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毫釐有差 天地懸隔
欲得現前 莫存順逆 違順相爭 是為心病 不識玄旨 徒勞念靜
----------------------------------------------------------------------------------------
這是禪宗三祖--僧璨 一生的修行心得,他把他的法要化為一首
首偈語,成為留給後人的指路明燈。
尋思、尋思,心中不斷的尋思,當心中有了某種霍然開朗的洞見之後,都
要不忘回頭看看曾經看過的經典,因為我們會發現,當初的心得是由當初
的認知而來,但我們一旦重獲新生,我們又可以再從經典之中得到新的寶
藏。
這首偈語-信心銘,本來我是看不懂的,最近經歷了一場心靈變革後,回頭
來觀照,才發現以前看不懂的地方,現在居然都看得懂了。
以前常常有一種想法,就是懷疑禪宗大師喜歡把事情說的很玄、說的很歷
害,到底他們是真的悟出了什麼?還是其實只是打腫臉充胖子,為了不讓
別人以為他們整天修行沒有產能,所以硬是擠出一些可以向人說的境界出
來,例如六祖因為一句:「因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頓悟了,我就有點質疑,
因為一句話就開悟,應該是一種誇示法,是為了呈現那戲劇性的一幕而說
,真實的世界,有如此容易因為自已某種霍然開朗的靈機一現,而出現翻
天覆地的變革嗎?
另外,我也會懷疑,是不是這些修行人太閒了,整天活在自已的世界裡,
因此透過某種自我催眠、自我感覺良好的機制,硬把自已所能理解的美好
感受,硬塞給所有的人,硬是認為每個人只要達到同樣的悟境,就能解決
所有包括企業管理、人事風波、進德修業等等治絲亦棼的心理糾結。
例如一些企業大老總是會到名山古剎去請教高僧
電視上的畫面都嘛是這樣:
「大師,您說的真好,我們聽了您不執著放下的道理後,應用在企業上一定
能政通人和,理事圓融」
但可能這個老闆回去真正的想法是:
「說一些高調大家都會,但管理公司可不是在作公益,要能藍海策略,也要
能紅海無敵,放下放下,如果真的放下,我企業可以收起來不用作了」
--------------------------------
老實說,我會覺得,真正的悟境要有能解決人生最實際核心問題的實用性
,否則我會覺得只是自欺欺人。
當然,這也可能是一種偏見。
真正的悟道者,他們的思考體系,應該是具體的、明確的、有普世同遵之極
高適用性的,俱備了科學精神中一個重大的特質-透過它,許多現像的發生
開始有合理的解釋。
--------------------------------
有人說悟道的感覺像這樣:「虛空粉碎、大地平沉」
整個世界為之改觀,原本建構的世界觀點完全改觀,原先存在的基礎一
一崩烈,就好像出現一個嶄新的世界一樣。
直到最近,我好像才慢慢的察覺,那道障礙真理的巨牆,開始出現鬆動
的裂痕,使我們得以從這個縫隙,看到世界運作背後的真實相。
想知道嗎?認真乞請的話,我才要告訴你
不過悟境這種東西如果用講的就能明白,可能也不叫悟境了,儘管如此,
悟可頓悟、乘需漸銷,別人的東西還是別人的,要成為我們的東西,還是
必需每個人自已在生活中歷緣對照、歷事煉心,在自已的生活中應用見證
,才會得到屬於自已的真理解。
---------------------------------------------------------------------------------------------------------
我好像講了一堆廢話,結果都還沒講到重點
有位網友二個月前問了我一個問題,當時還沒準備好要怎麼回答,最近對此問
題有一些體認,正到了可以回答的時刻,我想,如果當時就回答,應該也與現
在的回覆不一樣了,而這樣也是對的,表示我們的想法,也正在持續的完整與
進步當中。
問題如下:
1.應該是關於"性格"的價值觀吧
也就是個性深處 已經內化到不能察覺的那種
尤其是面對"可以選擇或延後發生的壓力時"
避壓是自己發現到的狀況
避壓=沒有抗壓
所以我該怎麼改變呢??
2.我覺得"秘密"這之類的激勵法
就像是一種自信建構的方法
我很老實的說 在經過這套"秘密"修正我自己後
遇到"必定面對的壓力時" 感覺真的有升等XD
所以想要一舉突破
要把"秘密"發揮到可以當外掛時
感覺就走火入魔了.....沒升等之前"激勵"的感覺也跑掉拉
所以最近感覺很不順 才找你求救
第二題的答案我主要是用在 "升學考試" 還有 日常遇事的
處理上(EX:我可以很快的從挫折爬起來之類的...)
第一題是問價值觀怎麼改正的問題。
-------------------------------------------------------------------------------------------
容我在此作個人小小的意見回覆,不能稱作是答案,因為答案是公定解答,但意
見則只是反映個人的觀念而已。
說到改變自已的性格,或是關於探索自已的價值觀,以前的大師倒是有很不錯的
洞見,畢竟他們的專業就是整天二六時中觀察自已的內心,也因而可以看出一些
平常散漫的我們,所沒有看出的一些洞見,說起來真的是聞道有先後,樹業有專
攻,這些心學專家的功力,還真不是我們這業餘信徒可望其項背的。
當然,這又是一種偏見。
開悟這件事不是為了修行所特別設定的,好像背後一開始就預設了某種價值觀似的
,隱約告訴我們悟到了就是看破紅塵,或是就會成為無欲則剛但也了無生趣的怪人
,其實這些都是誤解,真正的開悟與覺察可以使一個人的潛能開發到極致,是從小
學生到研究生,從和尚到政客,都能夠受用的狀態是也。
而這要從本體談起
前面的文章有提到,本體是主幹,而人格是分歧,因此談到性格時,我們可以從
這個觀點來切入,這也與我們的命運息息相關,因為性格召喚命運,我們所感受
到的、喜歡的、討厭的、排斥的、接納的,都從我們的性格而來。
我們無法再強化我們的性格了,因為我們一直都這樣做的,性格嚴格說起來可以
說是一種工具,一種為了適應環境而衍生出來的需求與工具。
每次我在作業務的時候,我就發現還真的是什麼性格的人就長什麼樣子,會不會買
什麼東西,有時還真的是「人若呆,看面就哉」,從臉就看的出來。
人一不小心就掉入了自已的性格當中,而且人們還高興的很哩,他們覺得這就是個
人風格、特立獨行,這就是時尚自我、引領風騷。
他們不曉得,就是因為這樣,一眼就可以被看出來了、一下子就能被人下定義了,
就只能看到歸屬於自已這種性格,所才能看到的世界,他們的快樂,他們的目標
都是有方向性的,而也就因為以上的種種,他們把自已綁死了,自以為聰明的把自
已限縮在有限的自我框架當中。
要遠離性格這種假定,它是工具不是目的,它陷入了套套邏輯的二元對立,於是我
們有從分歧回歸本體的必要性,因為唯有如此,才得以有潛能的全方位放射。
而價值觀建立的起點,也應該是從覺察我們的本體之後開始。
我懷疑這樣說,網友聽的懂嗎?這還真是一言難盡。
權且以三祖在信心銘中所開示的觀點來回答: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是啊,真正的至道就是不作好惡判斷、不思善不思惡、不抉擇,在腦袋運作
之前、在思考發動之際,自性本體的流露,早已經流淌出來,一瞬間便覆蓋
了法界中的眼耳鼻口身意。
禪宗的道理老是讓人覺得深奧幽玄
而仔細分析下來,我發現它才是真正「合理」的
我們常說命運命運
說起來一個人如果有命運的話,最簡單的定義便是
一個人延續從以前不斷漫流而來的思維與觀念,然後以同樣舊有的
思維邏輯與模式,向未來不斷的感受、去作自動化固定的刺激對應
反應。
他只聽他「認為」重要的,他「性格」喜歡的,於是他往自已「喜歡」的
那條路不斷前進,成為了他因為他的喜好而成為的那個人。
一個人如果只學習到自已「性格」喜歡的東西,他就只能得到有限的成長
他只看到他想看到的東西,只在意他覺得重要的目標,於是他感受到為
了達成這個目標所會面臨的痛苦,也感受到克服困難會得到的快樂。
不過,也就只有這樣而已,對於這樣的一個旅人,他的人生只有起點與
目的,旅程的風景,他並沒有心思去覺察、去欣賞,他的揹包裡帶的都
是他的偏見與執著。
重點是,他是一個旅人,旅人的意義並不在抵達終點,而在體驗旅程。
一個人如果說要看見自已本來看不見的東西,他怎麼可以說「這個重要
所以我注意,那個不重要,所以我忽視呢?」,當一個人以舊有的觀念
與思想,卻告訴自已說,我要改變,請問一個人延續原來的行為模式與
觀念,怎麼可能走出一條新的路呢?他只是在欺騙自已而已,他只是給自
已一個理由與籍口,去作為他無視真相並不想真正改變的理由。
你說怎麼可能?一個人難道不想跳脫現在不順的處境,難道一個人是自已
願意這樣的嗎?
沒錯,他選擇了不去覺察,不去看見,他讓頭腦與記憶趕在發現之前就先
佔滿了記憶體,不留給覺察與探索緩衝的空間,於是他只看到了他注意的
東西,只感覺到他覺得重要的事物。
而這樣的人卻說要改變命運,要活在當下,這是不合邏輯的,他現在的快
樂只能是過往美好感受的延伸,美好記憶的再現,他並不是真正的、全然
的、過一個完整、活在當下的生活。
只要我們喜歡這個、排斥那個,我們就看不到實相,一個人是可以創造自
已的實相的,你說,事情有輕重緩急,優勝劣敗,我們會判斷,我們有辨
識,那不是很自然的事嗎?那不是為人處世,或作事情最基本的法則嗎?
這就是把手段與目的搞混了。
揆諸現實,發生在我們週遭的事,都不會是按照預期來的,我們身上如果
有一把剪刀,就會看到任何東西就想剪,這樣下去,我們自然會覺得不對勁
的。
這個世界正是因為不照我們的預期在走,所以才會那麼新鮮有趣,否則一
切都如聰明的你所想,我們活著還有什麼意義?當每個小孩到了兒童樂園
都有一種自已早就來過的感覺,他還會有任何感動嗎?
常態的認知、筆直的箭---不能對應無常的風
無知的人讓自已的意識與記憶驅動自已,於是形成一條只能筆直前進的單
行道,他也一定可以達成他的目標,只要他夠努力的話,但也只能這樣而
已。
而不讓記憶與經驗制約思考的智者,他一手駕駛著多頭馬車,讓其放射狀
的向四面八方奔馳而去,他欣賞著風景,他覺察著模式、他自然的想望、
也自然的達成,他不勉強自已,所以自已也不勉強他,一切就這樣順其自
然的完成了。
不努力,不勉強、不判斷、不排斥,在重重無盡的覺察之中,他看到了
極速旋轉的中心竟是不動的,而這個不動,正是我們最後歸依之處。
而以上這些,與吸引力法則是互相呼應的
-----------------------------------------------------------------------------------------------------
相信自已的本體,所以一個人會有一種自信,相信自已的本性中什麼東西
都有,什麼潛能都能開發,於是他成了一個有財富的人
而他在這樣的信心與格局之下,就會自然的作出相對應的行動與企圖,於是
這樣的舉動又強化了本身的自信與姿態,吸引了有著同樣頻率的人事物
他也因為純然對本體的信心,於是他享受了所有來到他生命中的一切,不
管是好的、壞的、喜歡的、討厭的,他是如此的有容量,所以他有這個接
受一切經驗的強度,他不判斷是因為他不把真相加上一層本來不該有的面
紗,為何如此?因為他看到了真相就自然引發行動,不行動反而怪怪的,
所以他不用勉強自已的意志,真正的意志不是拼命的努力,而是自然的放
下,努力是一種壓抑,後挫力可能大的驚人,讓該是什麼的就是什麼,讓
真理就放在真理該擺放的位置。
他不作好惡之別,但他覺察,他在重重無盡的覺察中,發現他所遇到的人事
物,都是在反射他是怎麼樣的一個人,他對某事的觀點、喜惡、認知,都是
看出自已不同面目的折射,當他這種覺察的雷達全面反射到極致,他就自然
可以發現,自已一直重覆在作的是什麼?自已為什麼需要別人肯定?自已為什
麼一直沉迷於某種快樂與愉悅之中,自已為什麼一直重複同樣的遭遇?自已
為什麼一直討厭某種人,又喜歡某種人,自已一直把自已可以解決的問題推
給環境,以為自已缺乏的東西可以靠著外在的事物來填充,他會發現他這樣
已經很久了。
他不斷的找尋道路,以為總會有更新鮮的,更有趣的、更有希望的,於是他
更排斥「現在」,有了希望與期望,不就是暗示著「未來」比較好,「現在
」比較差嗎?有了尋找的動作,不就暗示著「得不到的」比較好,已經「得到
」的比較差嗎?想要去找樂子,不就暗示著「現在不想快樂」嗎?
去判斷什麼更好,不就是在強化現在的「沒那麼好」嗎?
你當下不承認自已是最好的,怎麼會期待有最好的結果呢?
我是雙子座,所以我不需要天秤座的公理正義嗎?我可以合理化我自已喜怒無
常的雙重性格嗎?當我宣告我是獅子座,我就得到了領導的正當性,但也從此
弱化了自已服從的理由了嗎?
我認同我是女生,所以我選擇自已理工與數學可以不好,開車的事情交給男朋
友去做就好,認路的功能也就給他放棄嗎?
我認同我是男生,所以我壓抑,我男兒有淚不輕彈,賺錢給家人花用就是盡責,
買房子給父母就是孝順。
結果我們的所有努力,都在使自已陷入一種弱化、不開心、沒能量、不積
極的狀態中。
-----------------------------------------------------------------------------------------------------------
有發現了什麼了嗎?
我覺得我還是說的很抽象
或許這樣才是對的,只給心法不給執行細節,只讓人們覺察而不灌輸價值觀
,只給對方狀態而不給予結果,只給釣竿而不直接給魚。
你問:(EX:我可以很快的從挫折爬起來之類的...)
如果是大師的話,他應該會叫你不要爬起來了,看你有沒有辦法一直享受挫
折,趴在那不爬起來多久。
趴在那裡可以學的比較多,雖然是有點不舒服啦,但不舒服也是一種偏見,
享受不舒服才是王道。
總覺得說的不清不楚
不過或許我們最終還是會覺得…
不清不楚才是王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