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人這種存在,似乎無可避免的會碰到「心情起伏」的問題
你沒辦法控制你下一刻的心情,你最多只能靜靜的看著它,說可以控制的人頂多只
能說是比較可以不被心情影響,並儘量將心情導引到比較正面快樂的方向,沒有人
可以宣稱自己能夠隨心所欲保持某種情緒而不隨之波動的。
而且心情這東西很奧妙,有時候表面上某種心情是負面的,不好的,但還是會讓人
深浸在那種氛圍之中,例如悲情這種心情似乎不妙,但是我們觀察很多喜歡唱台語
老歌的人就會發現,似乎「悲情」之中,也有某種「快樂」,這才讓他們樂此不疲
。
話說回來,如果人生一直都是順心如意的好心情,似乎也就不是人生了(不過這句話
也有陷阱,因為人不見得為了體驗人生,就「一定」要去過苦樂參半的「典型生活」)
而一個人的一生,為了配合自己在不同人生階段的角色,會演化出對應的人格,這些人
格有自己獨有的「心情喜好」與「人格傾向」,也就讓各種人生理論都能對號入座。
例如年輕時如日中天,儒家思想的自強不息觀就很對這時候思想模式的胃口
等到中年了,發現很多事情不是年輕時想得那麼簡單,發現有些理想似乎是在這一輩子
難以達成了,此時道家的觀念就會很合當下的胃口。
而到了老年,快要死掉了,開始重視死後的世界與歸屬,佛家的觀念就感覺很受用。
你要嘛就選擇人格,要嘛就選擇理論,選擇理論的人會發現自己的人格一直在變,導
致自己沒辦法接受一種制式的理論太久。
但選擇隨著人格而變化的人會發現,自己好像找不到可以一生信從的某種價值觀,因為
有些價值觀之所以建立的基礎,正是對應於某種人格傾向與特性。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真理,有的人則是終其一生都在尋找自己。
沒辦法給一個一定是怎麼樣的答案,只因為你還不確定你自已,而屬於你的答案自然
也無法到來。
- Mar 12 Mon 2012 15:29
【說服自己的迴圈】論言論市場與人格輪值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