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人這種存在,似乎無可避免的會碰到「心情起伏」的問題

你沒辦法控制你下一刻的心情,你最多只能靜靜的看著它,說可以控制的人頂多只
 能說是比較可以不被
心情影響,並儘量將心情導引到比較正面快樂的方向,沒有人
 可以宣稱自己能夠隨心所欲保持某種情緒而不隨之波動的。


而且心情這東西很奧妙,有時候表面上某種心情是負面的,不好的,但還是會讓人
深浸在那種氛圍之中,例如悲情這種心情似乎不妙,但是我們觀察很多喜歡唱台語
老歌的人就會發現,似乎「悲情」之中,也有某種「快樂」,這才讓他們樂此不疲


話說回來,如果人生一直都是順心如意的好心情,似乎也就不是人生了(不過這句話
有陷阱,因為人不
見得為了體驗人生,就「一定」要去過苦樂參半的「典型生活」)

而一個人的一生,為了配合自己在不同人生階段的角色,會演化出對應的人格,這些人
格有自己獨有的「心情喜好」與「人格傾向」,也就讓各種人生理論都能對號入座。

例如年輕時如日中天,儒家思想的自強不息觀就很對這時候思想模式的胃口
 
等到中年了,發現很多事情不是年輕時想得那麼簡單,發現有些理想似乎是在這一輩子
難以達成了,此時道家的觀念就會很合當下的胃口。

而到了老年,快要死掉了,開始重視死後的世界與歸屬,佛家的觀念就感覺很受用。

你要嘛就選擇人格,要嘛就選擇理論,選擇理論的人會發現自己的人格一直在變,導
致自己沒辦法接受一種制式的理論太久。

但選擇隨著人格而變化的人會發現,自己好像找不到可以一生信從的某種價值觀,因為
有些價值觀之所以建立的基礎,正是對應於某種人格傾向與特性。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真理,有的人則是終其一生都在尋找自己。

沒辦法給一個一定是怎麼樣的答案,只因為你還不確定你自已,而屬於你的答案自然
也無法到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