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人格一旦發展到了某種程度,就會出現閉合現像
跟人膝蓋上的骨頭成長板一樣,一旦過了登大人的
長高黃金時段,就停止生長了。

而人活到了某個年紀,身上同時扮演的角色愈來愈多,
不讓自己的人格角色「定格」的話,身邊的人恐怕無法
預期與適應,自己也會覺得固定的人格面具用得習慣就不
妨一直用。於是自然而然的陷入人格僵固狀態。


例如成為父親或母親之後,似乎就不太願意在小孩子
面前表現出天真好奇的樣子。


只是我們有時會有這個疑問。


父母一定要作出像「父母」的樣子才叫父母嗎?

大部份的東方人都能做到父慈子孝,卻很難做到父子
互相開玩笑。

某方面來說,父母與小孩能夠在彼此尊重的情況下彼
此開玩笑,某方面算是彼此能真正交流無礙的指標。

此時代表父母願意權力下放,子女也才真的相信父母
願意相信自己,小孩也就更有為自已人生作決定的信心
與勇氣。

但我們東方人似乎會害怕,如果自己不裝出父母的威
嚴,似乎小孩子就不受教,沒辦法慢慢型塑出我們希
望孩子有的樣子。

俗話說「生得子身,生不了子心」,就算是我們認定
怎麼教才會怎麼好,小孩會怎麼想也不是我們能控制
的。

也或許是因為父母就是這樣教育我們的,所以我們自
然認為當父母就是應該要這個樣子,父母的相處也很
容易成為我們未來婚姻狀態的翻版,畢竟關於婚姻這
本書唯一的參考版本,一直就只有自己的父母。

我私底下做了調查,似乎很少有人認為自己的父母是
很恩愛的,就算有也都表現的很含蓄(含蓄在這裡的意
思是不怎麼說話)。

這也難怪現在的年輕人都不太願意走入婚姻,畢竟家
中的肥皂劇看太久了,不希望也在自已身上上演。


西方人通常比較獨立自主,深明個人主義與自由思想
的本懷。

東方人通常看到「個人」與「自由」這兩個字,直覺上
就會做負面聯想,似乎一個人如果信仰「個人主義」就
是自私,崇向「自由」就是無法無天。

心理諮商界很重視原生家庭帶給一個人的人格影響。

通常一個人的世界觀是從家庭觀演變而來,而價值觀與各
種人格特質又從世界觀衍生演變出來,只是我們不太可能
知道自已是怎麼從小長成今天這樣的自己的,因此對這些
制約可能毫不自覺。


似乎這些由祖先所留傳下來的家庭文化與預設價值,是
讓我們東方人人格出現僵固化的主要原因。

這種人格僵固性讓我們不敢說愛,最後演變出來的狀況
就是
 

 說出愛的那一天,已經是對方再也聽不到的時候了。



這一點,值得留意。


沒有對與錯,只是去覺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