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很多人活著是沒有靈魂的,或許該這麼說:「沒有自己的靈魂」

蒙田隨筆的作者蒙田(我這句話好像是廢話,不是蒙田怎麼會寫出蒙田隨筆)
說過:「一個人知道別人的智慧愈多,自己的主見就愈來愈少」。


這句話對於一昧累積知識就以為自已聰明絕頂的人可說是當頭棒喝。


跟一些喜歡吊書袋的「聰明人」聊天的時候,我總是看到這種現像

這些人左一句誰的格言,右一句誰的想法,例如最近賈伯斯很紅
,就開始說賈伯斯的話多麼有智慧,而之前比爾蓋茲熱門的時候,便津
津熱道比爾蓋茲的豊功偉業,似乎這兩者都是他心目中響往也一直
想效法的人格典範,然而他卻不知道,這兩個人的信念與行事風
格正因截然不同而南轅北轍、一度還勢如水火,也才讓這兩人各自成為
一方之霸。

不能因為對方成功了就覺得對方的方法可以照搬過來自己使用啊。

我想說的是,很多人並沒有自己的想法,他只是借別人的想法作為己用
,讓自己有一種「好像自己很有想法」的感覺。

也就是說,這個人沒有自已的人格主體性,他有的「人格」都
是跟「別人」借來的。



在靈修界浸淫多年

老實說我也遇到很多自稱自己有在「修行」,然後在宗教界打滾多年的人

他們的修行是「說」出來的。一下子甲說乙說,就是沒有自己說
(話說回來另一種也很恐佈,沒發現對方已經沒在聽了,完全都是自已說)

他們很喜歡給別人修行的建議,最常常說的話就是-「你如果不跟我這樣
做,你很可能會走火入魔,而問他說什麼是走火入魔的時候,他開始把大
藏經或楞嚴經的五十陰魔都生搬硬套,好像他自己一直在經歷重重魔考似
的。

南懷瑾居士說的比較直接:「大部份的人的修行境界,都還不到魔王需要親自
出馬考驗的程度。」

他們談到修行該怎麼修時也是引經據典,例如談到打坐就從四禪八定
講到非想非非想天,但我心裡想的卻是(你連經典中提到最低階的禪定輕
安境界都不一定有了,為什麼講到三十三天外天卻這麼歷歷在目啊?)


其實我現在在寫這段評論的時候,我自己也發現我自已有這種情況。

好像看了很多書,懂了很多事,但沒什麼中心思想(我會自圓其說
說是廣納眾議、取精用宏,但還不如說是沒有主見,是以一種客觀
假中立的方式來自我保護、自我解釋)

我常常沒辦法以自己的方式將這些「別人」的觀念統整起來。

知識是從書本中得來,主見則是從生活中感受。

兩者兼備之後,我們才可以說這個人有了「自己的智慧」


理論如果知道的夠多,我們其實會知道,什麼理論都有用,只是在不同的
情況下有不同的用途,反過來說也就是沒有所謂絕對正確的理論,所有方
法與策略都有其相對時空的適用性。

而沒辦法以自己的靈魂與意志來貫串這些想法與觀念的人,終究會被這些
互相矛盾或者是說位階不同的觀念給制限,無法成為「真正的人」、發揮
純粹「人格」的力量。

簡單來說就是不「具格」,無法在一個觀念完整一貫,整合良好的情況下
「自成一格」。


在命理學中非常強調「格局」的概念,不管你長得醜陋或奇怪都沒關係,
關鍵是要「入格」。例如說王永慶的面相雖然看來其貌不揚,但五官的
配置剛好入了「猴格」,那麼他整體發揮的人格力場效果就益常強大。

是故古代相書有所謂的「清、奇、古、怪、俊、秀、卓、異」等跟常人審
美觀炯異的好相,便隱約告訴我們人格特質因為「怪」但「自成一格」而
產生的神奇力量。


有一個心理治療學派的理論叫做溝通分析(TA)理論,

以人格結構分析 P(Parent,父母)、A(Adult,成人)
、C(Child,兒童)三種自我狀態為基本架構,
每個人的人格裡都有這三種自我狀態:



例如NP(Nurturing Parent)代表慈母:會照顧、關懷、包容
別人,而CP則是嚴父,對待自己與別人都要求極為嚴謹或幾
近嚴苛的紀律。

 A(Adult)可以理性、客觀的思考作決定;但也因此
較自私、冷淡

FC(Free Child)自由的兒童:j真情率真,情感豊沛
具創造力,只是容易衝動、任性、不切實際。

AC(Adapted Child)順從的兒童:會去配合、妥協、順應
別人的期待,但缺乏自我及主體性。


日本有一位職業運動選手的心理醫師,以這套理論來轉導並
諮商遇到生涯瓶頸的運動員,他發現雖然這五種次人格各有
優劣,但能讓一個人真正發光發勢的次人格是「FC」,也就
是自由的兒童。

他觀察最後有長遠成就的運動員都是自我激勵、熱烈實現自我
夢想的人格特質居多,而聽話才去自我訓練的人,如果教練要
求降低或改變了,自己也就疏於練習了,久而久之,兩者的差
別便慢慢漸若雲泥。

順應的人也可以很成功,但總是覺得自己少了什麼東西。

一個人的靈魂必需先是自由的,知道自已在做什麼的,了解
自已之熱情與情感之所在的,以這樣的人格核心作打底,再
來額外收編A成人的理性客觀,輔以「體貼、順應」別人的
AC。最後有了自己雄厚的人格主體性後,實踐嚴父金剛怒目
或慈母的菩薩垂眉,才會有效果,才會真誠、真實、有撼動
人心的說服力。

因此我才說一個人有自己的主體性人格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當然,自我人格的主體性不是那麼好找,有可能在長期的摸
索之下才會慢慢發現。

或許有的人會想,真的可以只做自已嗎?這會不會對別人不負責
任呢?

短期來看確實會如此,但長期而言,我們要寬容看待每個人有自
已貢獻世界的獨特方式。

其實,如果你是一個覺得應該順應別人期待的人,那就徹底的順
應,人最怕的其實不是有夢想或沒夢想,而是都只做一半的人。

沒有夢想那就好好務實吧,沒有夢想到得徹底,一樣也「自成一格」


認定自已是為了別人才委屈求全的人,常常是把責任推給了「別人」,
也迴避去面對自已內心真正的想法。認為別人
一定要有我們才能過得更
好的人,往往也是在剶奪對方學習與獨立
思考成長的動能。
(很多父母對子女的過度控制造成子女日後沒有自我獨立運作的謀生能力
最後開始怪說就是因為子女不成材,自己才那麼辛苦,這是一種倒果為
因。)




沒有可以渡人的師父,也沒有等待被渡的眾生,老師最可以做的應該
是-
把自已活得讓別人想跟我們一樣。


有你更好,但沒有你我也可以活得很好。(這是面對愛人最好的態度
,給
對方愛,但不會賦與對方與自己太沉重的期待)

很多人會拿偉人的勵志格言來要求自已與要求別人,卻不曉得這會
給別人很大的困擾,自已可以受用的不見得對方能受用,如果對
方沒有感受的基礎卻被我們硬塞一些觀念,對方很可能從此很討
厭這個很好的觀念。


看到一些勵志格言就急著說讚的人,要小心啊。


別人的人格一旦上身,不是說擺脫就可以擺脫的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adlive 的頭像
    gradlive

    《研究生不死,只是生不如死》之科學與玄學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