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文章之前,總要靜坐蘊釀沈思一下,才能集中心神,將靈魂貫注於表情達意、但又語意模稜
的文字當中,到底一個人的表達,是否能完全被讀者所接收,實在也是一個大哉問,有可能是
作者本身表達能力的問題,以致讀者無法感同身受,也可能是各人歷練不同的緣故,有同樣經
驗的人往往才能感受到文章之精萃意旨,或許也因為如此,世界名著常常是孤寂的,只因能夠
到達欣賞作品精妙境界的人,恐怕沒有那麼多。
最近看了國中歷史課本提到的一本世界名著「少年維特的煩惱」,猛然發現,就算是時隔千年
,人們對某些情感的感觸,仍然是遙相呼應,頻起共鳴的,人們似乎在內心深處有種完全相應
的本質,就算是有語言的隔閡、有認知模式的不協調,但就像是收音機一樣,只要調整好頻道
,我們就會接收到一樣的內容,如許多人常有一種感覺,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突然產生一種
似曾相似的經驗,這樣的疑問,我們常常把它深藏在心裡,不以為意,直到有一天,有一人把
這種感覺寫出來了,「啊,原來是這樣啊,我也曾有那種感覺,原來這是每個人都會有的經驗
啊」-人們才知道,原來自己並不孤獨。
所有的問題都要屬己,要問到內心最深層的呼喚,才能回過頭來對生命產生意義,最近不知道
為什麼,開始對自己的現狀感到不耐與不滿,感覺有點像是一隻準備脫殼而出的蛇,又像是待
成熟的蛹,期待破繭而出,但卻又被重重的制約給束縛住,可怕的是,明知自己已經身處於這
些無形的限制之中,竟還眼睜睜的看著自已被制約擺佈,而慢慢的看見即將新生的自我,胎死
腹中…
這樣的形容好像過於戲劇化了一些,不過倒是當下最實在的感受,無法將過去一刀兩斷,陰魂
不散的惡靈,一直會在身旁徘徊不去…
每個人一定都曾經對自己下過某種承諾,例如要執行減肥計畫、讀書計畫、考試計畫、或改變
自己惡習之類的殷切期望,當然,一般人都會認為執行的結果完全都要看個人的意志力,但每
個人的條件其實差不了多少,而且就以改變對每個人的邊際效用,痛苦的程度應該都是一樣的
,為什麼有人可以破壞性的創造,有人卻三分鐘熱度、之後一如往常,這就非常值得探討了
在「富爸爸、窮爸爸」這本幾乎人手一冊的書中,給了一個關鍵的觀念很重要,就是每個人一
定要被逼,才會強大到狗急跳牆、然後耳目一新的境界,書裡面是告訴大家,每個月都固定將
一部份不小的金額強制儲存起來,而因為剩下的錢不夠生活所需,當事者便需拼老命的將這財
務缺口補滿,才有機會真正的存到第一筒金,方有資格去玩那投資者才玩得起的現金流遊戲。
而問題來了,我們有誰會時時的把自己逼入到這種狗急跳牆的田地呢?平心而論,一般長的超級
帥或超級漂亮的人,確實會給人一種繡花枕頭、花拳繡腿的感覺,因為確實從他們自身的角度
來看,當可以身處於安逸的情況下,便能得到還不錯的對待與尊榮,一個正常人如果不必作什
麼,就能過的很好,那麼實在沒有必要另外花心思,沒事給自已找苦吃吧?
二次世界大戰的軍人,都是以真刀真槍互相射擊在練習戰技,所以戰力超強,現在的國防部會
這麼訓練軍人嗎?而且現在有這個必要這樣訓練軍人嗎?這就是強弱懸殊的最大原因。
而有許多人,因外表也平庸、才智也平凡,他們唯有苦思竭慮,專心一志才有機會在這世間掙
得一席之地,大部份大師的實力應該都不是自己靠自己的興趣、以玩票的態度就培養出來的
,而是被環境所逼,心志所苦方才破繭而出,唯有在那種極端壓迫的壓力下,似乎人們才會往
自己意志延伸不到的地方探索,進而跳脫限制自己的熟悉安全地帶,來到那危險但又寶藏豊富
的高超聖地。
而限制我們的安全地帶是什麼呢? 是心的避風港---自己認為自己原有的優勢,一個家庭中,通
常老大的能力最強,成就也最高,一方面是因為從小就訓練了照顧弟妹的領導力,一方面肩膀
上也承擔著照顧雙親的責任感,而這樣的壓力,正是他們人格較為成熟的關鍵因素,而排行較
低的弟妹們,因為上面有兄姐在承擔,自然可以往自己比較有興趣的領域發展,從馬斯洛的需
求層次論來看,兄姐通常作的工作會是收入比較穩定性的工作,而排行愈小的人通常會選擇興
趣性的、感受性、夢想性的,但收入比較不穩定的工作(例如漫畫家、藝術家、街頭藝人、畫家
、音樂家等等)。(或許這也是一種公平,作有興趣的,通常賺不了什麼錢,而作沒興趣的,則是
賺得歸藍波火)。
一位NLP大師說的很好:「從今天開始,我要減肥十公斤」."這個計畫從一開始就不會成功,因為這樣
的宣示,表示我現在要過特別計畫(那就表示它不是正常)的生活,所以,計畫即使達成,你也要回復
正常,那就表示,你會開始復胖.」----引自催眠師阿德
改變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一直有一種感覺,期待別人改變絕對是一種不實際的期望,因為自己
也不想想,自己又何嘗為對方改變了多少?換句話說,每個人都要求別人改變自已認為理所當然
要改變的毛病,但卻很少想到,當別人也要求自己改掉他認為理所當然,而自已卻已根深蒂固的
積習,會有多麼痛苦?(不相信的話,光是告訴自己今天要準時上床,我看就有一半以上的人作
不到了)
所以反過來想,一旦一個人開始改變,週遭的反撲與自已的抗拒是很強大的,所以在宗教的修行
中,常常會告訴修行者,一旦真正進入修行的層次,就會開始有魔考,而光是心魔,就有五十一
種。
「人們為什麼會容忍自已有某項缺點,那是因為他自認有相對的優點給他作心理的靠山」。
例如不想修飾自己外形的人,總是以自己實力超強、保持低調來作不改變的理由…
考試拿不到好成績的人,總是以自己隨和好相處,成大事不拘小節的理由來自我安慰…
而想改變的惡習為何還改不掉呢?當然就是當下還有自認可以容忍的空間囉
心理學家發現一點很關鍵-------人們是很能忍受痛苦的,但要忍受自己不去得到垂手可得的快樂,
才是最困難。
吸毒的人難道不知道一直吸毒下去會愈來愈難戒、千金散盡、油盡燈枯而且最後魂歸離恨天嗎?
他們當然都是知道的,但他們無法克制自已不去追求那種快樂。
一個大師的最大可悲在於,他開始聽不到別人說的話,因為他已經是這個領域中自認為最優
秀的人了。
一個教主己經很難有再進步的空間,因寪教徒本身尚有可以親身信仰學習的對像,而教主本身
卻沒有,自己已經是教主了,他的缺點無人能提醒,他的苦也註定無人可傾訴。
一個老人最大的寶貴之處在於他的歷練比人多,但最大的缺點也在於此,所以孔子才會在論語
不斷強調-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老人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他活了那麼久,無法忍受別人告訴他
,其對人生的最終體悟,居然是錯的。
一個人的自信會慢慢變質成自大,然後限制住自己吸收學習的能力與態度,而勤勞會變質成為
另一種形式的懶惰,因為他已經覺得自已很「勤勞」了,他會沒注意到所謂的「勤勞」,
他真正作到的,只是多種形式中的其中一種。
人是一種很會苦中作樂的動物,透過自我安慰與苦中作樂來撫平與安慰苦悶的心靈,形成一種
安逸的假平衡,而要作到破壞性創造的改變,就註定要製造某種失衡,將那自身原有的優勢與
信心全部摧毀殆盡,方能昨死今生,另作新人。
改變自己,要先將自己的優點與優勢催毀殆盡,看起來是奇言怪論,卻是真知灼見啊。
- Nov 17 Sat 2007 23:04
改變自己,先從自已的優點開刀?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