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觀察研究有兩種,一種叫蹤貫式研究,例如皮亞杰觀察自已的三個小女兒
,持續追蹤她們十餘年來的成長歷程,因而為他聲名鵲起的發生認識論奠
下基礎。

另一種則稱之為橫貫性觀察研究,也即以量化的方式去調查同一年齡層的
人,而歸納出某年齡層人的想法與階段性成長指標。

教育界普遍認為,質性研究往往比量化研究更能提出一些具體的洞見與建
議,從某個角度來說,便在於質性研究比較能觀察到一件事在不同的階段
下各種變數的影響與來龍去脈,有別於量化研究下所設定的限定變數,因
此對於事物的演變會比較有深入的解釋性。

否則若一切都照變數相關的數據分析,恐怕會得到太陽黑子的出現比國家
金融政策對世界經濟影響更大的怪異結論。


明朝有一個大師叫做王陽明,他曾經為了「格物致知」,而在家裡格了一個
月的竹子,結果格到生重病,在家裡躺了三個多月,最後也沒格出什麼東西。

他還真的是很有研究精神(我等研究生應向他致敬)

不過他最後倒是在內心中格出了「致良知」與「知行合一」的道理。

據說這「知行合一」學說影響了明未流亡至日本的大儒朱舜水,最後也構成了
明治維新成功的一大遠因。

最近我就一直在想,一個人自已無聊的時候,到底可以研究什麼

科學家已經證實,作夢是人們學習最佳狀態,因為作夢把已知與未知全部攪和
在一起,使人們得以天馬行空,去看到因自已人格狀態的限制,所無法意識到
的東西。

一樣的腦袋,沒有資料傳輸進去的情況下,只要經過時間的加工,就能得到新的
理解,那不就暗示了,頭腦是否靈活演算材料比較是重點,至於當初進來的材料
是什麼,應該就沒那麼重要了,反正所有的「材料」我們的腦袋會自已合成。


經驗哲學家洛克認為人心是一個白板,要從經驗中放東西到腦袋裡面,腦袋裡才
會有愈來愈多的東西。

而柏拉圖則是相信理形論,認為一個人一定是先俱備某種先於經驗的結構,才有辦
法接觸與理解外界的事物。不然狗與人都能看書,為什麼只有人才有理解的智慧。

先驗論與經驗論的論爭經過了數千年,至今未有定論。

經驗論者說,一個盲人從小就沒看過顏色,因此也不會有彩色的記憶
與認知,經過實驗也發現這盲人無法透過想像去認知顏色是什麼,因
此經驗才是王道,靠想像是沒有用的。

但先驗論者認為,這只能解釋一個人的某個面向因為早期的壓抑而沒有
被開發出來,但這並不能證明,顏色的本質不在盲人的大腦裡面。而且既
然基因是會遺傳的,集體潛意識也存在,那麼「顏色」的記憶,就有可能
透過「看得見」的祖先,遺傳給看不見的子孫,只是看如何呼喚出這一塊
的記憶。

這就像有人問,如果人有前世,為什麼我們不記得上一輩子的事物

不過反過來想也很有道理

「我們連上星期在哪裡幹過什麼都記不太清楚了,忘記前世也沒什麼好奇
怪的」

皮亞杰提出了基模、同化、調適等生物成長學習的關鍵性概念,使人們能夠了
解自已認知基礎的重要階段,發展心理學開始出現了明確的指標

小孩子在小時候會有以自我為中心,並有和自已說話的傾向,許多人以為只有
自已才會這樣,但到了後來與朋友有意無意的談到,才突然發現,原來大家都
是這樣。


發生認識論可以解釋很多科學界本來看似無法理解的現像,而且詮釋的非常有
說服力,因此瑞士還特別為皮亞杰設立了皮亞杰研究院,其理論可以應用的方
向就包括了生物學、歷史、演化學、人工智慧與教育心理學等十數種學門,可
以說是相當俱備系統性與完整性的一門重點研究領域。


一個人觀察並研究自已女兒的成長歷程就可以看到這麼多東西,更何況一個人
研究自已呢?

如果我們從小到大,就仔細而冷靜的觀察與紀錄自已的任何一個小念頭,可想
而知,我們將會是多麼有「智慧」的人

因為我們不是因此就能看出「學習」、「思考」、「衝動」、「喜歡」
、「討厭」、「心情起伏」、等等「心理概念」背後更細微的層次與原因了嗎?

這些概念的放大與組合,不就是構成這世間萬象的樂高積木嗎?

而能夠看到這些東西的人,還需透過別人研究自已或環境之後,再來給我們第
二手的資料,讓別人替我們思考,然後才「以為」自已學會什麼東西了嗎?


做好事就會上天堂,你怎麼知道?尊師重道才能學的好,你怎麼知道?拿到學歷才能
出頭天?你又怎麼知道?民主法治對任何國家都好,你又怎麼知道的?

以為自已知道跟真正的知道,有一個蠻重要的指標--「是否從本身最深刻的感受
出發」

不是自已與別人能感受到的東西,有什麼意義嗎?


研究自已是很科學的,它並不是一個人坐在那邊空想,而是透過這個使用身體的
他者(對於觀察的我們來說,要有自已與這個身體和頭腦是分離的覺察,才有機會
以逆向工程去推估出本體是什麼?)


每個人的人格像是波浪,而每個人的本體則像是水,一個人如果了解自已愈深入
,就能知道什麼是波浪什麼是水,水又是怎麼形成波浪的,
於是他更了解自已,
也更了解別人、也才能發明真正由人性所推動的實用科技。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能夠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真正基礎,都在自已的心裡面

「吾有一寶、秘在形山,不假外求」

要有這種信心,去相信自已與生俱來的特質,因為唯有先相信,我們才看得到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