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們總想創造更「美好」的未來,卻比較少思考自已怎麼會走到「無奈」
的現在。

這句話是在問我們:「如果我們的現在,是因為活得很無力,而想要更
有幹勁的話,那麼,以「無力」的心態開始,怎麼會以「有勁」作為結
束呢?

因既不正,自然果遭迂曲

問題本身就已經暗示解答是什麼了。

從一般的觀點來看,一個人如果不滿意環境,自然是要改造環境,他才
會覺得爽快,這是一種征服、是一種創造、也當然有成功的機會,只是
這種改革最大的盲點是可以解決了不滿意的現狀,卻無法解決不滿意的
源頭。

就像我們常常會問,要怎麼樣才能成功?可是卻比較少問自已,為什麼
我們要滿足我們的欲望,或是再問的更深入徹底一點,為什麼我們要選
擇這種方式滿足我們的欲望,而別人為什麼又可以以另一種方式滿足他
們的欲望。

這不只是每個人的性格不同、興趣不一、想法不同就可以一筆帶過的,
這背後關聯到我們真正的渴望。

可以當國王就不要當馬伕,搞不清楚狀況的人就會以當馬伕為榮。

有人會被自已的欲望騙了,這些人總是在滿足他們原先設定的目標時,
才發現這滋味與結果跟當初想像的好像不太一樣。

而小時候長大到現在莫明其妙養成的習慣與喜好,也成了我們行事作為
的第一預設,這個第一預設太直覺了,直覺到我們什麼事都以它做為判
斷與思考的基礎。

念頭的起源是被什麼推動的,它為什麼會這樣想而不那樣想?

例如預設自已是弱小的,於是遇到別人的直覺反應就是別人準備要欺侮
我們,這反應到上班就是老闆欺壓員工是天經地義,自已為人作嫁也是
理所當然。

預設自已是沒有能力也沒機會作改變的,於是遇到困難的環境的直覺反
應就是逆來順受、養成了只想等待命運而不主動創造機會的壞習慣,還
會取笑那種主動創造機會的人是白作工,因為他自已都一直認為,努力
與不努力,反正結果可能都差不多,無所作為等於是賺到囉。

而這第一直覺也就形成了人格最堅固的核心,它會自已感覺良好,
也會自已自我安慰,它適應的很好,不會察覺到有哪裡不對。

許多諮商心理師發現許多來求診的個案有一種思考模式:

「與環境適應不良的人,大部份是自已選擇適應不良的,因為唯有保持
適應不良」,他們才會「開心」,而且才能肯定自已是「對的」。」

他們寕願相信自已是「對的」,也不要讓自已「快樂」一點。

所以這個意思就是說


「我們是自已選擇讓自已成為今天這個樣子的」。


我們如果仔細的回想自已的古往今來,你會不得不承認,這句話真的說
的沒錯。

表面上是不滿足現在所以想要改變,實際上是對現在「滿意」的不得了
,所以也就自然做不出任何改變




大部份我們的時間都消耗在我們要如何滿足這個渴望,而很少花時間去
覺察,這份與別人不同的渴望,到底是怎麼來的?

大部份的心理學理論,從精神分析、行為治療到完形學派,都很重視人
們小時候被環境所制約而產生的精神基模,人心是一條從過去流到現在
意識流,去觀察這個意識流是怎麼從過去流到現在,中途又經歷了什
麼事、促成了什麼改變,才比較有資格說,我可以讓自已的將來變成什
麼樣子。

於是過去成了我們真正的師父,許多人誤以為學習新知才是學習,卻沒
發現向舊知學習,才比較能得到革命性的進步。



「每個人最終一定都會達到他們想要的,只是會不會後悔而已。」




所以有一句話一直是在下的座右銘--「人生操之在我」

這句話是很有威力的


相信自已有完全主宰自已人生的潛力與現實,去察覺自已是怎麼容許
自已受制於人的「自我滿足」,去發現自已是如何透過不正常的快樂
而反讓自已痛苦的反應模式,去認清自已正是造成所有自已滿意與不
滿處境的最初源頭,然後問自已當下所做的一切是否符應最終人生總
體目標
願景

再搭配這個座右銘效果更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不管現前的狀況如何糟,如何的孤臣無力可回天,只要相信自已可以
在逆境中學的更多、變的更強、與自已比賽、超越自己的過去,自我
激勵的成就感就會瞬間湧現。

因為真正努力過,就算失敗了也是雖敗猶榮,因為是與自已比賽,所
以成功的角度與可能性是無限的。

成功的定義一旦變的如此具體簡單而有實際著力點與操作性的話




不保持進步反而還比較困難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