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某方面我們在不同環境會呈現不同的人格

是因為在這個環境中與我們互動的人,跟我們合演的故事框架並不相同

於是愛人就算可愛,聊天打屁的時候我們還是寧願去找我們的酒肉朋友、狐群狗黨
,畢竟,這兩者的故事作用與走向並不相同,給我們的心理慰藉也是不可並論。

而且如果我們觀察的更深入一些

不同場景的人們,跟我們之間的關係是一種雙向催眠與賽局死結的關係

怎麼說呢?

我們常說「第一印象」很重要,因為第一印象正是故事起承轉合結構的起點
,未來故事的走向,會被這個故事的楔子給無形中決定了。

當然,故事是可以千變萬化的,但關鍵在於雙方會不自主的將相處模式維持
在固定的框架與節奏中,除非有一方性情大變,否則相處模式與發展關係就
大致底定了。

因此才會有人說,千萬不要與想要表白的對像成為朋友,因為這個故事結構
一固定,就沒有回頭路,感覺也就不對了。

如果重頭再認識對方一次,有個新的開始,結局是否會不一樣呢?

可能一樣,也可能不一樣,值得探索之處在於這兩者之間。

我們與週遭人事的關係,曾經有過天地懸隔的變化嗎?我們之間的對白曾經更
新鮮嗎?我們能夠不斷看到,這個乍看之下與我們在一起那麼久的人,其實是
我們所不太了解的嗎?

是的,我們其實不了解對方,也不期待會看到對方不同的一面,對方也是這麼
想的,因此對方對我們,也保持同樣的態度,大家都想要穩定,不想太過麻煩
,這樣雙向催眠的結果,也就是使關係進入一成不變、沒有人敢動彈的境地。

應該說對方如果一起變化,我們就會無意識的壓制這種變化

以前的師父都會這麼跟修行人說,你一旦想要改變,想要上進,就會有魔考

聽起來很戲劇化吧,天魔難道沒事找事幹,知道這修行人很上進就沒事來個惡
作劇?

其實,這師父所開示的真理,正是在指明人們有這種不希望故事結構改變的習慣
,不管是我們周遭熟悉的人想要變好或變壞,其實我們都不會習慣也不會讓對方
稱心如意。

關係是一種羈絆,是一種兩人作用力的平衡,每個人都不希望對方破壞這種平衡
,尤其是背叛他在這場故事中我們預設給他的角色。

壞人怎麼可以就不壞了呢?那個傢伙最後居然是好人,叫我這場王子復仇記怎麼演
下去?

我們假設今天見到一個人,對他印象很好,我們也就會把心中所想像比較好的
那一面投射到此人身上,對方感受到了,也會跟著投桃報李,於是雙方預設對
方是好的,是正面的,也讓雙方的相處成為一種正向的互動循環。

團長曾經與某些人吵過架,後來發現,自從吵了那次架,關係好像怎麼也僑不回
來,當你試圖表現善意,對方會解讀為你是在不得己的情況下退讓,(或是我們
也會這樣解讀對方的解讀)。





而也因此,許多人際關係的理論都無法套用在這些不同故事結構的對像當中,因
為這個起承轉合的時間流,不是我們可以任意控制的。

更何況對對方而言,我們眼中的喜劇,可能正是對方的悲劇哪。

故事框架的奧妙之處,正在於發生過的事成為記憶,而這記憶從時間的來處流向
去處時仍然會不斷起著擾流的作用,發生過的永遠不會被抹去,我們無法視而不
見,只能扭轉與導向、而扭轉與導向還需要雙方的默契一起配合才行。

這很難,不過看到故事脈絡的人,至少比較能因勢利導。

話說回來,我慢慢覺得,一個絕對正向、絕對相信別人也相信自己的故事,很可能
會成為故事之王。

故事之王最後終會降伏其他故事,至少我是這麼想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adlive 的頭像
    gradlive

    《研究生不死,只是生不如死》之科學與玄學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