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圖中有六個房間,請問你會進入哪個房間呢?據說這是一個夭壽準的心理測
驗,好奇的人,就來試試看吧,版主自己測,發現還蠻準的,不過由於樣本數
還不太夠,就看大家的反應囉,測驗的結果,於文末一起公告,請大家稍待片
刻。

一直以來,團長一直在做一件事,也就是心理學中所謂的「後設認知」,比較白
話的說法就是,當自己做任何事的當下,還另外安裝一個第三者的視野,來觀察
自己內心的變化,而這在佛學中叫做「觀心無常」,在計算機概論中叫做監督程
式,教育心理學認為,後設認知是一個人學習事物與適應環境很重要的能力,因
為當一個人時時刻刻持續的觀察自己內心變化時,其實他/她,會發現許多寶貴
的資訊,例如發現原來時間的流動終究不是我們所想的那麼單純,常常一天沒幹
什麼事就過去了,有認真觀察的人,才會知道自己一天到底在什麼地方,浪費了
多少寶貴時間,時間管理的觀念中,最強調的也是在一個人如何觀察自已在不同
狀態下對時間的敏感度,去把握作不同性質的事時之最佳效率,方能一天比一天
做事做得更得心應手,一天比一天覺得自己活得充實有意義,而這種能力在Gard
ner的多元智慧理論中被歸類為「內省」的智慧,團長寫到這裡,發現好像什麼事
都還沒講,光是介紹這個名詞的不同來源出處,就講了一堆,說的好聽一點是信
手拈來即是引經據典,說得難聽就是講話沒重點,超會閒扯淡。

記得以前在研究室的時候,早上一到學校,電腦一打開就是先看一下今天發生了
什麼新聞大事,首先看一下政治版,先確定一下會不會有人突然宣佈台獨,中共
打過來,然後掃描完政治版後,就想,反正看新聞也才一下時間,就順便看體育
版,看今天王建民贏球了沒有?接著掃描最新NBA的最新戰況,看完了體育版,想
說,既然體育版都看了,就順便看綜藝版吧,看完了白痴的八掛之後,忍不住想
要將整套搜集起來,就把所有的新聞都看過一遍,就在新聞看的差不多時,又突
然看到雜誌的部份,又想,乾脆網路上的雜誌文章也順便給它看一下好了,雜誌
的文章通常比較精要充實,知識份子怎麼可以不了解呢?就在雜誌也看完的時候,
同學的MSN就震動啦,然後開始進入漫談模式,不知怎麼的,就到了中午,肚子
開始餓了,去吃飯囉…

吃完飯,回到實驗室,小睡一下,醒來後,打個電動、看個相片,做了一堆心裡
覺得只要花一下下時間的小事,於是…就…這…樣…一…天…就…過…去…了…


後來回想,我到底浪費了多少寶貴的青春歲月,就這樣渡過了呢?…

這種事幹久了,就會自動啟動監督程式,開始發現自己的盲點所在,也就慢慢能控制
時間作更多事情了,前一陣子美國的研究就指出,一堆人常常同時上MSN,同時工作
,以為自己是分時多工,一時多用,但後來發現,分時多工的工作狀態,由於容易分
心,因此根本無法思考較有深度或難度較高的工作,長期下來,不只會變笨,事情也
會愈做愈慢,我看完這篇研究報告後才恍然大悟,原來研究常常搞得有夠久,就是因
為自己沉浸於這種假相之中。

經過那一段時期的慘痛經驗,現在實際上班時,感覺就不一樣了,確實就能慢慢摸到
所謂有效率的工作模式,並一天天反省前日工作上的缺失與不足之處,商業界目前最
常用的PDCA,PLAN、DO、CHECK、ACT,就是這樣來的,透過自己前一日的監督
報告,開始規劃第二天的工作方式,在做的過程中,不斷的檢証與事先規畫的方案有
無相符,是否超出預期,最後針對不符預期的部份作改進的行動,然後再進入下一個
循環,這個方法雖然簡單,但十分實用,持之以衡的話,會慢慢發現,不只工作的效
率會大幅增加,應用在人生的規劃中,也會因此更知道自己過的生活,與終極戰略目
標是否相符,有沒有因為花時間在做急迫而不重要的事,而排擠重要不急迫,但對人
生有決定性意義的事,在這樣持之以衡的貫徹之下,我們終究會走出充實而滿足的人
生。

心理學有許多理論最後都化身成不同的形像,最後在其他學門發光,例如諾貝爾經濟學
獎得主,有多位皆是心理學家,便是一例,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可以應用在職業的選擇
上,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論,可以應用在追求愛情上,榮格的集體潛意識則可用來解釋
宗教故事的原型,認知心理學可用來找出不同人無法溝通的原因,神經語言程式可以幫
助一個人重新建構內心的框架,讓一個人充滿活力,迎接光明人生。

其他還有犯罪心理學可以預測罪犯的行為模式與作案出沒地點、個人心理學可以找出一
個人沒有自信的原因,社會心理學可應用在消費者的市場區隔模型中,以上種種,也都
只是粗淺的應用,如果研究的更徹底的話,可以達到催眠、潛意識控制、自動吸引好運
、甚至到了一出口就呼風喚雨、人人崇拜的境界。


有時版主自認書讀的夠多,便常從理性客觀的角度,想利用分析來化解一些朋友的心
理困擾,但後來才發現,如果對方與自已的認知模式不一樣,本來就不以理性作為思考
基礎的話,那麼我就算說的再怎麼有道理,對方還是不可能因此就釋懷的,這也是臨床
心理師為何比較重視感情上的支持,而不是那麼重視分析工具,男女之間的相處似乎也
是如此,男方重視事情的是非曲直,女方重視的則是心靈的當下感受,雙方以不同的認
知模式在磨合著,也就譜出了一段曲折的愛情舞曲。

不同的人格特質有不同的學習模式,有的人書讀得不快,但是也忘的很慢,有的人可以
一目十行,大量閱讀、快速掌握精要,但一問到細節就一問三不知,有的人靠聽覺才能
記得牢固,有的人則是靠大量圖片,這麼多不同形式的人,就出現不同的興趣與注意的
個人進路,久而久之,我們就愈來愈不清楚,到底眼前的這個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跟
我們不一樣,而成為了我們難以理解的人了。

版主覺得一個人最重要的行動就是了解自己,不過問題其實也在這裡,心理這兩個字雖
然我們硬把它定義下來,但它實際上還是浮動不居的,一隻腳不會踏在同樣的河流兩次
,人一直在變,而當一個人試圖回頭了解自己時,現在的這個自己,又己經不是以前那
個自己了,那麼了解自己豈不是沒完沒了。

所以換一個說法來詮釋似乎比較合理,便是我們透過了解自己與不斷嘗試的過程中,可以
重新創造自己新的可能,因此與其說是了解自己並發掘自已的無限潛能,還不如說是因為
這樣的過程,會重新定義與創造一個新的自己,而這個自己與內心的故事由於看起來是
互相符應的、有先後邏輯順序的,也就讓我們有了一種找到自已歸屬的感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二千五百年前講的這句名言,在這二十一世紀初的今日
依然燦然奪目、瞹瞹含光。


-------------------------------------------------------------------------------------------------------------------

現在來看夭壽準心理測驗的分析如下:
選A的人--代表非常的關心內在,不過有點近乎自戀、且較不關心別人的想法
選C的人--對神秘的精神世界非常重視,為追求內在的崇高而生存的人、較有大愛、較保守
、拘謹。
選B的人--介於A與C之間

選D 的人--非常重視自身週遭物質環境,可以說是一個對現實事務很俐落的人
選F的人--屬於改革派,會想以實際行動改變整個現實社會的人
選E的人--介於F與D之間,對於自己身邊的事,與別人的事都能均衡思
考,而執行的人。

版主覺得直覺選擇左邊的人可能是比較偏感性,重視心靈世界,而離自己
愈近房間的人,愈俱外向性格,反之則為內向,因此就會形成理性、感性
、現實、心靈、外向、內向的交叉分佈,而這也是最後的分析結果會如此
的原因,大家自己試試看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adlive 的頭像
    gradlive

    《研究生不死,只是生不如死》之科學與玄學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