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依照慣例,每週都要和一位朋友來作一次深度的匯談,為這星期的存活作個總結與檢
討,也透過與別人的討論中,看到自己在陷入自身思維慣性時,所看不見的盲點。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所謂的創作,我發現創作本身會帶給創作者極大的救贖,透過
創作,作者本身可以重新提煉與精緻化自己的想法,整理自己蕪雜的思路,還能利
用創作回想的過程,將自身的煩惱發洩出來,關於這點,你有何看法?」哲男問道

「從催眠的角度來說,一個催眠師要催眠對像有三個條件,一是這個人要相信有催
眠這回事,二是這個人要相信自己可以被催眠,三是這個人相信自己可以被眼前的
這個催眠師催眠。當這三個條件成立,催眠師才有比較大的催眠成功機率。」

「所以換句話說,我要相信有救贖這回事,然後我要相信創作這件事可以得到心靈
的撫慰與救贖,最後我要相信創作可以使我得到心靈的救贖。如果是這樣的話,那
麼主觀的注意力所佔的重要性還蠻大的嘛!」

「從這一點來看我們生活上面臨的現像好像也是這樣耶,有的人很喜歡某種事物,
對那件事物有極端的狂熱,但其他人則不然,反而覺得這人很奇怪,這東西到底有
什麼好玩的,完全看不出來,於是每個人因為只相信自己注意到的東西,所以開始
進入所謂個人心靈的地道,每個人都只在自己心靈的地道不斷挖啊挖的,從此開始
聽不懂也不知道別人在想些什麼了。」

「講到這裡我就不爽啦,前幾天我跟一個美眉出去,在場的還有另外一個男生,那
個男生是長的比我帥啦,可是我講的笑話比較好笑啊,結果當天那個美眉的感想是
--那個男生講的笑話都好好笑哦…,我心裡就很不是滋味,馬的,長的好看的人,講
的笑話就會比較好笑就是了…」

「我前幾天翻心理學的書,發現一個重點,上面說哦,一個人的第一印象會決定日
後這個人的表現被詮釋的基準,例如有一個老師如果事前先被學生耳語說這個老師
不是好人,會性騷擾、或是教的課都不實用等等,就算這老師真正的表現不是這樣
也會因為一開始被貼了標籤,而影響了學生對老師的認知判斷,最後學生就真的覺
得這老師有問題,美國曾經做過這樣的研究,發現真的是如此,所以從這一個角度
來看,給別人的第一印象真的非常重要,它會長期的影響對方的認知,所以第一個
笑話一定要好笑,不然接下來講的都不好笑了…」

「靠北,為什麼是得到這個結論,應該是為什麼長的好看,說的笑話就好笑才對吧」

「這本由日本心理師協會所編輯的心理學手冊提到,其實幾乎所有的愛情的起源都
是從第一印象開始,例如當一個人墜入情網,為什麼不是對周遭所有的人,而是只
對特定的人情有獨鐘,最大的原因,就是外表,每個人都有以貌取人的傾向。心理
學家Murstein,便以S、V、R來說明戀愛的心理過程,而S就是相遇、刺激(Stimulus)
,這個階段中,對方的外表、名聲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進入第一個階段,討論v
(value)才有意義,V是對方的價值觀是否與自已吻合,然後才是R(Role),即是對方與
自已的角色可以互相支援,對彼此的人生有利,能否長遠的走下去,經過這三個階段
,雙方即可成為一對戀人。」

「那長的醜的不就永遠不能翻身了嗎?這樣的結論不是很殘酷嗎?,我覺得沒那麼簡
單耶」

「我也這麼覺得,不過這裡是指通論嘛,所有的理論當然要講平均的情況啊,不然
每一種心理學理論都會被異常的極端個案所否証的」

「所以意思是說,如果我們是無趣的宅男,我們要找一個精神不正常的人來欣賞我
們囉?」

「搞不好是這樣哦,要找一個眼睛被螺肉苟到的人來欣賞我們,我有一個朋友,他
說他有一天被一個很漂亮的美眉告白,讓他心花怒放,因為他覺得自已很平凡,搞
不懂對方為何會被他吸引?不過,既然有到手的肥肉,怎可輕易放棄,他就與對方交
往下去。」

「結果呢?」

「結果他過了一個月就後悔了」

「為什麼,發生什麼事了嗎?」

「他說對方在他上班的時候會一直打電話來,然後叫他回家陪她,我這朋友就說要陪
晚上下班再陪,幹嘛一定要上班陪,這樣對大家不是都不好嗎?」

「聽起來很合理的解釋,結果呢?」

「結果對方說如果我朋友不回去陪她,她就要跳樓,而且是認真的哦」

「不會吧,這麼扯」

「後來他為了處理她的精神狀態,在精神科診所與她家之間來回奔波,才算是緩和了
這種情況,不過他也開始發現,原來她還真的不適合他,最後就在不讓對方跳樓的情
況下分手了。」

「聽你這麼一說,我怎麼覺得生活中周遭發生的事,好像有時都比戲劇還要戲劇化」

「到底是戲劇的故事結構影響了我們,還是我們依照自已的心理結構來編造故事,我
有時也搞不太清楚,從這個角度來看所有哲學的理論,文學的傾訴,似乎在某種程度
都反映了我們的內心。」

「所以我覺得任何問題不要問的太過於抽象與假設性,而是要屬己,唯有與自己確實
相關且感同身受的議題,深入討論才會有意義,例如宇宙是怎麼無中生有的,探討起
來是很深奧幽玄啦,不過也是隨便大家講,反正沒有人可以証實。」

「講到這個我就想,搞不好以後來搞個教主來當當,很多宗教的教義都建立在無法証
實的理論上,而人們的邏輯辦証能力太弱,根本到了一種好像有道理就全部相信的程
度,例如這世界有很多看起來好像是這樣的理論,如當初印度的四大理論,地、水、
火、風,構成這世界的基礎,但以現在科學的角度來看,將事物的現象都粗分成這四
部份根本都太勉強了,中醫的五行也是一樣,這個在科學界的說法叫做亞模形,也就
是看來可以解釋現像而且讓人容易記住的理論,就會大流行。」

「真正要徹底解釋一個東西的理論,恐怕三天三夜就講不完,難怪真理沒人要聽,這
就是哲學的悲哀」

「跟真才實料的人一樣,幾乎沒有人有耐性去感受一個人真正的內涵,所以還是外表
好看比較直接」

「這樣說不對吧,好像好看的人就沒有真材實料,我覺得應該還是呈常態分佈才對,
也就是說,好看的人有笨人也有聰明人,而難看的人有笨人也有聰明人,才比較合
乎現實。」

「好啦,我也承認你的說法,只是我如果不這麼說的話,不能突顯出這個觀點的強
烈戲劇性,然後話又說回來,如果這個理論不是那麼有戲劇性,那麼「美」或那麼
「獨特」的話,你覺得這理論會存留下來嗎?」

「日本人很相信血型會影響一個人的人格特質,結果有一天,一位日本心理教授到
國外參加研討會,發現外國根本沒有血型與個人特質有什麼相關的報告,經過一問
才發現外國人的研究証實,血型根本與個人特質的相關性太小,小到可以完全忽略
的程度,但他也覺得奇怪,那這種沒有根據的理論,為什麼在日本那麼流行?] 

「我覺得與其說是這理論本身的真實性,還不如說這理論的話題性會吸引人的口耳
傳播,所以在學術領域,很多教授都知道有所謂的「言論市場」他可能實際上比較
相信某個學派的說法,但是他無法依靠這個本來就很紅的理論來揚名立萬,於是他
只好自已開發一個新的說法,來製造他在某個領域執牛耳的形像。」

「講到這裡,那星座不是也一樣嗎?星座的形容詞都超模擬兩可的,我有時候如果
看星座的說明,而沒有注意到是在講哪個星座的話,我都會覺得是在講自己。」

「語言就是有這種神奇的魔力,所以哲學很重要的一支都在講語言,而大腦的思考
某種角度也被語言所制約,我們才會活得那麼莫明其妙,因此禪宗才會說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不落文字,直指人心,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星座,其實它也是有它的優點
,因為它製造了議題,製造了情趣,製造了人們表露自已的機會,無形中讓人們的
關係更加緊密。」

「幹,想到這裡我就覺得很懊惱,我有一個朋友,特別會利用星座來把妹,我在旁
邊聽的時候,就覺得他分析星座很不具體,也很沒邏輯性,可是有的女生就很吃這
一套,讓我有種衝動想去學,可是我已經是一個有受過邏輯訓練的人,叫我去學習
這套我自已覺得好像在唬人的技倆,我就又學不下去了。」

「難怪理工宅男沒有人要,因為誠實到沒有情趣了嘛,然後能欣賞到這種真實特質
的人又少得可憐,不過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保持真實的人格,又能適當的製造情
趣,那不是就能將那種只會巧言令色的人打敗了嗎?從這個角度來看,或許我們要
學習的是星座中觀察人心,精確描述個人特質,使人想一探究竟的語言,而是否真
的那麼準確,我覺得就另當別論了」

「所以叔本華說的「每個人活在兩個世界,一個是具體的真實世界,一個是抽象的
想像世界,大部份的人都活在第二個世界裡面,也因此,真實的話,都不是很中聽」

「可能是我們無法保証我們將對方拉離那想像的世界時,是否能夠讓他確定真實世
比較美好吧,也或許我們自認將其拉離那想像世界時,又其實將其帶到另一種想像
的世界去了,說到這裡,我才發現我以前為什麼那麼不會作直銷,因為我連自己都
不太能說服,是否保証對方會因為一起作直銷而生活有所起色。」

「我覺得我們這樣的討論很好,因為談的東西與理論都與我們的生活有契合,而不
是整天談過於抽象而假設性的議題,是「屬已」的,這樣不只討論起來比較深刻,
也真的可以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應証,我覺得學院派的東西常常不是那麼受學生歡
迎,就是因為離現實世界太遠,沒有人知道這些知識有什麼用,或許以後用的到吧
不過等到用得到時,應該也忘的差不多了。」

「我最近就在想一個問題,我有一個朋友,她的個性有點偏執,但是也因為她這種
個性的偏執,製造出她個人的風情萬種,有一種獨特吸引人的魅力,但是問題來了
我知道她的這種偏執日後一定會踢到鐵板,而且人格方面不是很成熟,奇怪的是,
又因為人格的不成熟產生一種特別的吸引力,這時的我,就不知該如何是好了,到
底是要指出她的偏執讓她改變以防止未來的衝擊呢,還是裝作沒這回事,默默的祝
福她,等她自己領悟,而這又觸及到她未來遭遇的機率問題,假設說好了,她因為
不成熟而有吸引力,例如因為能力不夠好而可以表現出小鳥依人、楚楚可憐的感覺
,於是可以吸引到某些將來庝愛她的人,那如果這個人可以成熟到包容她的不成熟
,那我何必花這個心思去提醒她的偏執?但反過來想,她如果現在靠某種不成熟的特
質而吸引到爛人,將來被這爛人欺侮,那好像我不提醒又不太對,這在直銷上也是
一樣,搞不好拉到的下線就是作直銷的料,形成我的行動正確與否取決於他自已的
成就,就變成我們實在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情況了。」

「你這樣替人著想,才會被欺侮吧,太尊重別人就會被不尊重,而不尊重別人才
會被尊重,結果你想太多,什麼事都沒做,好像也不太好」

「太理性就有這種問題,我們說過,討論的任何議題都要屬已,那麼我就來談談
我的宗教經驗,我發現當我愈理性的分析與比較過每個宗教以後,我就愈不能確
定哪一個宗教比較好,而且我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像,就是宗教之間常常會互相
攻擊,不了解狀況的人好像都還會被唬弄過去,例如前天晚上有人拿一份宗教的
文章給我看,內容是說阿彌陀佛與基督信仰有什麼不同,因為作者是基督徒,所
以訴求是印順導師曾說過阿彌陀佛可能是太陽崇拜的變形,因此阿彌陀佛的信仰
是建立在虛幻的基礎上,因此信仰基督才是比較對的,可是我記得西方的正史中
並沒有証據証明有耶穌基督這個人,而只有十二使徒對他的描述,而且若依照達
文西密碼中透露出來的訊息,舊約與新約都有一大部份是被選擇過的,最原始的
經文反而大部份被刪除了,如果雙方都以這種歷史的資料來攻擊對方,永遠是沒
完沒了的吧,另外也沒人可以確定自己得到的是不是第一手消息。」

「還有,每個宗教都有所謂的權法與實法,權法是為了吸引信徒的權變方法,而
實法就是這個宗教教義的真正核心,例如素樸的三世因果論、算是一種權法,它
可以以一個簡單的概念來介紹善惡的觀念,但是一旦有深入內心世界的修行人會
知道,善惡的相對性與複雜性絕對無法那麼截然二分,是一因生多果與多果生一
因的關係,而真正的實法才會觸及到這種細微的層次,在天主教的情況中也是一
樣,結果大家都以對方的權法來作為攻擊對方宗教的理由,卻沒有發現自己的宗
教也面臨一樣的問題,為了吸引信徒,要作一些權變性的解釋,但核心是基本教
義派,形成一種宗教教義的必然多元性、相對性與矛盾,而這種矛盾又是必須的
,因為信徒會成長,沒有教義內容中程度的差異,哪能有空間讓信徒繼續學習呢
?」

「聽起來你把自己客體化,從第三者的角度來看宗教了」

「這就是問題所在,一個人不能一邊信仰又一邊分析,信仰這東西從某方面必需
有一定的執著與所謂「就是覺得要這樣」的成份,一旦分析解構了,有些重要的
東西都不見了,當我在說我的信仰是某種「宗教」的時候,是不是代表我己經將
自已從宗教裡抽離出來了呢?但真正的信仰容許作這種理性的抽離嗎?,例如有研
究生跟著指導教授,如果他還沒開始學就一直質疑教授的權威,質疑教授是不是
只會說一些教授自己才適用的研究方法,或是自己才適合的工作態度,那麼這學
生有辦法真正的跟這指導教授進行長久而辛苦的研究訓練嗎?」

「你自已發現這個問題,不過你可以阻止自己質疑與分析嗎?」

「好像不行,這可能是我們的宿命,也或許在理性分析還得不到心靈的救贖時,
我就會開始選擇完全執著的信仰吧,或許有些東西,需要一定的「迷」才有一
定的悟,因此多想多經驗,日後可能就能得到一個整合對立矛盾的統一了」


「你這又陷入黑格爾的暴力二元統一說了,海德格說,黑格爾這種方式很容
易是為了統一而統一,實際上並沒有這回事,一切只是你主觀的錯覺。」

「聽起來像是一個檢查官對一個嫌疑犯說;「你想殺了他對吧」,嫌疑犯說
:「並沒有」結果檢查官說:「你的表面意識不這麼想,但你的潛意識
卻是這麼想的,只是你自已沒有察覺」。這時嫌疑犯心裡就想--

「靠北,你都這樣講了,我還能說什麼?」

「所以你的意思是什麼?」

「這句話就是我最後針對你說海德格對黑格爾批判的回答---
 靠北,你都這樣講了,我還能說什麼?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