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學家曾經作過一份問卷調查

題目內容是這樣的:

「有二個感情很好的親人(例如父母或兄弟姐妹)與你一起走在路上,此
時身後有一輛車疾駛而來,這輛車子只有你一個人在轉頭時不經意看到
,此時你會選擇自行跳開,還是會自己冒著生命危險把這二位不知情的親
人推開呢?」

研究統計後的結果指出,大部份的人會為了二名以上的親人的危難,不
需要思慮就願意犧牲自己的性命。

不過如果這二個人是陌生人呢?此時一般人就會考慮了,而如果與自己走在
一起的只是一名陌生人,大部份的人就會先選擇自保了。

由此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生命價值也是可以「量化」的,量化的標準
就是「對自己而言覺得重要的人」或者「很多」與自已沒關係的人」。

這與這群人是否都是好人或都德性崇高無關,而是不分種族老少男女學歷的
受訪者,都會作出同樣的決定。


不過如果只有一名親人與自己走在一起,面臨這種二選一,不是你活就是我
留下來的情況下,大家的反應就會不太一樣了,大家會開始計算自己與對方
對這個世界的重要性,此時就會以一種經濟學的角度來思考這個道德困境了。

我覺得這個研究幫我們找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那就是,既然我們的生命可以
為二個以上的親人或者五個以上的陌生人而犧牲,反過來說就是,我們的快樂
自然也能建立在我們為他人所創造的快樂上面。

這個研究為「助人為快樂之本」提供了量化而且合乎經濟學與心理學的証明。

另外還有一個研究我覺得也能為這種「道德經濟學」做出証明

那就是古代的巫師雖然有點兩光,有時乞雨不一定成功,祈禱豊收也不一
定就實現,但是一旦公開對族群中的某人作出咀咒時,這個被咀咒的當事
者就很容易就生重病或從此諸事不順、一蹶不振。


何以故?因為我們人的潛意識其實都會在意別人的看法,或者是害怕眾人
的「負面意念」及「道德譴責」,尤其是當事人也察覺自己真的做錯事時


當事人到底又是怎麼去察覺自己可能做錯事的呢?

其實也很簡單,是從一種跳出自身角度,從別人角度來審視自己作為的
後設認知來認定的,這種「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德認知是很自然
的,是沒辦法否認的,是很難裝作沒發生沒看到的,人很難阻止其在潛
意識中自行運作發酵。

這就是所謂的「千夫所指,無疾而死」

人內在心理動力的防衛機轉,也都有了公式,不管是昇華、逃避、轉移
、防衛、無視,都對「一個能受自己與他人同時肯定」的人有利。

我們可以從這一點看出來,人同時是一種無私與自私的混合體,再看
得更深入一點,人們連自己什麼時候會無私,什麼時候會自私,自己也搞
不清楚說不明白,我們在評價自己或別人的時候,如果從單一事件
就想要對一個人蓋棺論定、一葉知秋,恐怕是太低估了人們這種潛意識底
下的這種「動態智力」(或說是「動態道德」也可以)

我覺得這樣的現像可以導出以下觀點

一、只要能提供一個「正常」的環境,每個人都能夠是「好人」

二、人可以為兩個親人或是五個以上的陌生人就願意犧牲自己的性命
  背後代表的正是「人」的「潛在自我價值與定位」是從與「別
  人」或「社會」的關係互動影響而來,一個人當然可以離群索居
  與世隔絕,但只要這個人曾經思考過自己與群體的關係,這個人
  的思考就很難「不想到其他人」而只是想到自己,換個說法就是
  ,一個人想要達到純然的「自私」,其實是不太可能。
  (或許可以說自私根本難以定義,因為無私一樣是一種自私的需
   求,此外自私亦是無私的基礎)

三、既然知道了人的潛意識內建了這種「與人合作」「獨樂不如眾樂」
  的自動團結意識運作機制,那麼熱情之所在,理想之所在,快樂之所在
  也可以從這點來著手,當一個人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時,反過來
  是可以從群眾裡找到解藥的。

四、說起來任何事物都可以分析成冷冰冰的邏輯,道德也能分析成所謂
  一連串的自私計算,儘管如此,人們什麼時候選擇「計算」,什麼
  時候選擇「道德」,並非自己的「自私」可以決定的。
  正因如此,才說【信己無私信人有愛

五、人是活的,不是死的,是人在決定事情的意義而不是有一種意義硬
  塞到人的身上,準此而言,當我察覺到大家都需要我時也都對我有
  重大期望,我的內心自然就會散發源源不絕的關懷與被需要感,而
  這種感情可以讓人快樂、有神聖感、有意義感、覺得充實,可以為
  此而死。

六、答案就在問題中,快樂與意義就在人性中,怎麼找?如何得?如何保
  持長久,就看個人智慧與功力了,我們的快樂將建立在我們如何為別
  人創造對我們的需求上。

七、事情正看反看都會是對的,而最後決定怎麼看才對,是我們一起決定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adlive 的頭像
    gradlive

    《研究生不死,只是生不如死》之科學與玄學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