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發現這顆腦袋很難用,而且一直在產生一些二手的東西

你現在使用它時覺得頗為順暢合理,但發現它其實留了很多垃圾給你收拾的時候你就會開始
覺得它有很大的問題

看許多書也不會讓它自動變好,因為要看什麼書好像也是它決定的

這顆腦袋的認知在過去的某一個端點走進了一個歧路,結果走到後來實在很難發現,它到底是
 在哪裡走錯了把自己搞丟的了呢?


二手就算了,速度還很慢,還容易把真相扭曲,不,或許該這麼說,就算它以為
是真相的東西,實際上還是扭曲。

本來不想的時候都還知道的,一想之後就不知道了。

本來不說的時候好像有各種理解的可能性,一說完之後,好像有一種理解就這麼確定了。

而沒有辦法,活在這個世界我們就是必需先選擇一種立場而且緊抓住它,不然我們走不太下去。

話說一個人追求知識最後很可能會發現一件事,那就是知識愈來愈完整,然後發現因為一開
 始的認知就是錯的,所以整組都錯了。

或許我們也不能這麼偏激,畢竟我們總是會知道很多有用的知識、無用的知識,現在用不到
將來可能用得到,或是現在用不到將來也用不到的知識。

我們透過這些從小到大學習到的知識來認知這個世界。教育心理學叫做「認知基模」
而愈早存在的認知基模我們愈不會懷疑,畢竟我們自己與眾不同的「特質」就決定於
當初這個最早被自己認定「可行」而且據為己有的「基模」。

我們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收納了這麼可怕的東西(當然這種結論要在它造成強大副作用
時我們才會發現,更可能的是我們也可能永遠不會發現,只因為它與我們太接近了,接
近到內化了,認不出來)

而基模是我們吸收知識的基礎,於是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使得我們陷入的幻像更為真實。

這很像是我們在看印象派的畫,遠遠的看,不去認真察覺的看,很可以看出是在畫什麼,但近近
的看、認真的看,就會發現其實這些畫的組成,都只是色塊與像素罷了。

問題還不只這樣

有些東西要遠遠的看才會「懂」
有些東西倒是要「分析」才會「懂」

前者的懂與後者的懂又不太一樣,但我們文字的形容詞太貧乏,都定義它是懂,搞得我們以為都
是一樣的東西。

所以維根思坦才會說,我們這些文明人都活在「語言遊戲」裡面,活在由自己對文字的想像所架構
 的烏托邦裡面。


其實我覺得如果能活在這種想像的烏托邦也不錯,只要人不會死,有錢,身體健康而且還能一直保
持精神愉快的話。

只是如果不是這樣,這樣的理想世界有太多可能崩潰的變數與機率的話,那麼我們就有必要儘早從
 這種自
我感覺良好的想像中脫離。

夠「聰明」的人會想,我可以在「不清醒」時好好作個美夢,等我美夢將醒時快要轉換為惡夢時,
 再想辦法脫離夢境不就好了,覺得這種想法確實夠聰明,夠務實,但問題好像就在於人一旦有
想要作美夢的動機,就會同時出動一種意識流將我們往惡夢的方向拉,進入一種不得不然的二律
 背反。


我們的人格當然也發現這種狀況很討厭,所以開發出很多防衛機轉,例如昇華、逃避、壓抑、轉移
,有時則乾脆分裂出不同人格,以另一種人格來對應原人格不想對應的環境。

 
現在很多修行的法門都在告訴我們,這世界的一切都是幻象,一個完全自由的靈魂想要脫離
在時間與空間架構下不得不必然嘗受到的苦或煩惱,就是要有看清幻象的能力。

我在煩惱的時候也發現,其實我的煩惱受到過去的制約很大,簡單來說就是,只要你還
記得一些事,那你就會產生因為記得那些事而伴隨的煩惱,你明明知道自己是受到過去
記憶的制約才痛苦的,但你發現你還是捨不得放下這些記憶,只因為這些記憶正是你之
 所以成為現在的你的基礎。

而這個過去的我也為我爭取到很多快樂與好處,因此我還是要肯定它,雖然我實在不知道它
到了明天,又會出現什麼念頭給我,我們想要驚喜但又不想要意外,這本身就是一件矛
盾的事。
 
你還會想,現在有煩惱不過剛好是遇到的事與過去的記憶有違礙,如果運氣好一點,如
果今天得到樂透,以往不好的經驗或記憶,或許反而是一種突顯逆轉勝的祝福哩。


人們逃避痛苦的念頭與追求快樂的念頭是同一組,因此創造了同質性的快樂與痛苦,創造
 同樣的習慣與個性,造就同樣的命運。性格召喚命運是這樣來的。

這文章真的很難寫,因為要寫出一種心中微妙的感覺,但又不落入以往知識的框架,那不是
 普通的形容詞可以勝任的。


我只能說我儘量努力的試試看,正如這篇文章標題所示,我連文章自己會走多到哪裡去,
 連自己
也不清楚,因為它本來就不是以一種我們所認為文章的意義來進行的,它不想讓
寫者成為寫者,也不想讓讀者成為讀者,更不想讓其成為一種文本,它透過它自己的自我
否定來告訴我們一種「不相信既定知識」的可能與價值



●每個人的認知千奇百怪,同樣一個理由,可以是甲愛人的原因,也可以是乙恨人的基礎
 ,累積知識與經驗到這個階段,你會關切的不再是事情的對錯,而是人對事情對錯的認
 知過程發生了什麼問題。

●同樣的,快樂與痛苦似乎也是一樣,得到同時代表著獲得,同時也代表著同一個時間點不
 能得到其他東西,反過來失去雖然代表沒有,但卻擁有了一種自由度。說起來任何原因都
 能讓我們快樂,任何原因也都能讓我們痛苦,我們如果太在意快樂與痛苦的方法或理論,
 反而會被這方面的
知識體系給糾纏與限定,倒不如學會不認定自己要的快樂與痛苦是什麼
 ,才比較有機會看到某種新的可能性。而且也因為我們不依照邏輯來進行,或許才是能
 找出人類本性中源源不絕活力與愉悅的根本。

●前些日子我只是靜坐,心裡就能感受愉悅平和,但有時卻不行,當然我們可以說這是因為
 有諸事煩心,但一個真正有見地的人,會了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諸事在身並不構成煩惱
 的理
由,除非當事人這麼認定,於是對我而言,我的問題自然會是---到底中間發生了
 什麼事,我失去了什麼我一直都沒有察覺到的東西呢?

於是會產生的結論就是


有一種東西,衪不是你可以失去的,衪不是你所以為需要做什麼或不做什麼才能得到的
,衪不是你認為有合理性才該存在的,祂可能是在你察覺應該先捨棄什麼才會發現的、
衪不落入資源有限欲望無盡的經濟學報酬分配法則中。


那個不生不滅又無法直接面見與形容的東西,吾人有必要竭盡靈魂的力量,與衪合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