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有位好朋友的父親過世了,他曾經因為創業而擁有了人生最痛苦的體驗,但是,這次至親的過
世讓他發現,谷底之下居然還有深谷。

我覺得當一個年輕人年紀愈來愈大,世界觀就會慢慢改變,例如雙親己然不在的世界,好朋友也逐漸
淍零的世界,都不再是從前的那個年輕人所以為理所當然的世界了。

換個角度來說就是--在人生的長河,不管發生什麼事,我們都在不斷的得到,也同時不斷的失去。

家財萬貫無法換回自己的青春,也無法換回父母的健康,更無法阻止愛人的離去,從這個角度來看,
每一刻都要當成是最好的一刻,每一個當下都是絕不再有的奇蹟,就算是痛苦,也是一種可換得生命
美好體驗的痛苦!


據佛教描述神通的典藉記載,一個人經過長期修定的鍛鍊後,能透過意識產生出強大的能量,
這股能量可以改變物理結構、憑空造物、未卜先知、深明三世,而強烈的觀想則能製造出一個屬於自己
的虛擬世界,或是與其他更強烈的精神體感應道交,而成為其淨土的一份子(例如至誠唸阿彌陀佛一心
不亂,即可往生極樂世界)。


反過來說,因為人的意識與思考是一種二元對立的無常組合體,也導致自己往往成為自己最大的敵人,
自己的夢想被自己一手摧毀,自己的世界被自己一再革新,說是進步或是退步,都由後人評說。

看出意識無明妄動的糾纏,擇定最能呼應本體愉悅良心的思想進路矢志不移,從一而終,應會有不錯的
結果。


任何是非與對錯,進步與退步,都在當前的這一個層次才成立,而我們只要追根究柢,回歸最本源的
角度,將會發現,在更深層次的世界,是非與對錯反而就不存在了。

最近朱慧珍女兒自殺的事件,引起了頗多懸念,例如,朱慧珍美化自己女兒自殺的決定是對的嗎?
旁人對一個決定自殺的人下價值評斷是對的嗎?如果不論何人的自殺都是一種罪,那麼壞人的存活
不算是一種對好人的咀咒嗎?

我不評斷自殺的對或錯,我認為應更深入探究的是,我們對「死亡」的觀念是「前後一致」的嗎?
我們對自己預設的觀點是「不矛盾」的嗎?我們預設死亡就是懲罰與痛苦的觀點是對的嗎?

曾經看過一本書,作者說要公佈這個世界最大的秘訣,那就是死亡並不可怕,但是世界遊戲的製
造者不希望人們響往死亡,因此總是要繼續鼓動死亡負面說,如此一來,這個世界才會「正常」運作
。也才能完成「實驗目的」。

莊子的太太死掉了,他卻敲鑼打鼓,莊子的朋友不滿他的態度說他沒有良心,怎麼妻子死掉了卻不
傷心,莊子的回答頗耐人尋味

「如果我預設她死後會過得痛苦,那麼我才需要傷心,但我相信她死後一定能回歸更美好的世界,
   所以我才敲鑼打鼓,你不覺得,你們的傷心才正是對死者的咀咒嗎?」

道家是這樣看世界的,儒家則認為不管如何,人死後傷心一下是一種心理發洩,也是一種對死者的
重視。「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我覺得兩者的說法都各自成理


大家發現了沒有,我們內在的人格組合其實觀點與價值觀各成體系,是一種互相矛盾但又互相支持的
非邏輯系統。

深明此點,或許大家能獲得更大的自在。


另外關於人死後到底還存不存在這回事,我直覺這是一種很超現實的想像,邏輯上好像沒法子
直接相信,但我後來發現美國總統的當下存在也同樣給我一種超現實感的時候,這才頓悟到,
關於一個人說服自己相不相信的邏輯,是一種自己腦袋的惡作劇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