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據說一個人一輩子只要專心修好「四念住」,這一輩子就能夠超凡入聖

四念住是什麼呢?分別是「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觀受是苦、觀身不淨」

佛法有趣與玄虛的地方似乎就在這裡,從四聖諦「苦集滅道」到四念住
,都是先作負面表列,先讓一個人深刻的認識「苦」,再來追求所謂的
「苦的解除」(我覺得佛家比較強調「痛苦的消除」,反而比較不強調「
快樂的追求」,似乎是因為,追求快樂容易誤入歧途,而且引發更大的
痛苦(副作用),但追求「現在與未來可能痛苦的解銷」感覺比較務實可
行,老實說,這樣的思路正是我覺得佛法獨特合理高明的地方。

不過傳統的佛法到了現代,我總覺得有必需針對時代演變而改良的地方

例如:

「男女不平等」:比丘尼不能指正比丘的缺失,但反過來卻可以(不過近年
來,佛教藥慧法師極力訴求改變此風氣,加上佛教界似乎女眾信徒人數遠比男
眾為多,也就使這種男女不平等的現像不復發生。

(從這一點觀來,當時制訂男女不平等的規定可能有當時的考量,畢竟中古時代
大眾的生活比較艱苦,身體強壯與力氣強大與否對於謀生有重大影響,不像現
在只要腦筋還不錯,有正常體能,不論是否為男女都有平等的競爭基礎,依此
論之,以現代人的觀點去批判古老宗教的教條,也是不公允的。)


「師父不會犯錯,有錯的一定是徒弟的錯」

「古代人比較厲害」

「懲罰與改善沒有對等關係」---假設一個人下地獄,投胎前卻又喝孟婆湯,那下
地獄的意義在哪裡?

「高推聖境」:把古人與德行講的太高明玄虛,使得現代人覺得再怎麼努力也似乎
很難達成目標。

「過於強調業障與三世因果的負面意涵」(以前的人太容易受到生老病死的威脅,這似乎
導致因果業障的說法比較能撫慰人心,而現代社會把「生老病死」的即時性與恐怖性詮釋
與美化到某種奇妙的狀態,也就導致現代人比較不認同「業障說」。

不過我想,跟法學一樣,不論是甲說乙說,都是在某種情況下「適用」與「準用」並有其
妙用的說法,持平的說,是為了對應某種情緒與情結不得以採用的進路,也是一種拾級而
上的不得不然。

寫到這裡,我就發現了我這人的毛病似乎就是「太替對方想」,如果什麼學說都對的話
,我們可能什麼都不會極力爭取,因為我們就是覺得,發生什麼事都很有可能,而且都不
奇怪,既然都不奇怪,都很好,那麼也就沒有很強烈的一種改革與改變的意志。

而或許我也很自豪自已的這種爛個性,它讓我心緒長治久安,不容易有強烈的情緒起伏,可以
從第三者的冷靜立場,平靜的審視這個世界。

一葉知秋 ,之所以提到四念住與佛法的興革,其實都是在強調一點,那就是人實在是很難控制
自已下一刻的心情、意識、思考與快樂狀態。

最近我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一直想一些事情,我在思考到底過去的我是怎麼造成今天的我,我所喜
歡的、討厭的某些人事物,乍看之下好像是這些外在事物在不經我的同意之下來引誘我或打擾
我,但我仔仔細細的將自己人生從出生到現在重播一遍之後(還沒死我就先練習跑馬燈了,哈哈)
,我才猛然發現,原來我自已的快樂與哀愁,都是我自己所選擇的,是我過去的自由限定了我
現在的自由,我是我自已的函式,如果我不能改變那個我個性與習慣上的自變數,我的未來似乎
會一直延續以往的方程式,也就是「被迫過著由自己無意識下所打造的不自由」生活。

知道太多知識也是我很大的魔障,蒙田說的很好「知識豊富的人腦袋裡都是他人的看法,沒有
自己的主見。」(這句話也是別人的看法,哈哈,不過我可以說我的主見就是選擇某個人例如
蒙田來強調或代表我來發表看法)

我發現我如果只是引用別人的話,連我自已都不相信,不是經過自己親身體驗實踐的觀念,就
是會不那麼的實在,我只是「以為自己知道」,反而阻止了自己真的知道。

而一個人有了許多來自他人的觀念似乎會分裂成多種各自成理的思考模型,某方面來說這樣
的變形蟲思考是很能適應環境的變化的,但另一方面這也導致一個人沒有自已的主體思想,
於是顯得沒有原則與執著於一點的執行力。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這樣,只是自己是否可以察覺的差別。

如果我的思考模式很單純,欲望很小,那麼我平均分配我的生命時程來緩慢達成我的小小欲望
,我想我這一生應該就會很「快樂知足」

但現在的問題變成,知識使我的思考模式變得很複雜,導致我的欲望也很「豊富」,而且
在漫無目的的增生之下,於是我似乎可以想見我的某些欲望在餘生似乎是註定無法達成了
,而我怎麼會讓自已的「期望值」與「預設值」就這樣不顧現實的發展成漫無邊際呢?

人如果夠聰明的話,應該要限定自己的想法不要太超過自己可以實現的程度才對。

問題就是人無法控制自己的想法,所以人才痛苦,那從這點來看「觀心無常、觀受是苦」
的智慧,就會覺得佛祖的觀察實在太一針見血了,而且這個觀念是那麼的基本重要且涵蓋
全面的。

人類把這種不斷要求更好更快更高的想法叫做「上進」、「進步」、「積極」、「革新」
但有時候想想,評鑑進步的標準到底是什麼呢?

我發現這種標準好像不存在,或者說這種標準常常是一種「誤會」或是「想像」,大家都
誤以為別人都這麼想,於是在沒有人可以明白說出自己反對理由的情況下,大家就這麼的
幹了。

資本主義搞到現在不上不下的,好像就是這種微妙的「進步觀念」造成的。
經濟學認為,市場經濟是一隻看不見的手,而現在手受傷了卻找不到醫生,我想這就是因為
這是一隻連醫生也看不見的手。




綜上所述,得出結論如下


● 人有需要常常回顧自己一路走來的生命,探索自己的熱情、責任、快樂、思想之根源
  究竟為何?

● 然後以那個最基本的自己為基礎,重新調整自己的思考框架、世界觀與價值觀,因為
不這麼做的話,會發現自己每天都很忙,但卻都是在執行別人的想法,別人的信念,別
人的價值觀,卻誤以為是自己的,一個人如果沒辦法做自己本體天命最想要我們做的事
呼應內心最深層的召喚,就是一種生命的浪費啊。

●是自己的執著與意念建構了一個虛妄的世界起點,然後再加上別人的加油添醋而搞得
  好像真的有一回事一樣,這種建構於無明為基礎的世界一旦破滅,往往使得吾人難以
 東山再起,質此之故,每日保留一段時間來自我檢視其中的矛盾,是有必要且穩健的。

●一法不立,萬法難容,一旦預設相信了某個觀念,就會有一整組支持的觀念跟著貼上
來,而這構成了我們之所以與別人思考模式不同的原因,也區隔了彼此的世界,一直
活在自己的世界是孤獨的,沒事應該要探頭出來看一看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adlive 的頭像
    gradlive

    《研究生不死,只是生不如死》之科學與玄學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