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哈哈,各位親愛的讀者們,有沒有被我的標題嚇到?
其實這篇文章本來我會取個叫「邏輯人格與非邏輯人格」這樣的篇名
但我覺得這樣千篇一律按表操課太無趣了,讀者可能也會覺得好像是照本宣科。
加上昨天有一位讀者留言了,這位仁兄寫道:
「請不要再一直講人格了 好嗎?」
一開始看到會覺得有點嚇到,然後有一瞬間會有些生氣,但是我是一個很聰明的作者
,我基本上習慣將讀者的話看成是善意的,因此我會做如下的猜想
●這名讀者一定是我長期的粉斯,因為看我一直在寫人格而沒寫其他他也很有興趣的文
章,因此感到生氣,那我會想,這其實也是對我的一種肯定。
●這名讀者可能是覺得我把什麼東西都扯上人格,做文字拼貼做得走火入魔,會讓人很
看不慣。
如果是第一點我欣慰在心,如果是第二點我則要提出說明的是,把文字與語言的概念做
極致的打散、重組與拼貼,正是我這人格百科系列最重要的價值與用意。
各位親愛的讀者啊,你們實在是太無知了,所以被語言文字等概念愚弄得非常徹底,而
因為我也是喜歡看書的人,所以我也跟大家一樣無知。
無知沒關係,但無知還不知道自己無知就沒藥醫了。
我感謝有義慎的讀者為我說話,向這位反「人格」讀者說,不想看就不要來看嘛,就
算看不慣也可以提出看不慣的理由來一起討論啊,這樣才是有建設性的。
其實我從讀者的回饋裡面也看到好多種人格特質
例如有一種特質我稱之為「理論殘留」,在這裡我要說明的是,為了讓文字與語言更逼
近實相,我必需去「發明」、「創造」、「惡搞」、「扭曲」很多專有名詞,因為有些
很微妙的感覺你一旦用錯誤的形容詞或專有名詞去形容它之後,你這一輩子就會一直被
它誤導。
那就像是單親家庭為何同性戀特別多,因為從小沒有父親照顧的男孩,會把自已沒有得
到的父愛,投射到周遭的同性友人身上,最後產生同性的情愫,但追根究柢,有很大一
部份是他們把父愛跟戀愛搞混了,這不是他們認知上刻意去搞混的,而是情感這東西的
感染沾連性太強,我們隨時會因為喜歡上某種東西而跟著連帶喜歡相關的東西,最後搞
不清楚到底一開始我們喜歡的究竟是什麼東西。(繞口令?)
還有一個讀者的回饋我覺得也很有必要在此作一討論。
他說: 「我本來有一些認同的觀念,但因為你歸因人格這篇文章中提到的許多反例,我開
始有了不同的看法。
他指的是「有錢人想得與你不一樣」的作者「哈福艾克」說的「一個人做一件事的態度,
就是做所有事情的態度」。
還有google在台灣部門徵員的標準是---台清交學生來應徵,成積有A以上的才收,而成大
的話,至少要A+才收。
我直觀的覺得這位costa讀者是菁英,我發現他留言的字數雖不多,但觀念與用字都頗為
嚴謹,而以上這兩個概念也都很有所謂的「菁英意識」,在這裡我沒有對菁英這兩個字有
反諷的意思,而是說我在這裡看到了某種patten。
沒有對與錯 只是去覺察
而以下是我對這位讀者的回應:
「其實costa大大留言中所羅列的這兩個觀念我也覺得很棒很對
不過也不妨與我在歸因人格這篇文章中提到的觀念齊頭併進
畢竟在這個世界上,並沒有規定成功的觀念一定要排他
不可共量性可以支持我們這種百花齊放的說法哦~~ 」
我覺得這一個觀點很重要,因此在這裡特別說明
我覺得這個觀念與科學哲學中的「不可共量性」觀念很相同
那就是理論與理論之間,沒有必要因為競爭而否定對方。
例如有人看了西醫好了,不能因此說中醫沒有用
但很多人都會陷入這種認知失調之中,他們因為看了西醫好的,對西醫有很好的印象
,自然而然覺得中醫就比較不科學,不現代,但其實他們也不是很了解中醫。
而我在人格歸因文中提到的「不可以因為一個人某方面不好,就論斷此人什麼都不好」
與哈福艾克的「一個人做一件事的態度,就是做所有事情的態度」,這兩種觀念就有
了歧異或者說是完全相反的論調。
但分析很更細膩一點,其實這兩種說法是可以並行的,如下所列
●如果你是老師,你告訴學生說做一事的態度就是做多事的態度那站在這立場是對的
因為這句名言聽起來很威,可以給學生一種做事要慎重誠懇的精神典範。但如果你
是精神科醫生,你跟一個因為某件事被否定已經搞到沒有自信心而得到憂鬱症的病人
說這一句話,那你等於是要這個病患去跳樓。
●哈福艾克這一句話或許真正的意思是說,為了讓所做的事都有品質,因此要慎選任
務,而一旦接了任務就要好好做,而不是說每樣事都要做到100才可以。如果是這樣
的話,我與讀者可能是在討論一個本來就沒有交集的競爭議題。
從以上兩點也可以看出有趣的地方,那就是這個世界的理論實在是充斥,而大部份的人
都沒有消化吸收成為自己內在的一部份,就算有吸收可能也沒有統合好,搞得自已常常
自相矛盾、左支右絀。
一個人的觀念與想法如果不明確實在,就很容易被別人影響而拉著鼻子走,這樣的人不
容易累積,滾石不生苔,不累積就不容易長久,相對的成功機會也小。
而一個人如果把歧異的觀念作了正反合的統整之後,他的信念就會更強,而他自己的潛
意識也會更確認,這種對確認的確認會讓他的言語自然而然的有說服力,他也會更有
行動力去証實自己的這種內在確認。
這個世界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說穿了就是每個人內在確認強度決鬥後優勝劣敗的結果。
就算是偏見,只要這種內在確認夠強,就會形成一種主流看法。
話說回來,有偏才有見,因此我有時候要說一些看起來很偏激的話,實在不是我願意的
,而是我不得已的啊。(都是我在講啊)
而我這裡提到的「理論殘留」就是說一些人因為以下的原因而成了「人云亦云」的書蟲
,是一種填滿了知識卻腦袋空空的人。
●沒搞清楚理論
●搞清楚理論卻沒消化成自已的一部份
●理論一開始就是錯的,卻記得那麼清楚
●不曉得理論的應用有時效性與範圍性
●不曉得理論要看誰來說
●不知道理論有所謂的不能完備性(這個也是我發現的有趣現像,以後再跟大家詳述)
●理論是對的,理解也對,但應用在錯誤的地方而誤以為理論不對。
而一個人的見解層次到哪裡,字裡行間其實都會洩露出來
(像這句話某種程度來說也是偏見,但聽起來很威所以我要講)
奇怪我幹嘛自打嘴巴。
因為我還要說明一個概念
那就是「理論」有「雙向証成」的特性
意思不只是強調什麼理論從正反兩面來証明看起來都成立
也同時強調了---只要你是對的,你的理論就成立的這種現像。
自從e=mc 平方這個方程式被証實是對的以後,一堆奇怪的社會「相對」理論就瞬間變得對起來。
「因為「相對論」,因此法律與道德都是相對的,不能只說我不對,對方與環境也要一起負責任。」
另外我發現喜歡引用理論的人,邏輯性格通常也特別強
「這世界上有三種人,一種是邏輯人格,一種是沒邏輯人格,一種是非邏輯人格」
邏輯人格通常很聰明理性,想法很有條理,但因為大腦的資源有限,因此他們的邏輯計算能力只
能應用在某些範疇,而且正因為他們只專注在某些層面上有邏輯,導致他們在其他可能更重要的
地方重樹不重林,陷入某部份完全低能或邏輯不完備的冏境。
就如同練武功練了數十年練到刀槍不入以一擋百,結果不小心喝了對手請的毒酒就掛點一樣。
腦袋不好或是不喜歡思考的沒邏輯人格,通常給人愚笨的感覺,但說他們笨有時好像也不儘然
,因為我發現人有一種「大腦自動封鎖」機制,就像當年的我參考高中聯考,不知為何幫家裡
商店做事的技術能力突然退化,父母發現我去幫忙做事只會愈幫愈忙,才讓我有時間好好讀書,
最後考到不錯的學校,事後我回想起來開始懷疑,到底是我笨還是更聰明的我讓自己變笨呢??
沒邏輯的人通常也比較相信直覺與靈感,不過當靈感與直覺不準的時候,沒邏輯就跟沒腦袋是
同樣的意思。
接下來第三種就是發現邏輯思考有時好用有時不好用,所以懂得在邏輯與沒邏輯間做適當切換
的非邏輯人格,他們看出了邏輯思考的不完整性與侷限性,也看出了沒邏輯思考的一些好處,
已經知道如何取捨。
只是這種人很容易被誤會成沒有原則,因為感覺他們的尺度變來變去,有一點那麼投機主義的
氣息存在。
這三種人格的代表學派讓我想到下面三個學派
儒家有點沒邏輯(例如「太太要聽先生的話」就很沒邏輯。)
法家則是很邏輯(但只靠語言邏輯是很危險的)
道家則是非邏輯(無為而治跟沒原則太像了)
爭論沒邏輯、邏輯與非邏輯人格哪一種比較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這三種人只是用了不同的方法
在猜答案,而人生真正重要的問題的答案,往往並不好猜。
最後我發現我這篇文章的內容跟題目已經分道揚鑣了,為了硬拗回來,我要在最後說明什麼叫做
「你們這些無知的讀者」人格。
那就是
只想當讀者或當讀者或徒弟已經成為一種習慣的人,註定永遠只能是懂得聽卻無法說出自己相信什
麼的無知者。
人並不會因為讀得多,就變得有智慧了哦~~
覺得寫的好要給我回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