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讀者諸君可能會覺得研瑞團長我把人格分類分得很粗糙
似乎這些分類彼此之間互相交雜
從著書立說的角度來看我如此做確是不妥

一般而言

分類標準應有以下指標

●階層性---例如男人與女人為同一位階,「老」男人與女人就不能擺在同一層
●互斥性---類別的屬性應以某種判定指標為基準而不可重疊,例如一件事不能同時是「是」又是「非」
●互補性---類別之間的組合必需成為一個整體,缺一不可
●必要性---有必要的類別才有提出的資格,否則浪費讀者的時間
●獨特性---每個分類必需有足夠的特徵以讓人輕易分明
●完整性----能夠完整的彰顯書名或題目意指的探討範圍

其他的另類分類標準還有
●因果性---例如一本小說將起承轉合分成四個類別
●補漏性---無法分類或不知如何分類的至少要劃分到「其他」之中

其實寫論文或寫書最好在安排各章節時,就要有以上基本的分類概念,才能讓讀
者覺得作品是有完整架構,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不過分類本身也是一種問題

「整體大於部份之總合」,這個概念就把學科分類的絕對必然性一槍打死

世上有些事物,就是沒辦法分類也不該分類,硬去分類會失去一種整體性,一種類別
之間的有機聯結,尤其文字定義還會使一個事物因為被框架而僵化失去生機。


實驗室的研究往往只能作出一個原因造成一種結果或其中有正負相關的簡單推論

給人任意詮釋的空間太大。


人格這東西一開始就是一種難以分類也無法明確形容的某種「定義」,摻雜的變數
也多。

符號符指意符之間沒有什麼必然性與唯一性,眾聲喧嘩之後的視域融合才反而比較能
讓我們看到該看到的。


一般而言學術界要形容人格一開始都會先給一種基本預設的操作型定義,例如從醫
學或生物學、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看起來環環相扣才能自圓其說。

知道這個道理後看書會變得有點痛苦,尤其是看到作者只選擇自己想說的來說時,更
是覺得這傢伙以為大家都那麼好騙嗎?

大部份的教授也很怕死,不會輕易發表被科學基本主義教派--邏輯實証論所攻拮
的理論。

普羅大眾雖然總是會說知識無用、研究無用,但深層意識總還是隱隱最相信學術
權威。

畢竟這些人就是領了錢專門研究這個的嘛。


這些每天研究這個主題的學者,一定知道一些我們不知道的真相、一些一定很複雜因此
一時難跟我們說明的真理。

我常常在想,很多時候教授可能自已也講得很心虛,但是不裝懂的話,課還教得下去嗎?


學科分類出發的解釋,不太能滿足我們真心想了解人格底蘊的知性需求,而且目前
心理學中的各種人格理論,除了吃藥立即見效外,都無法使人簡單應用在生活上並
立見顯效。

有鑑於此,我就索性隨便分類了,我的分類標準很簡單,只要有用以及會引起討論興
趣的分類我都會寫,我發現當「真」、「善」、「美」三者皆成立時,才會構成「全真」
,「應然」與「實然」都有價值時,就會最有價值。




故事人格這一章節太重要,所以我前言要寫多一點,很可能光是這一章就要寫好幾篇。


故事總是說不完的嘛。




------------------------------------------------------------------------------------------------------------------
在說明故事人格的時候,容我先來段現代詩
現代詩的定義是什麼我已經忘了
反正特色就是亂斷行
文章不一口氣寫完而是分成好幾行寫完
就是現代詩了




【一啟動就要徹底執行完畢的故事指令】

 

故事是一道上帝下的無上指令

人類一出生就被莫明殖入

 

可稱之為自由意志上帝意旨原罪

也可稱之為業力因果種子現行

 

靜下來想想

如果沒有故事的舖陳

這些教義似乎都顯得沒有因果、蒼白無力

 

小時候祂的名字叫童話,讓我們對事情有希望,相信世上非善即惡

幼年時祂的名字叫寓言,讓我們覺得凡事必有某種原因,也必然有某種結果

少年時祂換了一個名字叫友情,讓我們覺得凡是為友,便有義氣,凡相助者,吾也必助之

青年時祂的名字叫愛情,讓吾人覺得凡是有愛,便必然終成眷屬

壯年時祂的名字叫成功,讓我們覺得只要努力,便終有所成

老年時祂的名字叫圓滿,讓我們覺得只要活到老,便有累積有智慧

為了民族文化的傳承人們創造神話

為了國家的永續人們寫就歷史

國家種族的戰爭背後其實也只是故事的戰爭

追求獨立者喜歡聽不自由寧願去死的故事

追求統一者則喜歡聽大一統相親相愛的故事

歷史的教訓會演變成法律

乍看之下人是在遵行法律

但法律背後與其說是証據在支撐,還不如說是故事在支持

殺一個人與讓很多人一起死的行為、動機、兇器、方法可能相同

但判的罪刑一定不同

為什麼?

只因為故事會因此變得不同

白天人們行故事

晚上人們夢故事

故事或許不該叫故事

但這種一直不斷出現的patten,不叫故事好像很難去精準含括

 

千奇百怪亂七八糟的故事都有人在講,也都有人欣賞

大家在自己的心中都在保護並堅持內在故事的完整性

 

表面就算是反對

 

內心也默默在傳唱

 

--------------------------------------------------------------------------------

【必然掉入的故事之網】

 

   當有人讓你生氣,最好你記在心裡,如果有一天讓對方得到教訓,這個故事就叫做復仇

   如果你記在心裡不報仇,作為自我勉勵的火種,那這段故事叫做自我砥勵

 

  有些人你愛她,但她不愛你,你一直放在心中,暖洋洋的,這個故事叫淒美的單戀

  有些人你愛她,但她愛你,你感覺很欣喜,全世界為你高興,這個故事叫圓滿的愛戀

   反正人就是要給它一個解釋與完結,否則似乎沒辦法接著做下一件事。

 

  有些事你努力做,終於成功了,這個故事叫實踐意志的甜美果實

  有些事你拼了命,結果功敗垂成,這個故事叫做無冕的榮光

  在外打拼拿錢回家,這個故事叫責任

  少小離家老大回,這個故事叫榮歸故里

這世界很快樂,所以你盡情享受,這個故事叫做人本幸福,活在當下

  活在這世界很痛苦,所以你把廻避或學習當作無視痛苦的進路,這個故事叫進德修業,寄託未來

 不知怎麼的,我們心中有一個聲音,一定要讓這種內建起承轉合結構的指令更完整

 

這是一出生就開始上演的「英雄之旅」,將來死的時候廻光返照還要再倒帶看一次

 

 

活了這麼久,不知你發現了沒有

 

有些故事是別人幫你寫的,有些故事則是你自己編的

有人可能不想被寫,也不想自己編

 

但我很少看到有人不掉入到這網子中的

 

說要將故事中斷就能立即中斷且不留遺憾的

 

少之又少

 

以為自己不在故事的迴圈中,卻總是掉入潛意識想把故事完結的衝動裡

 

沒有人可以倖免


唯一倖免的人,祂的名字叫寂滅


時間

說穿了

只是一種人們讓內在故事得以展開的空間

某種角度來說

沒有故事

就沒有時間


---------------------------------------------------------------------------------------------------------------------------------
ps 【我有一個請求,那就是請每一位讀者在看完文章後都請務必儘量留下回應,我知道這是一個
很機車的請求,更何況您可能覺得,寫的東西沒有內容與深度憑什麼叫我回應,現在已經是民主時代
,哪有在網路上看免費文章就得回覆的道理。

  但我依然覺得這很重要。這對我們都很重要。

  我觀察了很久,發現了一個現像,那就是一個人如果真的想學到什麼或讓某種事物在心中留下更
  深刻的印象,那就必需為此付出代價

 如果讀者只是走馬看花的看著,我不認為付出了什麼代價,為了您好,我建議您付出代價。
 ,就是按讚也可以。

 

  再做個更過份的請求--就算要做負面的留言,也請儘量以善意提醒作為基本交流態度。

  而且仔細想想,作者我要負的代價更大,因為如果有一千個讀者作了回饋,我就要回覆一
  千個留言。

  所以我的要求一點也不過份。不敢要求才是我的失職,我那麼認真的寫文章,我希望讀者
  也相對的認真一點。

  一直看免費而不付出代價的東西對讀者並不好。
 
 事物並不單純只是因為它本身有價值而讓我們覺得受用並珍惜,而是因為我們總是會在花了
  重大代價才會開始在內心中相信它的價值。
 

  讀者留言之後就會覺得有參與感,有參與感就會印象更深刻,不浪費了當初看文章的時間
  ,文章就算寫得很爛,也跟是否留言無關,因為作者我對文章負責,而讀者諸君對自己負責,
 如果讀者您不想浪費時間留言,大不了下次您就不要進來看了,我並不會因此失去什麼。


  「知道很多但很懶」的作者我會因為您的留言而願意分享更多,更有動力去寫,去達成與讀者之間的
  視域融合,更何況是誰寫的並不重要,文章本來就是一種作者與讀者的集體創作。

  我也沒有收你的錢,也只是請您儘可能的留言而己。而如果您留了言,我就一定會回。

  是的,我在製造衝突

  有衝突才會有好故事

  唯有如此,一些美妙的故事才能如實開展。這世界的爛故事太多,才搞得這個世界烏煙障氣,只因為故事
  容易讓人記住與感動,革命會成功往往不是理念多麼的合理正確,而是支持革命的故事說得到底動不動人。



   這個內在故事,你不能不做個了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