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心理學有一個概念叫做「現像場」,意思簡單說來就是一個有著「某種特定人際關係與場景的「劇場」」
,我覺得稱為「劇場」非常貼切,因為一旦你身處於這種環境,你就會忍不住這樣演。

老婆對著在外面找小三的負心漢說:「難道你以前的誓言都是假的,到底把我們以前曾經有的一切當作什
麼?」

這名負心漢心裡可能也會想:「對啊,曾幾何時,怎麼會演變成今日這種狀況呢?當初我確實很愛她,為
什麼現在卻沒有感覺了呢?」

或許,負心漢當時下的誓言也是真的,但,那是指當時的現像場而言,一旦換了演員場景與角色,原來的
誓言也就成為了戲言。

別以為這種毛病我們不會犯,其實大家一直都在犯,只是犯的領域不同,對像不同,場所不同。

台語歌常常會出現這種台詞

「媽媽請你也保重,我在這裡會很勇健的」

「故鄉的月最圓,我會在他鄉好好打拼,日後成功回來」

每個男人好像都是「男兒志在出鄉關,無有成就誓不還,埋骨何需桑梓地,人間處處有青山」
這麼的豪情壯志。

但實際的情況不如說是

男人在家鄉待不下去了,家鄉不是他們能夠忍受的「現像場」

命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驛馬」,意思是出遠門,而且還是為了逃避災禍或是為命途
著想,有必要早點離開家的出遠門

八字論命中的批解「 初年運限未曾亨,縱有功名在後成;须过四旬才可立,移居改姓始為良」

為什麼有的人需要離家遠遠的命運才會比較順呢?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就會很合理,依照家族星座與家族排列心理學,每個人的家庭就像是
一個太陽系,通常一個家庭的權力結構會以這個系統中的太陽來旋轉,可能是父親,可能是比較
強勢的母親,而天無二日,一山不容二虎,家庭裡的小孩總有一天會長成自己的獨立人格,思
考模式與價值觀也會漸漸的與父母不一樣。

女性因為比較重視人際關係與和諧,因此情況比較不明顯,但是男性是一種更為目標導向的生
物,他們會慢慢發現自己無法與父母有同樣的作息,同樣的生活習慣,或者同樣的價值觀。

因此男性是很可能比較不孝的,但這並非他們存心與父母唱反調,而是他們漸漸有了自己獨立而
強烈的個人想法、另起爐灶的野心與主見。

小時候父母提議全家一起出遊時,我們小孩們都很開心,舉家一致同意

但到了國中時,父母提議全家一起出遊,我那時讀國三的哥哥就不想去了,他寧願跟朋友出去玩

我那時無法理解,難得一年一次的全家遊,家中居然有成員不想配合,讓我很不能諒解。

十年後,同樣的情況竟也發生在我身上,我對家族安排的活動興趣缺缺卻想往外跑,活脫脫成了
我哥哥的翻版。


小孩子長大了到大都會發展,也有了自己平日生活的新天地

這種新的天地又製造出了一種現像場,一個跟原生家庭完全不一樣的現像場,而我的人格在這兩種
現場中是截然不同,這讓我一開始發現的時候,感到相當驚訝。

去年看了一篇大陸的文章,上面寫說一個三十歲左右的上班族,一生中還可以與父母相處的時間,
扣掉睡覺工作與在他鄉生活的時間,能夠與父母相處的歲月已經不到十年。

剛聽到實在讓人心驚,因此就會思考,嗯,應該對父母更好一點,更貼心一點,說一些更親蜜貼
心的話,不過很奇怪,明明在回家前就想好的台詞,一旦回到家中的現像場,就會說不出來,那
種感覺就好像是家中有另外一個自己,而這個長途拔涉回家的自己一旦踏入家門,就會被那個童
年的自己附身,在外面自由發展的那個獨立人格,本來準備好要說的話,一句也說不出來。

這種環境人格是很多人都存在的問題,有些話,你就是沒辦法在某種場景下對著某些人說,這
似乎像是掉入了一種陰陽魔界,你在這魔界中是被動的,你雖然以為你有自由意志,但這個陰
陽魔界的氛圍就是會讓你覺得,你只能這樣而不能那樣,你一進入這個場景,你的角色與對方
的角色立即就定位了,在劇場中是主角或配角,能主控全場還是只能配合,都只有聽劇場導演
的份,你對這種狀況一點辦法也沒有,雖然你明明有嘴巴,語言與文字也都是你熟悉的。


「因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中的這句偈話為什麼會是一種難得的境界

那正是因為,人們太容易被環境給催眠與影響了,是從潛意識先被影響,表層意識的思考與理性
,才開始配合。

「直覺得認為自己有自由意志的人,恐怕是太天真了」


我們常常看到有人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或者是出爾反爾,對不同人有不同的差別待遇

但如果仔細反省,其實每個人都會陷入這種因環境變化而立即改變得前後不一致的人格模式。


例如我自已發現有時對不同人確實會有不同的差別待遇,雖然明明我知道一個正直的人對所有人
應該平等,但我發現我對於比較重視的人會採取八十/二十理論的架構來對待他,但如果是當下
覺得沒那麼重要的人,就會以「眾生平等」的角度來對待他。

結果到了後來,我發現根本就很難真正的平等

註:80/20理論(商場上百分之八十的業績由百分之二十的客戶所貢獻,因此顧客關係管理便
是特別去服務這些只佔全員百分之二十的客戶)

人們都以為自己是理性分析後控制感性,但其實大部份都是人們先被感性影響了,才來選擇當下應
採取何種理論模型。

那些瘋狂支持特定政黨的學者與教授,明明都知道各種科學研究方法,但還不都是先有了結論再來
找所謂的理性數據嗎?


因此許多教授們在學術的場合,著書立說時感覺都讓人覺得這傢伙非常理性平和,但一旦真正深入觀察這
些教授的日常生活的情緒狀態或與學生相處的互動模式,學生就會忍不住開始想,冷靜理性的學者與教授
,都到哪裡去了?










其實也因為人有所謂的戲劇人格與故事人格,因此劇場一旦出現,戲劇人格就會開始人來瘋,就如同我這個部落格
,由於平常的寫作風格都是冷靜理性,傾向以一種第三人稱、持平的角度來立說,所以看我文章的網友就跟死了一
樣,都不回留言。

我有時候都很嫉妒那些明明沒寫什麼內容,也沒什麼人看卻有很多留言回覆的部落格作者

「為什麼看我部落格的人不少,留言的人卻很少啊」我這樣問朋友

「你在乎留言嗎,我以為你寫文章是純粹自己寫爽的哩」

「如果是這樣,我寫日記就好了,幹嘛放在網路上讓人家看啊,寫東西當然是要給別人看,看別人有什麼反
 應啊,這樣才有趣」

「我覺得就是因為你太冷了,使得文章沒有什麼情緒的張力,你寫得不夠偏激,讀者就不會想回應,你如
 果文章的標題與內容都誇張一點,最好是一些類似「所有的女人都是笨蛋」這種偏激題目,保証就有一些腦
 袋裡沒有腦漿只有腎上腺素的笨蛋讀者回留言了。」

「可是我不希望都吸引一些笨蛋回留言啊」

「你又說中了,你的文章還要再感性一點,最好是寫的不完整或有偏頗,有些話你要留一些給讀者說,切記,
 太理性的人是不會有有趣朋友的」


原來是這樣,要增加讀者的留言也必需要建立能讓人家留言的現像場才行


既然如此,那就容我在此向各位讀者諸君宣告


「看作者如此辛苦寫文章卻不回留言,是會有報應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