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一直在思考所謂改變這件事,「人若改常,非夭即亡」,在我們還搞不清楚狀況的
情形下就貿然改變,便是生物學所謂的突變,一般的後果就是夭折,因為改變背後的支
撐與後援太小,禁不起往日習慣與認知模式的不斷攻擊,必然功敗垂成。

但我們又不能不改變,貿然改變等於找死,不改變等於等死,如何從中間找出一條生機
便是我們值得探究的進路,創新珍貴的價值也在這裡,在生命的兩難中找出突破口,以
敏銳的觀察力看透可以著力之處,大膽突進找出突破口,釋放出血槽,最後在九死一
生中反敗為勝,逆轉生命的苦旅。

這樣寫是很簡單啦,真要做到可沒有那麼容易,版主發現自己還算會寫一些勵志的文章
但你如果問我說,我自己都做到了嗎?其實我自己也一直冒冷汗,不過創作勵志文章有一
種好處,一方面作者本人如果一直寫出一些自己作不到的事,他必然會感到心虛,而
言論一旦成為一種公共論述,它就彷彿有了生命,成為創作者身後的警鈴,這可以時時
警愓自己言行一致,使自己慢慢成為一個言行合一的人。

要做到言行合一是非常困難的,道德的判準有兩大原則,一是前後的一貫性,二則是已
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同理心,許多作家的作為與他的文章常常判若兩人,有的教授的文
章與平日的行事作風也是天淵之別,文字人格與實際人格常常有明顯的斷裂,這似乎告
訴我們,當一個人面對他人時,常會因帶上面具,而漸漸的把面具以為是自己,但他在
創作面對自己的時候,便又展現出不同的態度與架勢,能夠看清楚不同狀態時的自己,
是所謂改變的起點。

這時代改變太快,每天都有人要求我們要求新求變,大企業不斷的轉投資,每個人不斷
學習眾多專長,便是怕有一天會被時代的洪流所淘汰,只是要改變之前,能夠掌握一些
基本原則,基本上才能變的有道理。易經名字雖叫易,但其實是最難,易經有所謂的
三易--變易、簡易與不易,例如會變易的是流行、是風潮,會簡易的是政治、是法律,而
不易的則是人心,是人性。

從這一點反過來看我們的決策,就可以慢慢建立輕重緩急的順序了,人有時候會想吃香
,有時候會想喝辣,但不改變的則是吃飯,人有時候想求新,想求變,但不改變的則是
求安穩,在不變的基礎上求改變,方是永續穩健之道。

但問題又來了,我們不是應該要革命、要執行破壞性創造、要雷厲風行才會真的看到改
變的效果嗎?既然如此,又叫我們順著本性來改變,那不就等於沒有改變了嗎?

戒除自己的壞習慣最常有的心境就是,忍耐到愈久,愈想放棄的欲望愈強,這有點像是
在治水,面對洪流只是不斷的加堤防,不斷的壓抑,直到潰堤不可收拾為止,造成反作
用力比原來不管它時的力量還要強,難怪想要減肥的人會愈來愈肥,想要變胖的人卻愈
來愈瘦。

而順著自己的本性來疏導,就像是大禹治水一樣,有程序、有步驟的依照作業程序,並
配合水的流向與習性,來改變河川的流向,方是明智之舉。上癮的背後源頭是不正常的
快樂,而為快樂添油加醋的則是我們的情緒,我們的情緒某方面其實有點像數學,是可
以透過方程式來加以演算而抵銷的,能夠掌握到情緒的演算法,便是理性之最高境界,
,有著理性駕御的感性,會更有質感,更收放自如,反而更表現出感性的純真與唯美,
終不讓感性的洪流衝垮我們幸福的人生。

上一篇文章談到死亡,哲學家談到死亡,大部份的評價其實都很高,他們認為,如果
世上沒有死亡這件事,有很多事物就都不美了,我們感到珍貴的事物,不就是因為它
們的無常易逝,轉瞬消滅嗎?歷史學家對死亡這件事的評價也很高,如果沒有死亡,
所有的爛人領袖一定死命掌握權力不放,讓這世界成為獨裁者的刑場,如果當年秦始
皇真的尋得長生不死藥而永生不死,那我想所有的人民才真的是生不如死吧?

所以我們就發現了一點,痛苦可以突顯快樂、問題可以呼喚答案,障礙可以激勵挑戰
,邪惡可以反應善良,所有正負情緒的總合是零,而零就是平衡,上癮本身是一種
成為動態平衡的不平衡,因此改變的作法就是反轉此程序,利用動態不平衡的平衡,
使情緒的總合為零,便能成為我們想要的平衡。(講的好玄哦,我自己都快聽不懂了)

樂向苦中求、煩惱即菩提,在講的就是這回事。


這是一個很好的公案,我覺得要讓大家好好的去想,想破頭最好,據說古代開悟的
智者,面對例如死亡等人生最深刻的疑惑,不想個三年十年,是不會有結果的,禪
宗強調啟疑情,而不是給答案,蘇格拉底強調想問題,而不是要解決,唯有如此,
我們才會得到最適合自己的答案。

有大疑必有大悟,以虛無剋制虛無,以執著反轉執著,向方程式租借負數,演算完再
一併奉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