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尼采在日本非常火紅,有太多人對他一針見血的哲學感同身受,因此一本
翻譯他名言的著作超級暢銷,我在想應該是因為尼采的發言風格太有個性,非
常符合新聞傳播媒體的特性。

而尼采如此自慢的人,居然還有偶像,那就是另一個也是被人覺得行事古怪的
哲學家--叔本華。

叔本華是地中海,遠遠的看會覺得這傢伙很像達摩祖師,而他也確實俱備足夠
的心理深度,可以說是跟達摩祖師一樣,都是在自己領域日久功深的經典大師

叔本華認為「人生就像鐘擺,不停的在痛苦與倦怠間擺盪」

這句話聽起來很悲觀,意思是說你要嘛不是痛苦就是快樂,而痛苦久了會更痛苦
,但快樂久了卻會感到倦怠,總體說來人生還是苦多於樂。

叔本華把人生看得很透徹,所以他說他覺得佛陀的思想比較接近這個世界的真實
現像,我發現叔本華似乎蠻能在自己的思想世界裡自high,而他也確實有值得驕
傲的思想品質。

說起來也有趣,如果你接受了佛教苦空無常的思想,你會先預設這個世界是苦,
而當你先認為應該是苦結果實際上卻沒這麼苦的時候,你反而會有一種回甘的感
覺,而如果你預設活在這個世界應該快樂然後卻一直覺得自己好像沒有那麼快樂
,那麼你還真會有一種興味索然的感覺。

因此我想,或許悲觀與樂觀都不是一個人該有的生命態度,而是超越這兩者而在
其中任運自在才是高明。

叔本華認為死亡是一種痛苦的解脫,我有時會懷疑,這些哲學家在面臨死亡時,真
的有他自己哲學理論所說的那麼瀟灑嗎? 很多哲學家的哲學是說給別人聽的,他
自已都不一定相信,有的哲學家連自己的心也把持不定,說出來的哲學與實踐在自
己身上的卻是兩回事,而如果有哲學家可以身體力行完全實踐自己的哲學,那我想
這才是真正的哲學家。

我曾經認為思考是很珍貴的,所以如果死亡帶走了這個能思維的我,我應該會覺得
很可怕或痛苦,但有時我發現你一直思考也不見得一直是快樂或有意義的,而且你
還發現其實想的不就是那些嗎?,而當你開始對思考產生倦怠,好像因為死亡而被奪
去思考也沒有什麼關係了。

因此,死亡在某種程度上不可怕,只要別讓當事者知道自己正在死亡即可。

另外,叔本華有一個特色,就是非常重視獨處,我覺得一個習慣深思考的人也會
自然的重視獨處,而且會給自己非常多的時間獨處,像我自己就有這種現像,為什
麼呢? 因為我發現我們感受這個世界的豊富程度決定於我們從什麼內心角度來看這
 個世界,
而一個人愈沒有特定的意識型態愈可以感受這個世界的豊富態樣,另外你
可以感受世界的生心理基礎決定於你內在神經元被外界刺激後在你體內的疊加組合
,照這個公式來看,一個人在感受世界後,可以在自身創造出內在神經元更多重的
組合態樣,這有點像是世界只給你七種顏色,而你卻能透過自身心的運作去讓這七
種顏色組合出無限的色彩,我常常在夢裡做這種實驗,所以我更相信是如此。

換句話說就是---一個人到處去旅行走馬看花還不如一個人一直保持新鮮看待世
 界的態度。

心比世界大,孤寂比人多,聽起來很奇怪,但確是如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