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我都在練習如何在30分鐘內看完一本書,雖然說有些書需要慢慢咀嚼回味,但
是我試圖鍛鍊大頭處理資訊能力的極限,想說能不能在短時間一樣可以深深體會一
本意味深長的書。
這本「正念戰役」寫的真的不錯,是作者以第一人稱的方式書寫的,通常第一人稱
的寫作可以給人最真實的感覺,例如九把刀的小說裡面,通常最暢銷的書藉都是第
一人稱,為什麼呢?因為從當事人心中流露出來的意識流,最能讓人有感受身受的感
覺。
作者是一名越戰退伍軍人,後來居然成為僧侶,他參加了將近625小時的戰役,拿到
了25枚勳章,殺害的敵方軍人恐怕有上千人,而這個經歷使他在戰後得到所謂的「創
傷後症候群」,他本來以為自已可以以理論合理化戰爭的行為,畢竟這是一個弱肉強
食的世界,我們不傷害別人別人可能就傷害我們,結果他發現正是這種自覺正義與積
極防衛的心態讓世界一直與戰爭隔絕不開。
大家在戰時很尊重軍人,但在戰後卻對軍人棄之如敝屣,我想這就是我們分裂人格的
表徵吧。
作者提出了一些洞見值得我們參考
◎有痛苦時不要企圖去排斥痛苦,因為這樣你會更痛苦,而是學會如何與痛苦相處
,或是說的更誇張點---享受痛苦(我覺得這觀念對於憂鬱症或強迫症蠻有用的,因
為我最早發現自已有強迫症與幻想症傾向而感到痛苦時,就試圖努力的逃避與排
斥,結果我發現我排斥與掙扎的工作其實傷我才最深。
從這一點我發現人的心有一個現像值得注意,那就是當你曾經感到痛苦時,你到底
要對這個痛苦保持什麼觀念,一般人會想,痛苦就是痛苦,儘量避免就是了嘛,可
是這等於承認了痛苦這件事已經定型了,也等同於承認了自已相信只要自己做某些
事就會引發痛苦,這種想法在某種情況下確實可以做到保護自已不受痛苦侵害的功
用,可是這也等於限制了自己從痛苦中超越、改變、適應、利用痛苦而昇華的可能
性。
於是又回到禪宗祖師的忠告「因無所住,而生其心」「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你承認了什麼是快樂的瞬間,痛苦就跟著附了上來,為了避免進入這種苦樂糾纏
的輪迴,我們會建議不要那麼快就確定你的感覺就是你的感覺,感覺一旦成為了
某種信念,要逃脫這個輪迴結構就又要花一些功夫了。
◎接受當下所發生的一切,但也同時要去追索痛苦之所以痛苦的根源
前面享受痛苦的作法可以讓痛苦不再那麼像痛苦,但後者則有一點挑戰痛苦的味
道,其實每種小痛苦都在反應著我們有著容易感受到痛苦的心靈,生理的痛苦有
其存在的必要性,也可以透過適當的心理技巧來安撫之,但心理的痛苦大部份都
反映了本身觀念與情結的沒有暢通,從這點來看,如果你容易覺得痛苦,八成是
你的思想模式哪裡出了問題,我們不需要很深奧的哲學探究,我們只需要知道,
如果你的想法不能帶給你長久的快樂,那麼這些想法都有必要重新再獲得檢視。
話說我最近一直在想關於「自我解銷」這個概念,通常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一
定會有我們喜歡割捨不掉的東西與痛苦想要儘量逃避的東西,詭異的是,人的內
心有一種自動平衡的機制讓一個人愈割捨不掉就愈容易吸引痛苦,這種平衡機制
造就兩種人,一種是大苦大樂一朝風月的人,一種則是微苦也微樂萬古長空的人
但我們不排除有變態,思考模式跟人家不一樣,取得痛苦與快樂的方式也跟人不
同,但儘管在是變態的情況下,變態也有他心理模式的機轉公式,都需要透過修
行或是心理轉換技巧才能得到真正的心靈平安。
於是我就想啊,如果我是一個忘記自已的人,忘記自已的立場、自己的立足點,
自己被歷史事件所塑造的心理舒適標準,那麼我是否就能完全活在當下,不受到
經驗與過去的想法與記憶所制約呢?。
不把痛苦當痛苦這個觀念乍看之下沒什麼,但它其實與這世界之所以產生的極大的
關係(當然這是指從佛教的世界緣起說來看),人的第八意識因為一念無明而創造了
一個人的世界(圓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而這一念無明的起點就是苦業惑中的惑
,把苦視為苦與把樂視為樂的惑,是建立日後業與苦鎖鍊的最先起點,因為你一定
是一開始先非常確定了某種信念與直覺後,才會發展成為現在這個有著各種人生觀
與價值觀的你,也造就了你獨特的快樂與哀愁。
而現在有機會透過逆向工程讓你了解你是怎麼成為你的,那麼真正快樂的方程式不
是就更容易尋得了嗎?
這個公案,值得大家一起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