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追求真理的人到最後應該會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好像各種說法都有其對的一面,但
好像又不能解決所有人的問題。

因此從古代就有諸子百家,也都各有支持的人馬

我後來仔細想了一想,好像還真的沒有什麼可以放諸四海皆準而能一統江山的理論

而比較像是,什麼立場的人就會選擇什麼立場的理論,然後以自己的偏見去詮釋結
果,最後得到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答案。

基本上這種心理反應是正常的,是人們趨樂避苦的自然反應,到底該不該讓一個人
看到自己有偏見,老實說還真是見仁見智。

有一句話說的很傳神:「通常成功的人都是很強的偏執狂」

這個世界是一個意志共變體系,一個人的主見如果非常強,通常都能夠有比較強的行
動力與意志力,而在小範圍的人際生態圈中,這樣的人很容易成為領導者或是麻煩製
造者,但不管是領導者或麻煩製造者,這種人的影響力與存在感通常是比較大的,因
此也比較容易「成功」。

而我們看到一個人在他個人的生態體系成功了,就會定義這個叫「成功」,可是如果把這
個人的成功拿去與其他生態體系的「成功者」比較,就會看到有趣的現像,大家就會
開始懷疑成功好像沒有什麼規則,因為似乎成功有各種範式,明明是不同的人格採取
了不同的方法、使用不同的觀點、持有不同的條件。

我們發現有時還真難按表操課、按圖施工,只因為我們不是這樣的人

●理論是對的,但效果隨著使用的人而不同
●理論是對的,但效果隨著應用的對像不同
●理論是對的,但實行的時間點不對
●理論是對的,但會邊際效應遞減
●理論是對的,但要先相信去做才知道
●理論是對的,但要看適不適合自己的人格發展階段

最後我們會發現好像什麼理論都沒錯,只要當時的人格可以配合就行。


◎常常失敗的人會比較會認同悲觀論調,同時也是風險厭惡者
◎總是成功的人比較會認同人定勝天說,也比較積極樂觀
◎常常無法得遂所願人比較會認同宿命論,不然他怎麼對自己交待說,原本
    自己該得的卻居然沒有得到。(註定得不到比遺憾沒得到好過的多,因為前者
    的責任在他者,後者的責任卻在自己)
◎人生比較沒吃過苦的人會比較認同遊戲論,覺得人生是來體驗與玩樂的
◎人生一直在吃苦的人會比較認同吃苦學習論,這樣之前吃的苦才有意義
◎命運真的很坎坷的人通常相信被動的命運,因為如果主動也一樣坎坷的話,被動至少還比較不累
◎命運很順利的人通常比較主動找尋機會,也比較敢擴張,曾經成功的經驗使一個人無所懼怕
◎吃過苦而後成功的人會認同吃苦的經驗,於是宣傳吃苦方為人上人
◎不吃苦也成功的人不認同吃苦論,因為很多人根本是自討苦吃,而且有些苦沒必要去承受
◎長者相信經驗可以使人成長,因為他們已經到了人生要做結論並貢獻給後輩的階段
◎後輩比較不相信經驗談,他們要自己經歷過才會相信,比較認為經驗會隨著環境不同而變化
   經驗某種程度來說就是「累積的偏見。」

事到如今,不言自明

我們在選擇理論的同時,也同時選擇了適配這種理論的人格。

於是有些人似乎永遠只能認同某種理論,因為他們目前發展出來的人格只適合這種理論,也剛好
「深得我心」。

這也提醒我們,有時候我們不能認同一些理論,這或許實在也不是理論的問題,而是我們目前人
格的發展模式,讓自己「無法」認同的關係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