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些東西如果不特別去觀察,就根本不會看見,而一旦你注意到了,你就會發現
這東西突然到處都有。

那種感覺就像是,當你發現原來在自己身旁多年的朋友是同志的時候,你就會開
 始覺得原來這個世界到處都是同志。


我覺得這個時代的精神疾病有愈來愈普遍化的趨勢,感覺大家都有滿腔的煩惱,
都不是很快樂。

大部份的人都活在一個還可以更好的感覺中,而所謂還可以更好就是現在的生活差
強人意的意思。

突然想到這個是因為我最近心血來潮問了許多朋友,對於目前生活有什麼感想,
是否滿意,結果答案似乎一致的讓人心驚,那就是很少人滿意現在自己的生活。


老實說剛聽到這些回答的一瞬間我居然有點安慰,儘管我立即察覺到這種幸災樂禍
的心態其實並不健康,但我必需承認一件事,那就是如果自己的朋友都全部心想事
成、快樂美滿,那還真的會顯出自已好像很沒長進一樣,儘管我們明明知道,一
人的
成就與快樂,是不能和他人比較的。

我似乎在某個地方的修為還不徹底,導致我直覺上出現這種似乎見不得人好的一面

但是我也覺得事情可能沒有那麼簡單,或許這不是我的問題,而是一種人性的自然
 反應機制,每個人在追求進步與成長,於是需要透過比較來為自己做定位,或者說
是正面的刺激,有些東西乍看之下是不好的,但如果你就因此就矇著眼把它割棄的
 話,可能連一些重要的附屬物也跟著丟掉了。

叔本華在幾百年前就這麼說過,「就算是朋友,也不太願意聽到對方過的比自己好太多
 的消息」

嫉妒心理學是這麼說的,人們不會嫉妒總統,也不會嫉妒明星,因為人們早就知道有些
東西不是自己可以強求得來,但人們會嫉妒朋友、羨慕朋友,因為曾經都在同一個起跑
點的朋友,它的成功就更突顯了自己的失敗。

這種心理,很值得玩味。

不過我想說的當然不只是這樣,我察覺這個時代的人,更容易讓自己不快樂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覺得原因可能如下


● 正因為物質生活豊富,更顯得 現代人 精神的空虛與缺乏,想想十幾年前那一捲聽完了a面
就得要換b面的卡帶就能讓我們如獲珍寶回味無窮,現在網路隨手取之、享用不盡的音樂
 資源卻依然讓我們彈
性疲乏、意興闌珊。
 
● 以前的問題很多,但主要都是有錢就可以解決的問題,但現在則是發現,有太多有錢也解
   決不了的問題,簡單來說就是以前沒錢有希望,現在有錢
 卻沒希望 
 
● 選擇太多就會使決斷更加困難,而掙扎總是比比認命還痛苦  
  
● 以前的人容易相信簡單的信念與價值觀,因此人生目標明確,存在感強烈,集體潛意識使我
   們也總是相
信別人與我們都有一種共同對成功的認知、概念與價值,但這個後現代主義的社
    會,崇尚多元主義與個人自由,反而容易讓人淪落虛無主義的深淵。(從某個角度來說,唯
   利是圖的人比較容易快樂,快樂的原因並不是他 「唯利是圖」 ,而是他居然可以 單純 透過
  「唯利是圖」來說服自己快樂)

  (人們需要去除惡, 但某種程度上善又需要惡來突顯, 於是沒有惡的時候,也就忽略了善,但善
   其實又沒有必要跟惡糾纏不清,說起來善惡的本質與關係真的是很怪異,不知道大家發現了沒有)
 
● 不管每個人的能力如何,都會把自己逼上一個無法勝任的位置(彼得定律)


不知道為什麼,現代人的這種反應還真符合佛祖二千五百年前歸納出來的十二因緣法,因愛而
 取,因取而有,因有而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厭憎懀,欲望增生了更多的無明與煩惱。

當然我們也不能因為有煩惱就選擇逃避或無視,或者放下一切假裝一切都沒有發生,有些事
知道了就是知道了,大人與小孩相比起來最大的困擾就是「知道了而沒辦法裝作不知道

 

我後來仔細想了一想,追求快樂逃避痛苦是每個人不學自明的事,但如何讓意識流喜悅穩定
 並平
均的流動就是很重要的技術了。

 身而為人,有些快樂我們最好不要想去體驗,例如吸毒,有些快樂我
們最好也不要知道,例
 如賭博,有些快樂不能太沉迷而無所節制 ,例如巫山雲雨,其他許多快樂最好循序漸進且分

佈均勻的照流程來提供,好像比較才能真正達到快樂的意義與價值,一旦順序弄錯、成份過或
不及,或者造
成沉溺,都會形成下一階段人生的陰影與障礙

說得更驚悚一點,就形成了所謂的「業」
 

只可惜,不該知道的時候,人就是知道了,或者是,該知道的時候,一直沒有知道。


古人常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我想,或許並不是智者刻意要先天下之憂而憂,
 而是一旦身為了智者,就會比較憂。


如何既是智者而又無憂,背後想必又是一番心性的修練與昇華吧。

 

 話說回來,這是一篇現在這個當下沒有很快樂的人寫的文章,如果覺得它有道理,很可能你也
是一樣
不太快樂的人,因此或許我要支持你不要太認同,儘管這文章是我寫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adlive 的頭像
    gradlive

    《研究生不死,只是生不如死》之科學與玄學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