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目前這個既通貨膨脹又通貨緊縮的社會裡生存,是很艱難的

我看到一些人為了簡單的衣食住行沒有著落而痛心苦惱著
也看到另外一群人則是為了追求那「財務自由」而痛心苦惱著

不免悲嘆,怎麼大家都把生活過的那麼辛苦呢?

有的人的辛苦是真的為家計所困,經濟無援而苦
有的人的辛苦則是明明物質條件已經不差但又出現更大的需求而苦
有的人在客觀環境上已經很優渥,但因為跟人家比較後覺得自己有所缺乏而苦

我看到的是不管誰賺了再多的錢,大家都是貧窮的人

沒有錢的人省吃儉用借錢,有錢的人為了更有錢也是省吃儉用借錢

結果大家都在借錢

於是諷刺的現像出現了,現代人比起上一世代的人物質條件都更富饒
但每個人的感覺卻是更貧窮。

怎麼會這麼搞笑?

辛苦而踏實的工作,為自已或家人的未來而茲茲不倦努力是很有意義的事

但若再仔細檢視,會發現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好像被某種魔咒給催眠一般,
每個人無可奈何的被捲入這場注定表面富足卻心理匱乏的「富有貧窮人」魔咒

●好不容易十年苦讀取得高學歷得以進入高科技公司的年輕人,進入了高度競爭
  的科技業,註定了不是過勞死就是賺錢付醫藥費的工作迴圈

●大家都很辛苦的工作,也拼命的生產產品,但大部份的產品都賣不出去的。
  或是被市佔率前三名的公司給壟斷的

●致富最快的方法就變成了行銷,而行銷需要理論基礎,現有的理論又建構在大量
  生產消費與大量複製的量化法則上(例如大數法則或合購經濟)

●東西愈做愈好於是也愈不容易壞,生產與消耗不成正比。

●買了一個商品當然是得到這個商品的效用,但同時為了維持這個商品的效用
  反而浪費了最珍貴的時間成本(例如本來買車是為了代步省時,到後來卻必需花更
  多時間保養、繳費、處理相關停車位問題,生活的餘裕漸漸被排山倒海而來
  的產品維護工程給鯨吞蟬食。

●一開始買房子是為了建構更溫暖的家庭,最後變成建構家庭的意義是為了幫助
  成員買更多更大的房子(可能很多人也搞不清楚家庭是拿來幹嘛的,因為上一世
  代也這麼搞)。

●買手機的意義是為了溝通聯絡感情,最後變成拿來做跟溝通無關的事,更有趣的
  是,還演變成每個人聽到手機響都會怕有人來亂,也更怕那每個月莫明其妙就多
  出來的帳單費用。

●買保險是為了使生命更有保障,到最後變成生命的目的是為了可以在月底付得出
  保險費

●買了一堆電子用品,使用的功能也只會是那幾種,差別只在於拿的姿勢與使用
  的角度不同,萬變不離其宗,我們就算能夠在捷運站上網傳資料,也並不代表
  我們的效率就跟著產品的價格一樣增加了好幾倍。

整個世界很忙碌,很辛苦,每個人表面上也很「充實」的為了「未來」在努
力的「工作」著

然後我們在物質界的生活中什麼都得到了,卻失去了可以真正讓自己知道此生
所為何來的「時間」與檢視「生活」為何的餘裕。

很多人辛苦工作背後,其實做的事情除了自己覺得「充實」以外,對這個世界沒什麼幫助
,做更多的產品是製造更多的垃圾,做更多的行銷是製造更多沒人看的傳單,做更多的文
字或傳播的資訊是讓整個世界更混亂。

不工作會被認為是不事生產的尼特族,但不「檢視到底意義為何的」工作了只是多製造溫
室效應與癈氣排放還有大量垃圾。

可憐的是,如果對方公司生產更多品質更好的垃圾,我們公司也不得不生產更多品質更好
的垃圾。

現代生活上的很多「需要」,到底是真的「需要」還是被「人為製造」出來的「需要」

因為核能有危機就想到說停建核電,但不做核電又難以找到替代能源,想要環保綠能又不
想捨棄便利享受,知道夜店環境有危險但周未荷爾蒙衝動來了還是要去。

很少人真正去思考自已的工作與存在放在全世界的角度來看有什麼正面的意義,
到底是為了公司、國家經濟、父母期望、房貸壓力、養兒育女等似乎是理由又不是理由的
理由去工作去活,還是真的看到了自己的工作與生活方式對於人類長久永續發展的價值與
意義。


節能、少碳、節欲、利生、簡單、純粹、細膩、體貼、反省、靜定、效能、團結、品質



「Less Is More 」 愈少就是愈多



 「極簡生活」這四個字的意義,有必要再更深入去了解它,它將會是決定人類是否能在這科技
未世存續與否的重要關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adlive 的頭像
    gradlive

    《研究生不死,只是生不如死》之科學與玄學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