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科學研究的核心是科學哲學

而科學哲學是定義什麼才叫做科學的一個學問

西方哲學家把學問分成三個範疇

也即是知識論、本體論與方法論

而我們一旦了解為什麼要這樣分,就會發現其實我們人類可以知道的東
西還真的是太少

而且這還不只是多與少的問題,而是人們一旦填了一些奇怪的知識後
可能也很難恢復正常的問題

康德針對人可以得到什麼知識提出了很重要的提問

那就是

「人是什麼?」

「人可以知道什麼?」

「人如何知道自已知道什麼?」

而愈厲害的大師遇到這三個問題會表現的愈謙虛,因此蘇格拉底
才會說:「當我知道的愈多,我就愈覺得我什麼都不知道」


「人是什麼?」----存在先於結構,因此人很難完全知道自已是什麼


「人可以知道什麼?」---人的感官與大腦是有限結構,因此很難真正知道什麼


「人如何知道自已知道什麼?」--因為人的認識都是透過認知與選擇,因此最後
 其實人所知道的前提都是建立在先相信什麼前提,於是我們與其說人知道什麼
還不如說人們只會意識及知道自已相信之後的「事物」


綜上所述,我要告訴大家我發現的神奇秘密

那就是


人一旦把事情想清楚,就不再是一個人了。

我再說清楚一點

人從起床之後認知這個世界的一切,背後其實都建立在一種直觀上,而這種直觀很方便
讓人們知道要起床、上班、吃好吃的東西、看好看的事物,但是人只要一直去思考或是
一直想搞清楚為何自己會這麼認識這世上的一切,就會發現其實一切都模模糊糊

因為模糊才會構成直觀,而直觀讓我們相信事情就是這樣

如同我們看一個字,在看的那一剎那覺得這就是這個字啊

例如

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
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
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
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強

可是我們也知道,這個字你再多看幾次,它就愈來愈不像了

這個世界的「真實」也是這個樣子

因此人一旦想更清楚的認識一個事物,這個事物反而離自已愈來愈遠

很奇怪吧。

這也是我為何覺得佛學實在是很高明的原因,因為金剛經開宗明義就說得
很清楚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而且也因為是虛妄,才會有作用,這個世界才能運作

簡單來說就是因為實就是虛,才構成其所以為實的可能(因此我才會說悖論是邏輯之王)

再來就是更有趣的結論

那就是人如果愈把事情想清楚,就愈會懷疑自已存在的正當性與真實性

科學家會覺得一件事是科學客觀,那是因為他們會從很多角度來觀察一個事物所
產生對周邊的影響,例如我們如果要証實一件事為真,我們一定會問,
這件事是一直為真嗎,是對所有對像都有同樣的效果嗎?能解釋更多發
生在世上的現像嗎?能夠複製嗎?能夠推演並預測未來嗎?

簡單來說,就是多向指涉,而且指涉的指涉都還很精確

但我們再想一下就會發現,這樣的多向指涉,不就與模糊的直觀一樣,都
是建立在人們對某些事物的事先相信,才有辦法讓這種直觀影響我們去相
信另一種直觀嗎?

簡單說就是,人們透過模糊來認識模糊,並以模糊與模糊之間的關係來定
義真實

於是

更有趣的事又出現了,那就是愈相信什麼為真的人,就等於愈誤解了它,
感受愈真,活的愈假,入戲愈深的人,愈搞不清楚狀況。

最後我們不說自已相信什麼或不信什麼,因為我們說與不說,都
沒有意義,也與真實無直接關係。


這個看似真實的世界,就這麼破了這麼超級一個大洞,你看到了嗎?


活在這世界上的數十億人口,有幾個已經看出「它」實在是很假的真相呢?


知道世界很虛假之後,會不會人生就空虛沒希望了呢?

其實不然

因為


人唯有知道什麼是「虛假」,才會更向「真實」更靠攏一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adlive 的頭像
    gradlive

    《研究生不死,只是生不如死》之科學與玄學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