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gradlive/1383082816-4214702155.jpg)
今天去中正紀念堂聽了一整天連續六場的演講
這是由世界華人講師聯盟今年所主辦的第一場大型公
開演講活動,目的是透過連續12場不同面向的大
師講座,培養全方位的菁英人才
活動主辦單位很慷慨,還提供聽眾將近四百多樣的摸彩獎品,因為分享使得大家一同豊盛。
有成就的人都很敢佈施,我發現真的有這種規律哩。
講師都是在各領域頗有成就的大師
一次吸收十二種人格能量的饗宴,真是大碗又滿意
我一邊聽演講,也一邊在吸收這些成功者的能量,感應
他們的頻率。
人格是會傳染的,因此跟在大師旁邊作光合作用,有時
比看一堆書還有用哩。
嚴格來說,如果只是聽道理,那看書其實比較快,因
為一本十萬個字的書,三十分鐘其實就可以看完,聽
演講所花的時間又長,又需舟車往返,所吸收的資訊
量也不見得比較多。
因此我認為,聽演講的重點其實並不在演講的語意內容,
而在於怎麼和演講者作感應,舉一反三、聞一知十,藉由
眼到、耳到、心到,全方位的去覺察演講者與聽眾之間人
格能量的流動。
不過這還真是難形容捏。
演講有五種層次,可以分為
粗:把自己要說的粗淺重點,簡單明白的表達給聽眾知情
細:除了表達演講宗旨以外,還能論理精嚴、針對要點作
細密分析,聽眾覺得具體明確、綱舉目張
微:架構嚴謹,前後呼應,見微知著、帶領觀眾深入那看
見魔鬼的細節之處,而看的愈深愈微,這場演講所帶給我們的感
動與執行力就愈大。
玄:不只是表達出語法上所要告訴聽眾的,連那不可說、看不見的弦
外之音,也一併表達了,這種演講能讓觀眾一時之間有如墜五里
霧中的錯覺,但會覺得若有深意,可供咀嚼,乍看之模糊難辦,
實際上卻如同提供了一個禪宗公案,讓聽者尋思不已而頗有所得
帶領聽眾進入對演講議題的深刻思考、深奧幽玄之境界。
妙:此種演講如同大音希聲、乍看是大象無形不見縱跡,實際卻包羅萬
象直指核心,這種演講是發自本體的心法,點出並帶領聽眾看出了
了講題的題眼,看出題眼之後,聽眾將如同驪龍得珠,由這題眼可
自行演繹出事物相對互變的玄妙意旨,導入法喜充滿且生生不息的
智慧之流,聽完這種演講,會有一種醉如陶然,天音繞樑三日而不
絕如縷的深刻感動。
作為一名講者,最要小心的還是「好為人師」這種習慣,很多聽眾是
深藏不露的,在台下的人不見得境界就比較低,聽者的法界與層次有
時還比講者高明,只是他們比較謙虛,願意多聽聽別人的看法而不喜
歡大發議論,辦別一個人是否有料的一大指標,我覺得,正是發自內
心的謙虛
說到這裡,我倒是很喜歡一句名言
「我不急著謙虛,因為還沒有那麼偉大」
除了這演講的五種層次以外,我覺得作為一位聽眾,還有以下可以留
意的。
1能分辦理與事的不同
通常能夠站在講台上的講者,都有一定的成就,但成就這兩個字很難
定義,別人的成就與成功模式也不一定是我們能夠複製的,對於別人
是藥,說不定是我們的毒,我們自已本身要有分辦道理相對應用的能
力,不能夠因為聽起來有趣、合邏輯、是名人所說的就照單全收。
理論說起來當然都很好聽,都很對,但真正面對事情的考驗時,我們
就會發現漂亮的理論跟我們的現狀人格有無法搭配之處,能處理好這
層關係,才算是把別人的精華聽入了心。
2感應演講者的弦外之音
演講要得到滿堂彩其實很簡單,只要會說笑話會講故事都可以做得到
,但是要講到讓人回家之後還能尋思不已,給人一種醍醐灌頂的啟發
就不容易,而身為一個聽眾,當然不能被動的讓講者來打動我們,而
是要主動的去深入追索講者的內心,去思考為什麼講者要這樣說而不那
樣說,有的講者如同孔子一樣是剛毅木納而不巧言令色的,他們說話
質樸而實在,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他們的智慧沒有過度的包裝,一
個稱職的聽眾,可以將演講內容與講者人格作立體化全方位的審視,
聞一知十、舉一反三,事先聽到演講者沒說完的部份,預知演講者說
不完的部份,以及知道演講者不能說的部份。
3聽演講的過程中作自我反省與審視
每個人對外在的反應其實都是內在的自我投射,因此聽演講時要注意
以下幾點,才能真正的聽到人家在說什麼。
●是不是講者說一段話,我們就急著批判
我觀察很多知識份子很喜歡透過批判別人來建立自己的優越感,他們
很會抓語病,很會抓別人說話語法的漏洞,然後一抓到就緊抓不放,
好像一些道理只有他們才看得到似的,我覺得習慣對別人作批判的人
常常容易陷入自已主觀的假設,而且看不到別人在相對人格環境中的
可貴與高明之處,批判性強的人很聰明,但也失去很多,他們不容易
被騙,但也得不到這世界最豊盛的事物,批判這種事是一種雙面刃,
傷人一千自傷八百,這不是可以隨便就動用的東西,而真正深思熟慮
的人,就算要批判,也是面面俱到有建設性的。
透過對別人演講的反應,我們將可以看到自已偏執的人格
●要省察自已的境界與講者的妙理是否相依
子日,可與言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之言卻與言,失言,這是說我
們聽者的境界與層次往往還不如講者,因此聽不懂講者的道理才是對
的,怎麼說呢,如果聽者都「聽得懂」講者在說什麼,那不就代表其
實聽者與講者站在同一個境界與層次了嗎?這個觀點反過來提醒我們
的是,我們正是要去聽我們不喜歡聽與聽不懂的部份,才可強化我們之
所以到達不了別人境界的缺陷之處,當一個人所有道理都「聽懂」了
,卻發現自已並沒有和別人一樣成功,那就代表,其實我們根本都沒
有真正聽懂
而且明明不懂又誤以為自己很懂的人最可憐,因為無知的人還知道去
吸收知識讓自已成長,而這種自以為是的人,居然也就找不到可以讓
他省思成長的管道與途徑了。
有些話,在某種情況下才能聽,也才聽得懂,因為都「聽懂」了居然還
沒有改變,是很可悲的一件事。
●在演講場域中作全方位的感應
我們聽演講不只是聽內容,還聽氣氛,聽講者的人格特質、聽口條、
聽台風,聽一個人的邏輯分析能力,聽一個人的思路、聽一個人如何
將內在混沌的意識整理出一條語言邏輯式的線性思維。
一個人做的跟說的不一定一致,至少表面上我們看不出來
一個人講的不一定是所有的真相,至少表面上我們聽不出來
一個人是否專挑好的地方說,至少表面上我們無法分辦
一個人是否能將自已的經驗完美的轉譯讓他人理解,至少表面上我們
無從知情。
語言是一種線性的架構,但一個人的人生智慧是一種全方位身心境一
體的歷練,除非我們一起感受到了講者當時的身心狀況與所遭遇到的
處境,否則我們單從語意,怎可能還原並感受身受講者所受到的刺激
與感動?,從這個角度來說,如何真正進入講者的內心,藉由觀察講者
的舉手投足、表情、直覺化反應、去想像與揣摩講者的心境,去推理
講者今日能站在這裡的前因後果,都可以給我們相當的啟發,姑且不
論我們所想的是否正確,我們至少可以確定的是,當我們想的愈多,
設想的處境更深刻清楚,我們就愈有智慧。
其實我自覺演講的能力也不錯,但是不穩定,有時神來一筆可讓人為
之驚豔,有時狀態不好則可能讓人聽來興味索然,多觀摩大師的演講
可以矯正這種偏誤,幫助我們自已,看到那讓我們一直不平衡,最弱
的那個環節。
而且我發現演講人格與網路人格還不太一樣,因為媒介的不同居然也
造成了思考模式的不同。
我每天也在做演講,做部落格線上的演講,但是如果叫我把這些內容
在台上發表,我講不出來。
不過我想如果我們都是善知識
當我還未開口時,您就己經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