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其實是一個自己最大的困擾。

可是沒有「我」,似乎很多快樂就變的那麼淡了。

如果沒有保留某種氣憤的情緒,我們不會在復仇的當下感到如此的暢快。

這種憤怒情緒如果是可以「應用」來使行動力變強,結果變好,那麼我們會說這
是一種控制下的愚行,是有益的。

而如果我們的「本體」一不小心就被這個「應用」所拉著走,那就一步錯步步錯
了。

這正是人生最大的矛盾,有它才會有某種快樂,但也才會有某種災殃。

所謂一個人的劫數,正是在看這點,性格召喚命運,而性格的基礎,也就是奠基於
這個「獨特」的「我執」。

這是終極悖論,而悖論裡面,往往會出現洞見。


老子曰:「吾愛此身、吾患此身」,他其實還有一句話沒有說完全,那就是
「吾愛此心、吾患此心」。也或許他已經把身心視為同一個來源,因此將身
心放在一起講,沒有特別分開描述。

我們都很愛這個會思考、分別、會喜怒哀樂的自己,但也最需要擔心的是這個
會恆審思量的自己。


我們一直很享受這個「獨特」的自我存在感

「我就是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這就是我的風格、這就是特立獨行、跟別人不一
樣的我」,當我們著眼於這一點的時候,我們還真的享受於一種美妙的「存在感」
當中。

有時團長寫的東西其實帶有偏見,而且是一種可能會被公幹的偏見,但我還是寫了
,因為我覺得這東西沒有人寫,而自己能俱備獨立思考的精神將它寫出來,代表
自己是一個有創造力的人,自已還蠻享受這種創造的過程,但我其實知道,這種
感覺不會持久,我有一天還是要從裡面逃脫出來。


某個角度來說,想要享受「我才會」的這種感覺,就要付出「我為什麼要
被這樣對待」的代價。

說起來,這種感覺其實也只是爽一下而己,事後想來,意義不大,看看網路海洋中
的種種言論,有時想想也不禁啞然失笑,大部份的論調幾乎不脫離固定公式。

不外乎以下:

●有人對某一件事提出某項自己的看法----這個人在享受發表意見、特立獨行的感覺

●另一個人提出論調來反駁,以支持自己的看法---第二個人在享受駁倒別人之後,似乎
自己比較高明的感覺。

●第三者出來說都不要吵,吵這個沒有意義--這個人其實也是在告訴大家,我比較聰明
哦,我沒有掉入你們在互相狗咬狗的迴圈裡面哦

●這些各堅持己見的人,都不是真的願意傾聽對方在說什麼,他們只是利用一個交
流的平台,不斷的假裝在聽別人說話,但其實只是想把自已的想法,硬塞到別人腦
袋裡面,如果對方同意了,他們就覺得開心,如果對方跟自己的意見不同,就開始
辱罵對方,並享受著一種教訓對方的快感。

●說來好笑的是,很多人本來是以一份希望大家跟他一起變好的心態來與別人互動,
但是這些人一旦遇到反對或不一樣看法的意見時,便會因為自己太喜歡自已與自已
的意見,或是太相信這個聰明的自已,於是他永遠視反對的意見為錯誤的,是需要
被糾正的,再誇張一點,是需要被教訓的。結果這個人本來是想要影響對方的,卻
又因為自以為是,只有自已才看得到真理,於是不斷的習慣「糾正」對方,諷刺的是
,就是這種不自知的愚行,把對方推的更遠,這個人製造出了一個本來不會成為敵人
的敵人,還不斷「強化」這個敵人,搞得自已很火大,同樣的,也製造了復仇與教訓
後更大快感的可能。


我們都是這樣在蓄養著這個「偉大」的「我執」,尤其是知識份子,學的愈多愈覺得
自己不可能有錯。

心理諮商界對個案的觀察有一個很有趣的發現

:「病人寧願堅持自己是對的,也不願意讓自己快樂一點」

當然,我這些話也都是值得商確,我保留它們可以被否決的空間,姑且不論自已的說
法是對是錯,能夠俱備被否定而虛心接受的雅量,或者是自已可能覺得自已應該是對
 但還能真誠的讚許對方的意見,這應該才算是超越了那個總是自以為是的框架。

,簡言之,從最高哲學的角度看來,所有的說法與理論必定為錯,因為它可以証成的原
因,通常反面的立論也找得到,在教育心理學裡面,光是對道德的認知,就有六種合理
的角度,而且仔細分析下來,每一種都有對的可能性,一個只有一種角度對的理論,不
會是一個太好的理論,因為它不容許別人跟它一起「對」。


而且最有趣的一點是,愈是有爭議的論調,傳揚的愈廣,人們喜歡被論調與情緒衝刷洗
腦的感覺,因此與其說人們喜歡真理,還不如說人們喜歡只有自已才知道「真理」的感
覺。

某個角度來說,這是我不喜歡上討論區的原因,也是我喜歡上討論區的原因,說不喜歡
是因為很多人根本不是想認真與別人討論,只是想說自己想說的話而已,而說喜歡則是
因為可以修煉自已的我執,去學著傾聽與自已不同的意見。

我們的「意見」或許不同,但我相信最深層的部份,大家都是想使這個世界更好,只是
我們採取了不同的方式與思維。

問題就是出在這個「我」上面。

有了太多「我」,自己是無法自由的。

佛洛伊德說:「人有求生的欲望,也有自殺的本能」

這句話看起來是一個科學家的看法,但這種論調在古代的大師口中也常常出現

我們的這個人身裡,其實住了兩種「我」,一種是會思考、會分析、會選擇、會行動
會辯論、會有情緒反應、喜怒哀樂、無法控制下一秒自己會怎麼想的「我」

另外一個卻是不思考、不辯論、不分析、不帶有「人」的情緒反應、不陷入刺激與反
應的自動化迴圈、完全活著當下、置身於「存在」、自動而不動、不生不滅、不垢不
淨、不在時間架構下被制約的「我」。

要選擇哪個「我」作為自己「附身」的對像,將是我們人生最大的決定。

很多人怕「我」會消失,因為「無我」是一種不知道到底在講什麼的感覺,他們覺
得這樣很沒有安全感,這個人生,感覺就是要有「我的房子、我的身體、我的車子、
我的愛人、我的親人」這些基礎,感覺好像才踏實。

但是有智慧的人一定會發現,以上這些屬於「我」的東西,沒有一樣是可靠且可以
維持太久的,就連我們自己都很不可靠了,怎麼還會覺得「我」所擁有的東西是可
靠的呢?

既然有「我」的盡頭很明顯是條死路,幹嘛不試著「無我」一下,乍看是失去自己,
其實是得到世界。

這種論調很多人是害怕的,所以當初佛陀在講「無我」的時候,很多阿羅漢恐懼這種
理論而紛紛離席,他們害怕聽到佛陀演說這種真理。

他們害怕「我」不見了以後,就是虛無、死亡、與消滅,很多附屬於「我」的快樂就
跟著不見了。

他們是愚痴的,因為他們不知道,「我」不見了之後,雖然有些快樂會消失,但是痛
苦也一樣會跟著不見,除此之外,還會有一種不在邏輯思考層次的愉悅會跑出來。

「苦集滅道」之後是「常樂我淨」,而不是灰飛煙滅,這種關於「存在」的悖論哲學,
一般人難以理解。

真空不是虛無,而是妙有。容許自己活在一個更自由的境界裡面,一個不被「我」限
制的境界之中,才能領會自已究竟是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adlive 的頭像
    gradlive

    《研究生不死,只是生不如死》之科學與玄學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