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昨天談到要怎麼思考自已怎麼思考,而這種後設認知必需適當作一些分化的質問,質問自已的問題一旦
問得好,將會起到改變整個內心框架的力量,也由於質問與語言的制約相關,透過這種方式將好的程式
殖入到自已的腦袋裡,將可使人生的運作更加順暢。
後設到一個程度,我們就有必要去探討自已的意識流是怎麼存在而延續至今的。
沒錯,有一大部份就在於我們從小到大無形中建立起來的信念系統,這些信念如果不重新檢視它,將來很
可能一直被它所綑綁而無法作出真正的改變。
我們以前常常聽台語歌,歌詞中的內容如果不是男歡女愛就是遊子出外打拼、思念雙親、期待成功回家
光耀門楣,類似的歌曲就有「媽媽請你也保重」、「回鄉的我」、「野鳥」、「故鄉」等等,上一輩的
人透過這些歌曲激勵自已,好在心中描繪出一個願景,使自已更有動力去努力,將來給雙親更好的生活。
不過有時候想想也蠻詭譎的,這些歌詞背後隱喻了,好像孝順的表現就只能是這種物質上的回饋,將來
給爸媽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平日的關懷與噓寒問暖、親子溝通反而不是重點,真是奇哉怪哉。
而且以前的台語歌,大部份都很悲情,不是失戀就是被背叛,不然就是先生離開了,太太為了扶養小孩
而去酒家陪酒,最後再來個「為著十萬塊」,最後小孩與太太互相依偎哭倒在一起,有時候不禁覺得
,這種台語歌聽久了,會對未來的婚姻產生莫明其妙的恐懼。
這種集體潛意識造成的文化制約,其實形成了一整個世代的魔咒,所以我們有時聽到上一輩在討論的話
題,就會覺得好像總固定圍繞在某些範疇無法逃脫,例如婆媳問題、公媽(祖先)的靈位要擺哪裡、風水怎
麼安排比較好,會旺幾房?誰誰誰的兒子或女兒現在做了老師、公務員、醫師、大官,誰誰誰比較孝順?
財產有多少?,透過互相比較來取得成就感,整個家庭的重心似乎擺在一些能得到外人表面肯定與讚嘆的
形式上,真正組成家庭的本質以及使家庭互動能更良好的互動模式反而沒人在意,實在是有夠奇怪。
這裡以閩南族群的文化為例,不同的族群則各有不同的文化制約。
而且我們會否定父母教養我們的方式嗎?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那幾乎也就等於了否定這個一路走來,自我
感覺良好的自已
最可怕的是這些家庭出身的小孩,已經完全將這些家庭文化內化了,內化到完全不覺得奇怪,直到將來有一
天,與另一個家庭的文化起衝突為止。
在傳統的家庭裡,大家都不處理「當下」發生的問題,都在拼命處理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
相同的情況是
「學好英文之後,你就可以成為老闆眼中的大紅人」
其實根本不用等到英文學好,只要俱備良好的工作態度,立即就可以成為老闆的愛將,而且真正的問題是
我們的終極目標,為什麼是成為別人眼中的紅人,為什麼不是成為一個能評鑑誰是紅人的人?
可以一步到位的事,分成好幾步來做,最後就會忘記當初所為何來
「錢賺夠以後,再來結婚」
錢根本是賺不夠的,而且等你要結的時候,人家也不願意等了
「多賺一點錢,將來才可以享受財務自主、提早退休的生活」
許多老人都是退休後不久就死了,因為他們突然發現人生沒有目標可以去追尋,也沒有事情多到使他
們非「健康」不可的必要,就像溫水中的青蛙一樣,免疫力隨著壓力的減輕而降低,最後很快就掛了。
人生無常,把籌碼都押到未來,實在是一件非常冒險的事。
我們不是常常有一種經驗嗎?就是以為有了什麼,我們就可以如何如何?例如買了新車,就可以全家一起
出去玩(通常只用在家庭旅遊二三次),有了英文翻譯機,英文就會變好(通常是在前幾堂英文課時會用,後
來就莫明其妙失蹤了),健身器材也是(大概能用個十次以上,就很了不起了)有了理想的另一半,從此過著
幸福快樂的日子。
如果現在不能改變,未來也不會因為有了什麼而開始改變。
而且很多東西是二律背反,周未的快樂建立在平日的痛苦上,如果有一天,我們到了那個我們所以為會比
較快樂的環境,那到時候的痛苦會變成什麼樣子,可能就猜不到了。
貧窮的人以為富有了就會快樂,所以充滿希望,富有的人則更可憐,因為他居然發現,自已富有了之後,
如果還是不快樂的話不知道還可以幹什麼?
我們對時間有種錯誤的認知,對於現在所投入的努力,都預設了未來有時間可以醱酵與彌補。
而就因為對未來過份的期待,我們勢必忽視現在,最後也就因為忽視現在,我們無法真正建立從現在開始
的進步,也就更別談真正美好的未來了。
「三十歲以前沒有試著發揮創意的人,三十歲以後也就不會有了」
要從現在就嚐到甜頭,否則有些事,我們永遠也不會做,而如何做到使現在的痛苦同時昇華為快樂,並養成
一種長期的習慣,正是我們寫這腦內神經程式的目的所在。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