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很多年輕人都不是很清楚自已想做什麼與未來該做什麼?
說是不了解自己也對,因為畢竟涉世未深,經歷的事
還不夠多就說己經徹底了解人生且了解自己,似乎也
言過其實。

孔子五十歲才知天命,一般人年輕時不知道自己的天
命也是情有可原。

生涯規畫為什麼不容易,或是常常被譏為紙上談兵,
就是因為人生的變數實在太多,導致計畫趕不上變化
,而變化又比不上老闆一句話。


所以我們的人生總是有很多選擇讓我們煩惱,該不該
讀研究所呢,要選哪一個科系呢?畢業後該找什麼工作
呢?是要找能賺到錢但需要常常看醫生的工作呢?
還是自已有興趣但收入不高的工作呢?


套句羅區格西的話,其實你不管作了什麼選擇長遠來看
其實都沒有差別,因為你也無法控制作了現在這個看來
還不錯的選擇之後,接下來的選擇就能保証它一定都能
一直保持正向的發展。


在命理學中,手相中事業線優劣的標準,就在於是
否深長,是否從手掌中直貫而下,中途在經過感情線
與理智線的時候,是否因此被阻撓或是改道,如果都
能保持一貫的中直與深厚,那麼這個人就是一個可以
做出大事業的人。

手相的這個說法非常的有智慧,因為我們確實在選擇
了一項工作與志願之後,就會陸陸續續開始受到來自
理性面與感性面的懷疑與挑戰,生活中會有各種迷人
的事物開始來魅惑你,將你引誘偏離出原來的軌道。

於是才會有一些名言例如:「滾石不生苔」、「戲棚
下站久了就是你的」被前人所傳頌出來。

所以問題來了,一個人不管志向與專長是否選對了,其實
最後都要遇到一樣的問題,那就是---「是否能撐過那
道決定卓越的臨界線。」

達到這個臨界線的要求某方面來說是一種相當痛苦且長期
的挑戰,就以我現在寫這篇文章來說,我如果真的要讓這
篇文章盡善盡美,我就要考慮到各方面的因素,首先,我
是不是對這個主題很有感覺,我是不是能先感動自己,而
這還只是最低要求而己。(其實我連下一刻是否還對此議題
感到有fu,我現在也很懷疑。)

我自己自high,別人不一定會跟我一起high,因此我要
俱備能描述感覺的細膩文筆,使我心中立體的激昂覺受
,透過文字的線性思維轉化出來,而如果我轉譯的品質
不好,大家也就覺得只是看了一篇不痛不癢、嘩眾取寵
的無病呻吟,無法真正在心中有所共鳴,並將這些文字
深刻在自己靈魂的深處。


每一篇文章乍看是作者在一個時間點獨立創作的文章,但其
實背後是一連串作者意識流的歷史變化所造就的,以前是否
寫過相同的東西?運用的技巧是否相似?能不能以故事或實
例來証明並說服別人?想要說服的讀者是誰?會不會曲高和寡
呢?還是為了普及化要刻意再白話一些?

比如說現在我這文章寫的又臭又長,就不知又因此失去了
幾個讀者了。

而要讓文章簡短又能表達出我想要說的完整觀念,是不是又
需要再經過好幾次的淬煉,濃縮再濃縮,此時讀者才會有一
種感覺,啊,現在我看的這個東西還不錯哦,作者好像有用心
整理過哦,我好像也曾經有同樣的感覺哦,看了之後真的讓
心靈有所成長啊。



光是產出文章的背後,就必需有一整套的寫作系統與資料搜集
的基礎在支撐,而這還只是一篇文章,如果是一本論文,那就
涉及到搜集的素材是否豊富?是否寫出來的東西是經過一再的修
正與提煉過的?

好的產品背後通常都有一整套完整的作業流程、工作模式、
知識管理系統。

於是我們這才知道,要完全完整的完成一件事,所要俱備的資
源與心力是如此的可觀,完成小品可能只需要福至心靈的一點
感覺,但完成大作就絕對會動用到我們不想動用且很不擅長的
其他部份。

這某方面正說明了興趣為何不足以發展成專長與工作的原因,
那正是因為,長遠的工作與志向,就愈會消耗你原有擅長與
使用的習慣與興趣,還會逼著你不斷去動用,你壓根不想學
也很不喜歡使用的工具與技巧。

而這就是所謂自我超越的臨界線,作任何工作都一樣,不
管是在學術界或是產業界,公家機關或是soho族,在辦公室
上班的行政人員或是在外面交際應酬的業務員,都會遇到同
樣的臨界線,這條愈靠近就愈痛苦,愈想找理由放棄就可以
說自己不用做的臨界線。

很多人以為自己當初某個選擇作錯了,才會淪落到今天這個
樣子,其實是自己沒有看清楚,他不管換到任何工作,都會
有這樣一條考驗著一個人格局、耐性與意志的臨界線

而一個人一旦在某一個領域刻苦的超越這條臨界線後,其實
後續他在做其他事時,也能馬上就跟著進展到卓越的程度,學
習是可以遷移的,而抵達臨界線這種需要全方位超越條件的能
力,自然也就可以引導到其他的面向。

於是乎,有能力的愈來愈有能力,富有的愈來愈富有,正如聖經
馬太福音所言:「有的人給他更多,沒有的人連他本有的也要拿
回來。」


最近在日本獲得棋聖頭銜的張栩,他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下圍棋,
但他也覺得圍棋一直下實在是很無聊,加上小時候就要在林海峰
旁邊日以繼夜下棋且不得玩樂的生活,讓他不斷出現一種乾脆放
棄的念頭。

明明有興趣的東西,一直做還是很痛苦啊。

張栩他爸送給他一句話

 「刻苦,極刻苦,不以為苦」

要一再的衝擊自已內在那條臨界線,不斷去考驗自己對痛苦的定義
,最後甚至對痛苦感到麻痺,把痛苦當成是一種對自己的挑戰,而
挑戰這樣的挑戰,也就莫明其妙成為一種難以言喻的快感。

一個人在向前衝鋒的同時,其實也是在向下打底,因為知道自己還
不夠,所以地基要再打穩一些,有時可能還要把自己現有的人格放
棄,去換一個更大更廣更寬的格局,而格局一置放,所需要的資源
投入又更多,於是又召喚了更大的挑戰。

每個人做任何事都可以雙向証成,可以找到很多理論與証據說自己
因為天生不適合做某件事因此導致不斷的失敗,也可以說自己就算
不適合作某件事但只要努力咬牙撐過去就會成功,也可以說只要自
己努力的去找到自己適合作什麼,接下來就會成功,也可以說世界
上沒有什麼適合自己的事,相信自己有努力過就是成功。

樂,必需向苦中求,因為知道樂之以為樂而去追求,就只有兩種可
能:

●早知道是樂只是再証實一次
●這預期中的樂怎麼沒有想像中的那麼樂
就算這樂有比想像中的樂還樂,下次還是要陷入前二者的迴圈之中

而從苦中求樂就不一樣了

●奇怪明明是苦吃過頭居然是樂,而且還是自己未曾預料到的意外之樂,
●預期是來吃苦結果吃到苦,那也在意料之中,而預期為苦卻是樂,那就
 更有一種逆轉勝的感覺。

一直挑戰苦到後來可能會無苦可吃,於是沒辦法



只好樂在其中。


(寫這篇文章就花了我快兩個小時,好苦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