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朋友發現我也有研究命理,便常常提出一些讓我不知怎麼回答的問題
「趕快,幫我看現在的感情狀況」(小姐,這個應該要問妳自已吧!?或者
是問你男朋友才對)
「可以幫我看看今年底會不會離職嗎?」(兄弟,這個應該要問你老闆吧!?)
我發現容易相信命理這套詮釋系統的人,基本上感情是比較豊富的,而且
是屬於容易受到暗示的族群,這樣的人格特質沒有好與壞,只是人們慢慢
發展出自已的生命方向時,就或多或少會因此而受到干擾了。
人的信念系統決定了自已可以到達哪一個位置。
人怎麼定義自已的命運呢?這其實是一個動態又複雜的過程,更何況人們的
際遇不單只是掌握在自已的表現之上,週遭的環境是否能做出如份如理的反
饋,也是一個很大的關鍵,人際關係從某個角度來說就是一種演化的觀係,
人們會下意識的評估自已在群體中的份量、發言權、權力結構、角色定位、
舒適程度,來決定自已應有的表現與應對。
而為什麼人會有這樣的下意識反應,無非都是為了保護自已。
人們保護自已是為了幫自已建立一個堅固的城池,以防衛外來敵人的進攻。
不過諷刺的是--
就是這個防衛的城池,讓自已無法跨越出去,從此也限制了自已的發展
而這樣的結構是自已不容易察覺的,因為城牆是自已造的,而就算發現了,
也找不出什麼理由要自己把它摧毀。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要覺察、覺察、覺察到深處無怨尤。
我們一些心中無來由的預設其實已經把我們限制了太久,而我們居然沒有發現
它的合理性其實滿是漏洞。
這正是人無法將自已愈做愈大的原因
最近看了一本書叫做「把自已做大」,(Judith H.katz、Frederick A.Miller著
Mr.6譯 理財文化出版)其中有些觀念很有見地,能幫我們看清楚我們為何
喜歡保持「渺小」,卻又埋怨連連的微妙心態。
書上說
人們喜歡扮演渺小的我
於是
不強出頭
不當第一個
不表達意見
不分享自已的點子
不占用太大空間
這樣可以明哲保身,然後活在自已的舒適圈裡面
只是,這樣的人就只是這樣了,雖然是「舒適」的,但是其實他們自已知道,
這樣的「舒適」並不能保持長久,而可憐的是,他們從此被這信念綁架,再
也看不到「突破」之後的美好願景。
要把自已做大應該是這樣的
我願意自已被看見
我說出我的心聲、意見與構想
我對我的言行負責
我就是我,儘管我的短處不少
我會告訴你我的需求
我願意有所成長,並做出最好的成效
這背後心理的轉折如果仔細想想,其實並不勉強,只要想通了,我們會發現
「把自已做大」比較合乎科學,而且不再只是要死不活的「舒適」,而是人
生充滿幹勁的「痛快」。
能夠真正體會到痛快的人,無命運可言,因為命運的城堡,已無法限制他的
發展。
而就如我之前所說的,一個改變後的人,如果無法也跟著改變身處的環境,那
麼他最後不是被環境改變回來,就是過的特別痛苦。
因此沒錯,把自已做大之後,接下來就是要把別人也一起做大:
我們對別人也常有不正確的預設,於是這限制了別人,也限制了自已
例如:
我早就知道你是哪一種人
我知道你是誰,你有多少能耐
我知道該對你期待什麼
我不需要更進一步了解你
這些預設的心態使大家一起渺小,一起痛苦,每個人都以為只要自已脫離原有的
環境就會得到快樂,可是奇怪的是,怎麼好像換了一個環境,同樣的遭遇怎麼還
是不斷重現呢?。
難道是我命中帶賽,難道是命中帶小人,難道是我沒資格得到我想要的幸福?
我們以為權力分配一定是勝者全拿,我們以為一個公司只要有人當「領導」,其
他人就一定得是「部下」,我們以為如果這個世界都是「領袖」、「白領階級」
,那「部屬」、「藍領工人」的事情就沒有人做,我們以為我們一旦讓步,對方
就會軟土深掘。
我們是寧願相信這套系統而干願被它折磨,還是要看清楚這層關係而從中找
到主動權?
最後作者歸納出12條必勝定律:
一、如果我想把自已做大,我要徹底展現我自已
二、我會迅速、大步、勇往直前
三、我願意有所成長、把自已做大
四、我願意揭開我的眼罩
五、我伸出援手並全心全力投入
六、我看見你好的一面
七、我支持你做到最好
八、我們需要別人
九、我們心胸開放而且願意投入
十、我們都必需有所成長
十一、我們向夥伴展現自已
十二、我們努力做到最好
這世界並不愁工人不夠,而是怕領袖太少,每個能把自已做大的人,不會因此佔
了別人的福利,反而使彼此得到更多。
能覺察意識到這個層面,我們會發現掌握命運的權柄已不在週遭的環境,而是回歸
到自已的手中,此時再來探索命運的深奧幽玄,就又是另一番風景與層次了。
- Nov 30 Sun 2008 15:33
我看《把自己做大》 ----「我們自已打造的舒適圈,反而限制了自已」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