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去聽了「當和尚遇到鑽石」的作者----美國喇嘛麥克羅區格西的講座

格西是藏傳佛法中佛學博士的頭銜,據說要能取得格西的學位,一般都要
花上十四年的時間。


麥克羅區本來是一位既不懂什麼是商業也很討厭商人的人,或許也因為他有修行
人的特質,才會選擇作為一個怎麼說都不太可能致富的和尚。

他身為喇嘛需要作三年三個月的閉關,而閉關的基本要求是--
所有身外之物必需全部都不留的佈施出去。

他為了閉關,把所有財產都送給別人,包括他最愛的黑色筆記型電腦。


後來閉關期滿,他的上師叫他回美國創立一個企業,明明就不想當商人啊,但礙於師
命難違,只好硬著頭皮回國以五萬美元貸款創立自己的企業。

而到了現在,他己經是一家年營業額2億五千萬美金,員工有一萬多名之企
業的老闆。

每年營業所得,至少會捐50%出去,他想要示現一種典範,一種經商不一定需要
惡性競爭或欺騙手段的典範

他怎麼做到的呢?

他就只有一個觀念:「如果你想要創造財富,你就要幫助別人創造財富」

而應用在其他想要得到的東西上面也一樣。

例如想要得到理想的伴侶,也是一樣要去幫助別人得到幸福。(這跟吸引力法則
很相同)


為什麼這樣做就會成功呢?他提出以下解釋

■所謂的財富並沒有實體,而是一種觀念的投射,正如鈔票對人來說是財富,但對
狗而言,連骨頭都不是。

■既然財富是一種觀念,其本質是空性的,我們就要問,到底要如何創造這種空性?

■佛經說佈施的人會得大福報,因此能佈施者,未來都會得到其所佈施的回報

■儘管如此,回報時間卻會隨著意念、動機與強烈程度而有所差異,一般沒有信
心的人,會因為時間遞延效應而開始懷疑佈施的效果,於是在念頭斷斷續續且又自
我懷疑的情況下,果然也証實了自己的懷疑。

■眾生的本質是一體的,因此佈施給別人其實是佈施給自己。

演講後,有觀眾提出問題

「為了得到財富而幫助別人得到財富,這樣的動機不是一開始就有所求、有條件
了嗎?真愛的本質應該是無條件的不是嗎?」

「有些能佈施、善心的人,為何也很多沒有好下場,有些很小氣自私的人,為何
就是那麼富有呢?」

格西的弟子如此回答:
「愛的最高境界自然是無條件的,不過由於眾生還是人,還屬於在人的層次,必需
透過某種「形式」的「交換」,才能「確認」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因此雖然在
一開始幫助人的動機是有染污的,但在實際上有真正幫助人的行動以後,此人的心
性卻會因為實踐佈施而真正的改變,因此,這樣的易行道亦是如理如法的。」

我覺得這個回答確是相當有智慧,很多大師總是把佛法說的太高超,反而給人一種
不易親近、成功機會渺茫,最後乾脆放棄比較乾淨俐落的負面信念,這反而會阻礙
了人們真正深入法門的初心。

而第二個問題的回答是:
「會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從某個時間點切入來觀察,確實會觀察出善者反得惡報
,惡者反得善報之感,但若拉長時間規模來看,就會看出財富之獲得、享用與資源
分配效益的優劣有別,簡言之,小氣自私的人就算是有「錢」,實際上只是守財奴
,並沒有「真正受用」,因此怎麼可以認定他們是有錢的呢?而從「趨勢」來看,善
者最後的財富總量必定勝過小氣者,正如同這世上最富有的那些人,也都是捐獻最多
的那些人一樣。比爾蓋茲、巴菲特、郭台銘,叫得出名號的有錢人,都是願意佈施者
居多啊!」



若以科學的角度來分析這件事,我有以下看法

■十九世紀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全世界的財富增加了萬倍不止,除了工業革命促成
大量生產的因素以外是什麼東西在創造財富的呢?其實是---「知識」

■而知識創造財富的特質是--「內生性成長經濟」,內生性成長經濟的特色乃是藉由
人力資本、創造發明的累積、研究與不斷萌生的服務內容,有效避免資本邊際生產力遞
減,解決一般人認定的資源有限之外生性成長經濟模型所導致的資源分配問題。

■當年並沒有現在這麼多行業,我們這個時代的很多消費,其實都已經不是「需求」而
是「欲求」了,而會創造財富的人正是因為,他們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服務方式、並
藉由自己想像出來的know how來「提供」它們。

■因此創造財富某方面來說其實是「買空賣空」,以想像加工交換想像加工,正如同我們
現在交易不用黃金,而是用貨幣一樣,為什麼我們相信貨幣,是因為我們相信有一種無形
的體制,能公平公正的確保貨幣體系之穩定。

■所以對富有的人而言,錢並不是錢,他們不把錢當錢看,而是當成一種可隨手取得,但生不
帶來死不帶去的某種「觀念」。 

■當一個人不把錢當錢看的時候,他才真正知道了錢的本質,而觀念比努力更重要。

■我們常說人脈等於金脈,正是因為,當一個人俱備了寬容、佈施、奉獻等等願意為了別人
創造服務價值的熱誠時,此人所遇到的人,皆會因為他的這種正向反應,而「創造」出自己
的「欲求」,願意與此人互相分享彼此的資源,正如同經濟學最核心的精神即是--- 「讓資源
能發揮其最大的邊際效用與分配效率」,因此只要有人可以促成財富在市場上不斷流動,那
麼大家都會是「富有」的。

■這也是為何一個人對「財富」的認知是無限而隨手可得之人的格局與實際財富,常常遠大於
一昧認為「資源有限」、「財富分配有限」而抱殘守缺的人。

■正如同google的財富來源與最大兢爭力之所在,不是軟體、不是實體商品,而是「分享」這
個概念的轉化。



我推理了一下,發現「財富」乍看之下有實體,其實背後是一種「注意力與欲求焦點」的轉換,
能夠掌握到這個本質的人,財富也就隨之而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當一個人把焦點放在別人
的幸福上面時,他就會表現出一種無私的態度,而旁人看到就自然不會對其產生防衛態度,經商
最重要的就是取得別人的信任,而且當一個人的出發點不是為了自己的時候,會如同「教學相長」
一般,發揮出原來心態所發揮不出來的潛力。

心念的出發點是為別人的人,也比較能捕捉到別人的想法,能傾聽別人的需求,能更了解不同人的
心範是什麼,在這個同時,由於我們人是藉由自己的己知投射去了解別人的,反過來我們也會因為
「真正」的了解別人而回過頭來影響自己 。

意識焦點從自己身上轉移到別人身上,做很多事也就比較自然,而不會帶給別人唯利是圖的感覺,
沒有人會樂意與看起來就是唯利是圖的人作長期合作的。

從團體動力學的角度來看,佈施致富確是有大量的心理學理論所支持的。


有些事,我們因為想不通為什麼而不去做,但非常有可能的是,當我們實際去做做看時,我
們才會想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adlive 的頭像
    gradlive

    《研究生不死,只是生不如死》之科學與玄學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