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認為我最近在某一方面是消沉的,但我其實也同時認為自己在這一個階段
是順利且有極大收獲的

這個失敗的我與成功的我都是我的一部份,而且同時成立

我之所以消沉也只不過是我抓著這個消沉的意識流不放,在時間的線性邏輯下
,我不得己賦與自己單一思維與單一人格的延續性,再加上我在他人視野的定
位有著延續統一性的人格,這都導致我很難跳脫長期意識流下的高低起伏與故
事結構、記憶迴圈下的起承轉合。

另一個我也同時在運作,另一個想法與思緒也在同步進行,另一種定義自己與
詮釋自己的角度也同時在運作著。

每個晚上作夢時我可以發現更多世界的我,而在夢醒之後我們不得以又要收斂
回單一的個性、單一的人格與單一的角色期待,只因為我們必需回應那個對我
們有固定預期的外界他人或者自己的預設。



我猜,這就是所謂的「業」吧? 是一種現在因過去而有,以致於不得不被「過去」
所干擾的漣漪效應。

「因無所住而生其心」可沒有那麼簡單

以上的說法可能讓人聽不懂,勉強再說明如下

(為什麼我會寫出這些又臭又長的文章啊,此乃哲學人格發作後的不得不然)


●人的快樂與消沉,與發生什麼事的關係不大,倒是自己對事情的認知影響比較大
 也就是說,事件打不垮我們,但誤「以為」事件能打垮我的這個認知才真正能打垮
 我們。(從客觀角度來看,有些事件能打垮一部份的人,有些事件則打垮大部份的人
 但一個人是否要因為事件的嚴重性就來承認事件的「真實」,其實是很值得探討)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能生萬法」一個人應該預設自己本身藏有無限的資源
 ,痛苦或是缺乏的主要原因皆為我們沒辦法挖掘出這種內在或外在早己俱備的
 寶藏,這種預設自己早就完美卻總是忘記的觀念非常高明,因為「本來就有的
 東西你無法失去,而想要再得到什麼或者缺乏什麼的生心理狀態反而是
 提醒我們內在有些地方一直沒有得到平衡,需要調整或學習的指路明燈」。

 「因此解套方案可能是就去滿足那個欲望,也可能是,去問那個欲望背後提醒 
  了什麼我們一直沒看到的內在缺乏,那個內在的缺乏才是重點,也或許不該稱
  之為缺乏,我們一旦錯誤的形容了它,可能就會因看見黑影就開槍而錯解它。」
 

● 壓力讓人沮喪,但沒壓力也讓人沮喪,害怕死亡是人們最深的恐懼,但恐懼
  到精神錯亂的人常常又變得「瞬間」不怕死,這似乎告訴我們,所有的理由
 都可以給我們帶來恐懼,也同時可以帶給我們安慰,正如一個人玩遊戲時所呈現的
 心境一樣,關卡太容易破,不好玩,關卡太難過,也不好玩,遊戲難易適中的
 程度,最耐玩。

 從這種角度觀來,適當的挫折與自己適當調節對挫折的認知,才能讓這場人
 生遊戲好玩起來。

● 老實說我也很好奇如果一直消沉下去會發生什麼事,但我發現我沒辦法控制
 我的消沉,也還好我沒辦法控制,我只能在旁觀察我的心要把我帶到哪裡去,
 通常我會以一種旁觀者的好奇心來觀察它,不過也因為這樣,消沉到後來我覺
 得後面沒有什麼更值得消沉的理由,也就不那麼消沉了,從這點深入來看,似乎
 消沉跟吃飯一樣,是一種內在的需求,人吃飽了就撐著,消沉久了也就不消沉了
 ,奇怪的是,到底是什麼東西餵飽了它,我什麼都沒有做,只是讓時間靜靜的流過。

● 神經語言程式的大師理查班德勒,他發現情緒這種東西其實可以拿來把玩的
  可以把情緒當成是一塊黏土,如果覺得它給自己一種負面的影響,那就將它
  具象化,塗上顏色,然後揉一揉,必要時還可以壓扁它,讓它在自己的身上
  移動,想像它成為一種形狀,像一種玩具,以具體的動作去回應它在精神世
  界抽象的作用,而奇怪的是,這種方法居然很有效,這似乎告訴我們,發生
  原因不可解的心理症狀,就要讓解答邏輯也不可解的方法來對治它,儘管我
  們從開始到結束,從起因到消除的邏輯關係,完全不明所以。

● 消沉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想,到底有什麼方法能對治這種消沉呢,如何對治這
 種起因於對生命的虛無意義感而產生的消沉呢?我發現當心理問題一產生後,再刻
 意尋求解決的方法似乎更沒辦法跳脫這種死亡螺旋,因為當我們採取任何一種方
 法時我們都會問自己說:「這樣做,好一點了沒」,而這種提問反而是一種提
 醒,提醒我們記得還要再消沉,解決的方法反而成為加重症狀的助力。這形成
 一種很奇怪的吊詭,也就是一件事當你注意到「不妙、痛苦、難受」之後,你
 沒辦法假裝自己不注意它,而你想說那我要注意它解決它之後,反而又因為處
 理它而使自己更確認它是一個問題(這裡的問題通常是指嚴重的心理糾結,例
 如破產、失戀、死亡、強烈失落感、憂鬱症等等,一般的問題可以靠轉移注意
 人而遺忘,而這種建構在生命本質的大問題就沒辦法那麼容易轉移掉。

 除非你有呆子般單純的腦袋,所謂「呆子」既不會感冒也不會得憂鬱症,但同時也
 沒有一般人的愉悅感受品質,此時我們就會覺得,自由切換人格來面對環境還
 真是一門藝術,該聰明時就聰明,得糊塗時要糊塗。

● 學術界研究發現一般人面對死亡會有一套制式的反應,也就是「震驚、否認、
 掙扎、憂鬱、沮喪、接受」,其實人在面臨各種強烈失落事件時,大柢上反應也是如此
 ,現在我們要問的是說,這個適應的過程有沒有必要,如果適應過程會造成重
 大副作用而妨礙健康與生命階段進程時,如何縮短或直接取消?將其「適應」的
 必要性直接否定,我們就沒有必要為了解決問題而感受無謂痛苦。

● 我後來再認真想想,會引起耽憂的事件本質經過分析後都不是那麼的具體合理
 ,反而是自己耽憂的這個認知比較可怕,而這種耽憂的認知反應機制背後也必定有
 其合理性,例如一個人會感到身體上的痛是為了讓此人懂得避開危險,而耽憂是
 為了使一個人更慎重思考,以獲得最後圓滿的結果,因此如果我們能跟身體或心靈對
 話,使它能否決痛苦的必要性同時也直接針對問題核心而有一處置的配套,如
 此一來心理的壓力就能降低到適當的程度。

● 你知道的,文字與思維的問題就在於它某種程度上被邏輯給制約了,而我們
 因為平常使用它時覺得好用而上手,反而漸漸被邏輯給導引到無法自在的困境
 ,其實人的問題千奇百怪,這個人的問題往往不會是那個人的問題,也
 就是各種原因各種事件都可能造成某些人的心病,而解決的方式也沒有什麼一
 定的邏輯,有時候倒不如說是,我們透過某種對方也誤信的說法,解決了對方
 誤入的陷阱,一開始其實就是什麼都沒有,只因為有人相信有,只好再找一個
 根本也不存在的解釋去抵銷掉他誤以為有的沒有。

● 於是到了後來,心理問題的核心都會逼向那個「不可說」,對於這個不可說
 ,似乎是某種很珍稀難得的東西,一旦取得了,將有虛空粉粹大地平沉
 的效果,而這隻跟隨著內心千變萬化的心蟲,誰能抓得到它,誰就能征服自己,
 從萬法唯心的角度來看,也就等於是征服了世界。

這篇文章寫完的一剎那,我心裡忍不住想,我寫這些東西到底是要給誰看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