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比較了各種信仰,我們發現不同信仰似乎對應著不同的人格
有的信仰比較重視理性與說服,對於重視邏輯與推理的人,比較可以接受
有的信仰重視的是神明的疪祐與加持,而人們要做出相對應的付出,但有人依靠很幸福
有的信仰是一種教人們自我成長自立自強的系統,鼓勵人們依靠自己的力量救自己
有的信仰重視人對神的敬重與服從,人們可以透過神的幫助滿足所願,也比較有心理寄託
我發現不同宗教的信仰系統似乎在照顧到人的某個面向時,就會自然的忽略另一個
面向,如果想要面面俱到,又會變成好像是沒有自己特色的折衷派,因此宗教間的
互相攻詰很像是人自身的某種人格攻擊自己的另一個人格,有趣的是,這些人格
都是人的必要組成元素之一。
除非我們先行確認什麼是自己真的可以不要的,可以割捨的,壯士斷腕之後才能往
某一個方向走得更遠。
人在少年時,什麼都不懂,身心狀況不成熟,需要依靠別人的照顧,此時會怕死。
在青壯年時,意氣風發,身心狀況如日中天,便覺得依靠自己的理性邏輯與能力就
足夠了,人定勝天,靠自己最實在,此時最不怕死。
到了老年時,身心狀況變差,頭腦也日漸渾沌不清,慢慢覺悟到有些事情無法強求
盡如人意,於是又開始希望有個信仰可以依賴,此時又開始怕死了。
這是年紀上的三變。
不過這還只是年紀上,每個人其實在內在一直是矛盾的糾纏,類似交感神經與副交感
神經的互相拮抗,信仰與理性都是人們所需要的,但也是互相矛盾的。
於是乎,任何信仰我們都可以找到它的缺點,因為信仰出於人性,也必然帶有人性
的缺失。
不同的信仰攻擊對方的弱點,也等同於攻擊自己的弱點,為什麼呢?因為不同的信仰
背後對應著不同的人性需求,斷沒有只因為一種方式可讓自己滿足,就不許別人透過
其他方式滿足的道理。
但我們又不能說信仰一定得是人性的,雖然它出自於自我與本我的需求,但它同時也
是超我,是人們終極的願景與希望,也是人們可以藉由實現夢想而達成的道標。
特別是,千萬不能為信仰下結論,就如同故事結局一旦確定下來,戲就不好看了,人
們也就沒有再演下去的衝動,保持懸念與未知的留白才高明。
問題是自已產生的,答案當然也在自己身上,但我們還是希望答案由別人來給比較好
,因為,我們不想要獨自承擔,自己說出答案的責任與後果。
選擇相信自己或是相信別人,都是一種兩難,人能不能從這兩難中脫身,我覺得正是
信仰的核心智慧所在。
信仰這東西一說即不中,有時我們對它最好的態度就是存而不論
只因一落言詮,對立的理論與障礙同時會生起。
深知見之人將會發現,理論其實是靠支持與對立的說法共同支撐起來的
因此,理論是為了破錯誤知見而使用的,實相還是必需用心來感受
「沒有理論,沒有執念,無有罣礙,直契本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