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知是天意還是巧合,兩個極端的對比正好在太平洋的兩端上演。
當台灣人正為「Makiyo」事件吵的沸沸揚揚時,太平洋彼端的美國人正為林書豪現像
如痴如狂。
我們可以從這個對比裡看到世間事物背後的道理。
●高反差的戲劇性故事總是可以憾動人心
林書豪---「哈佛大學自1954年來唯二進入美國職籃的畢業生」
「在美國職籃長人陣中少數的東方瘦小亞洲臉孔」
「前一個星期還不確定合約,不知何去何從的板凳後補球員」
而這樣集所有不利條件於一身的人,帶領紐約尼克隊從之前13場比賽11場失利
到現在的四連勝,如此讓人跌破眼鏡的表現,難怪會讓美國興起一場 Linsanity
(Lin + insanity) “ 林來瘋 ”.
反觀在台灣的Makiyo
Makiyo--- 「有著敏感的、常常引起政治討論的日本人身份」
「是年輕的、有時尚感的綜藝界明星」
「平常在演藝圈的表現是走可愛的、潮流化的風格」
而這樣的形象則因為歐打弱勢的計程車司機而產生出一種極為不可思議的反差
,也才讓媒體與眾人都熱烈的討論起這個話題。
而同一個星期內就在東西兩方引發的正反兩面現像,似乎讓我們學到以下道理:
● 天助自助者---平常有努力在做準備的人,只要機會來了就會緊緊抓住,也就可
以被大家看見,就會紅
(美國人還為林書豪作了一個「林書豪之歌」,相當有激勵作用。
● 夜路走多了終究會碰到鬼--Makiyo本性應該也不壞,不過習慣夜夜笙歌的飲酒
作樂終究會將一個人牽引到扭曲的心態與不正確的生活態度上,於是這種日常
生活累積出來的東西,就在一個「隨機」事件上「暴露」出來,命運內建於性
格之中,Makiyo的個性與習慣如果沒有改變,就算這次事件逃過一劫,下次再
遇到恐怕還是會「一葉知秋」。
●危機處理與得體的發言很重要
一個人遇到危機或是受到眾所矚目時,如何反應就考驗了一個人的聰明才智與平
常的心性素養
林書豪受到大眾與媒體的追捧時,總是能夠表現出讓人願意更支持他的發言
「要歸功於隊友的全力防守」
「我只是盡力的打好每一場球」
「我並不太去想明天是不是能夠表現一樣好,一樣受英雄式歡迎這件事」
「感謝大家給我機會」
其實就連剛剛在與林書豪對決而失利的Kobe Brain的回應也很有智慧。他知道
全國的媒體正在瘋林書豪,所以他很聰明,不會直攖其鋒而跟媒體唱反調,或許
他還知道目前的NBA需要造一個新神,因此他在賽前會說:「我不知道林書豪這個
人」。
但在賽後儘管輸球,他的回答是
「我想我會好好的研究他」
「他是一個偉大的故事,我在這裡祝賀他」
賽後媒體訪問布萊恩要給「豪小子」什麼建議,他說,「該死,他都拿下快40分,
還要我給他什麼建議?」這樣兼俱幽默與肯定對方的發言,既捧了林書豪,其實也
捧了自己。
大家想想,今天的比賽如果依然是湖人隊獲勝,而林書豪神話破滅,這對美國眾多
職籃球迷而言(或是希望看到「人生逆轉勝」故事的人」會有多麼失望。
而布萊恩當然也不可能會為了成全林書豪而故意輸球,今天一個東方臉孔冷板凳,
率領尼克改寫了自2007年以來沒有打敗過湖人隊的紀錄。也實在是集所有戲劇化情
節於一身。
這個世界需要「逆轉勝」的故事與典範,林書豪之所以成功的故事,值得我們好好去
研究。
而在Makiyo這邊,則是輕忽了媒體嗜血與無所不在監視器(或是行車紀錄器)的能耐,
一再避重就輕、以謊圓謊的結果,則讓自己陷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
不過話說回來,媒體對Makiyo的追殺也似乎誇張了一點,中立的觀察這個事件,其實
許多環節也不可否認的有誤會導致暴力的成份存在,媒體選擇性的詮釋當事人的動機
,誇大其惡意而讓人人喊殺,似乎也操弄過了頭。
而不同個性不同思考模式的人對這起事件總是會有正反兩面的反應,還會在對方激烈
的單向反應中,催生出自己本來還不是那麼強烈的反對意見。
人一定要透過這麼強烈的意見表達方式來學習與成長嗎? 我對這一點一直在觀察。
當一個人傾向以中立明智者自居,就成了一個無趣又沒有個人風格的人。
然後這個人也發現這樣都沒辦法跟人互動,只好跟偏激者借一下偏激人格,以讓
世界稍微發現他的存在。
明星本是人為,只看當事人是否「自覺」以及是否「以假亂真」。
● 刻板印象總是會存在,同時也不可能不存在
◎哈佛大學畢業生理論上不會成為NBA先發主力
◎東方血統的亞洲人不適合在美國職籃生存
◎女明星會打人實在是很不可思議
◎外國人居然來到我國侵門踏戶,欺侮我們的司機
◎公眾人物的道德水平就應該比一般人高 ,我們對演藝界的要求應該更嚴格
上面的看法乍看是對,實際上都建立在我們一廂情願的「故事邏輯」上
◎能上哈佛代表至少腦袋不差,為什麼NBA的先發主力就要是智障?
◎只是因為西方人打籃球打比較久,根本一開始就沒有人種的差距
(現在網球、高爾夫球、棒球場上的東方臉孔不是超多的嗎?)
◎各行業的人格水平都是常態分佈,會有打人的女明星其實一點也不奇怪
反過來說,正是會打人的好強個性倒比較可能成為女明星。
◎只是剛好打人的是外國人,看到影子就開槍等於是被害妄想症啊。
◎剛好相反,公眾人物正是因為道德水平比較低,才容易成為公眾人物的
(通常道德水平高的人,習慣低調、謙虛、不張揚、不膨風,這都不太合
乎一般人想要看到的「媒體效果」)
當我們一隻手指指別人的時候,四隻手指都在指著自己啊。
刻板印象之所以一直存在,是因為刻板印象本身也是對社會有好處的
● 正因為出身的低落,突顯出成功故事的戲劇性
●正因為刻板印象造成一種偏見,才有偏見之後的驚喜
●刻板印象是一種「經驗」的歸納,而人只要有「學習」,就會借助「經驗」
因此知識界有一種現像很奇怪,那就是懂得愈多的人,「法執」愈嚴重
其實也就是說一個人懂得愈多,「刻板印象」的內容就愈廣泛,但因
為這些刻板印象對這個人的好處比較大,所以我們不叫它「刻板印象」
我們叫它「知識」
科學家發現一堆科學理論不斷出現新的典範與詮釋,為了方便後進的研究
與討論(還有擴張自已的影響力與言論市場地位),只好成立學派,然後成
立學派之後又發現,學派好像讓真理顯得有所「偏好」,於是知識就此卡
在有學派很奇怪,沒有學派又不行的微妙「境界」中。
我觀察了很久,中醫、西醫、自然療法、靈療等等不同典範各自有自己一
套詮釋與驗証系統,當其中的份子想要跨界學習以補自己的不足時,總是
會受到來自內部「正統體系」所反對,於是讓「名詞」與「形容詞」之爭
不斷上演。
覺醒吧!超脫那外在不切實際的論爭吧!真理總不在言語的辯解與宣揚之中,
而是在平日的進德修業中慢慢得到彰顯。
最後我覺得,人們還是應該較多傾向於散佈與發表正面的故事,儘可能
的減少討論負面議題的討論與渲染,負面的故事或許為「真」,但這種
真說起來對眾人的益處較少,更何況所謂的「真」還是被我們所詮釋出
來的。
能夠菩薩垂眉就解決問題的話,何必總是金剛怒目?。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