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一系列文章寫著寫著, 發現一件奇怪的事, 那就是我的理論居然慢慢的跟一些心理學家
的觀點暗合, 儘管我以前並不知道原來也有人提出這樣的觀點。



榮格透過夢境的象徵探討集體潛意識的論述素為世人所知,也是新時代人最喜歡引用其相
關理論的心理學家。

 此外榮格也喜好易經卜卦, 更對道家修仙之煉丹術情有獨鍾,他的實驗精神也很強,曾
經在旅館裡的床上看到一張老婆婆的臉,卻依然面不改色的觀察到底這鬼是真是假,直到
這張臉慢慢消失。

筆者也喜歡研究 夢境、預言、靜坐、 命理、鬼神,但我都沒有一定相信或不相信的預設立場

其實您也知道,很多東西,也不是我們說相信或不相信,就真的相信或不相信的。


榮格提出了所謂「人格面具」 的觀點, 他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個「人格原型」 , 但由於環境
使然,原形人格某部份會受到壓抑,某部份被迫發展,才開始出現因角色扮演需要而出現的
「人格面具」, 榮格認為, 每個人就算有自己的人格面具, 還是應該要明白並回歸自己的
人格原型,因為這樣才能讓自已接收到來自集體無意識的珍貴資源。

「為學日增,為道日損」老子很早就發現了這個道理。

我發現我不喜歡用精確的邏輯與語言來形容我所觀察或體悟到的心得與觀念,我一開始會懷疑
是不是因為我腦袋不清楚,所以也就沒辦使用清楚明確的語言來形容。

但後來我發現,知識架構維持鬆耦合狀態會比一環扣一環的緊密結合狀態更靈活全面且可自我
校正。

榮格最為人垢病的地方也是他所使用的語言不是過於晦澀就是過於模糊, 常常用不同的形容
詞來描寫一個他自己提出的專有名詞,讓人們有時實在搞不懂他到底講的是什麼。

而這種論述方式必需要長期追踨他的文章與思考脈絡,才會懂他真正要表達的是什麼。

也因此各位讀者要了解我這篇文章,其實也很需要先看一下我之前的發言。


科學與哲學有一個很大的差別, 那就是科學精確而不充份, 而哲學充份而不精確, 科學基本上將
重心放在研究可以量化的「部份」 , 而哲學則基本上將重心放在沒辦法量化的[ 整體]

(儘管他們的次分類都很想把對方的專業包進來,讓自己成為言論市場的國王)

 科學的調性基本上會是演繹法, 而哲學的調性則是歸納法, 人生的觀察態度我們有時只能二選一,
幾乎可以說沒有時間允許我們既歸納又演繹, 除非我們的人生只在一個主題上打轉, 才有可能在人生
各個面向全面性的使用各種研究方法。


科學重視各種現像的預測與應用, 而哲學則更重視心靈對世界的探索與想像

因此亞里斯多德曾經這麼說:[ 科學很棒很好, 不過就是少了那麼一點想像力]

我好像離題了, 容我回題一下

研究人格時, 我都會思考一個問題, 那就是人格這門學問到底可以如何應用在實際的生活上, 因為如果
不能把理論化為可以實踐的進路, 這樣的理論有點無意義,畢竟這個世界理論太多了,我幹嘛要浪費
時間多講一個。

當然,有些理論其實不需要應用,光是知道就可以安慰我們本來就沒什麼邏輯的心靈。

(以沒邏輯來滿足沒邏輯真是絕配,很多問題就是這樣莫明其妙解決的)

我記得我在路上看過一則公車廣告, 上面的標語是這麼寫的: 「 學好英文,你將成為老闆的最愛。 」
這句話當然也有他的邏輯, 但我想的卻是, 這句話其實已經有預設立場存在了, 他預設一個優秀的
人才一定要想辦法先獲得上級的賞賜, 才是所謂的成功。

我覺得很奇怪, 為什麼他的廣告不是---[ 來我們這裡, 你會有學習英文的興奮充實與驕傲,感受
不同語言帶給我們的獨特世界觀」。或是「學好英文,你自己的企業將可以邁向國際化」

某方面來說,這其實是一種[ 指令]、 一種[ 暗示] 、一種催眠, 一種直接分配人格面具給年輕人的
「主流觀點」。

昨天我看了一篇一位現在從事藝術行政的年輕人寫的一篇文章, 上面寫說從事文創產業的年輕人,
 往往在畢業後踏入職場的剎那, 才知道這一切都是一場夢, 整個文創產業的口號說的滿天價響,
整個社會與政府似乎也大力積極的推動文創產業, 但實際上文創產業的生態卻是政府的預算都被
預算蟑螂標走、被政商關係良好的基金會或財團法人壟斷, 一些大型演講或表演的機會也都被產業
資深大老或總監們獨佔了,當這些大老們對著年輕人在台上大聲高聲說文創業的美好未來時, 其實
只有大老本身承蒙其惠, 他們自已佔據了最有利的位置, 他們很難從年輕人的角度、立場、時空背
景, 真正設身處地為年輕人思考與規劃即將面臨的未來。

大部份文創產業的年輕人還是一個人做二個人的工作,領一個人每個月二萬二的薪水。

而天真的年輕人,很可能一直是以錯誤的想像來看待未來。

 我要強調的是, 人是很容易被環境的氛圍暗示的, 而且不小心我們就會在這個人際關係的演化場
上被自然的戴上人格面具, 之後忘記了我們的人格原型, 忘記了真正的自己。

這個時候就要記得漫畫之神手塚治虫的一句名言, 他很少說名言的

[ 與其相信別人, 更應該百倍的相信自己]   一個從小熱愛畫漫畫卻不得己走向醫學之路, 在中年才毅
然決然的朝自已理想志業前進的漫畫之神, 是有說這句話的立場與資格的。

或許有人會說, 在當老闆之前, 本來就要先好好充實自已, 先當別人的員工啊, 我們不能只想當領
導者, 而不願從服從者作起啊。

這句話乍聽是對的, 但實際上並沒有考慮到一個年輕人未來心境必然的變化, 那 就是, 一個人最終
還是會希望自已可以掌控一切, 寧為機首, 不為牛後, 因此, 就算是成為人家的員工, 一開始也要
是準老闆的格局, 準老闆的視野與心態在經營自已這份員工工作。

而被暗示只要聽話的人, 誤以為自己就只能這樣了, 便習慣當聽命行事的幹部, 就自己交出了人生的
自主權。

我這裡並不是說人實現理想就一定要當老闆, 畢竟一個人如果可以認份的當好一名員工, 那也很好,
重點在於到底一個人了不了解現在的自已以及未來可能產生的心境變化,至少要做到曾經努力過而沒
有留下遺憾。

我的觀察是, 大部份人的人格似乎很早就定型了,因此算命的都會說,一般人的命運幾乎不會改變,
除非大善或大惡者,很少人可以做到所謂的士別三日刮目相看, 也就是成長到讓人覺得驚艷之[ 君子豹
變]的程度。

而一個基本上已經定型的人, 個性、才華或專長基本上也不會有什麼改變了,其人生的階段性任務似乎也
不太允許一個人作出太大的改變。(話說回來,我在這裡要自打嘴巴一下,其實還是可以改變的,只是為
了配合文章調性並反應某部份的真實,我要說不會有改變) (我到底在幹嘛啊?)


接下來這個發現很重要,要打五顆星並用亮光筆標記下來。

那就是,儘管一個人的水準就是這樣了,即不會超過別人也不會被別人超過,但在不同的人格演化場上卻
會有完全不一樣的待遇與地位。

命理學認為「南人北相」與「北人南相」都是好相, 意思是說, 長得像南方人的人會有一種屬於南方人的性
格與思考模式, 而這樣的人如果待在一個滿是北方人的環境中, 往往會成為這些北方人的最愛, 因為他的
想法是如此的與眾不同, 在南方他可能只是一名懶人, 但在北方大家卻認為他非常懂得品味生活, 眾人還
可能集資請他開班授課, 教大家如何悠閒的品味生活。

服務業就是這樣來的,所以一個國家的服務業愈多,人民的生活品質愈高與享受種類愈多。

原本這些人很可能都會被傳統社會觀念定義為「不學無術、螢蟲小技」之人
我常常在上了很多課程之後, 出現同樣的感覺, 那就是有的老師好像只是在自high, 但台下的聽眾就覺得學
到了好多, 這似乎告訴我們, 光是強烈人格的感染, 就有教育的效果, 是不是懂得教學方法有時還真的不是
那麼重要。

生物學演化論分為所謂的族群內演化與族群間演化, 族群內演化會產生出一個族群內最強的競爭者, 由他來分
配族群內所有人的資源與地位, 而族群間演化則是會產生出一個最堅強的團 隊, 打敗所有其他族群, 在這種
情況下, 同樣的人才, 在族群內演化裡可能是別人的手下敗將, 是一個沒有用的人, 但是在族群間演化的環
境中, 卻能成為一個組織裡不可或許的關鍵人物,得到最高的待遇與尊榮。

因此我心裡就忍不住想了, 一個將來在職場上有百分之八十用不到英文機會的學生, 一直暗示與灌輸他學英文
, 這樣是對的嗎? 有沒有給他一個比較久的時間與空間想想, 這真的是自已想學的嗎?

更重要的是, 年輕人是不是能知道自已處在產業食物鏈與人際關係演化鍊的位置,以免太早把人格面具套在
自己身上。

有時候, 我們還真的會害怕

年輕人太受教了, 受教到把我們不小心送給他的人格面具帶上以後, 就以為那就是真正的自已了。

如果是暗黑的老闆心裡一定會想, 嗯, 這樣最好了,最好這些員工都沒有自已的想法, 如此就會乖乖接受我的
分配, 受我咨意妄為的命令與指示了。

我想, 理論上這樣黑心的老闆應該也不多, 但如果環境很惡劣的話, 凡是可能發生的, 就必然會發生。

這世界其實不缺員工,缺乏的是可以創造更多機會的領導者

因此結論就是    ----有時「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尤其是你有機會可以自己選擇置身何種「人格演化場」的時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adlive 的頭像
    gradlive

    《研究生不死,只是生不如死》之科學與玄學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