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為什麼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為什麼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是很重要的哲學發現?

為什麼大家更愛「摸不到的存款數字」而超過「某種實在的物質」?

為什麼多數人都認為有了某種學歷或頭銜或証照之後,自己就有自信了 ?

為什麼「錢」是男人的膽,大部份的男生有錢才敢娶老婆?

為什麼女孩子會花這麼多時間與金錢在閱覽愛情小說或電影上面,儘管這
些事並沒有實際發生在自己身上,但她們一樣心滿意足。


為什麼我們並沒有辦法「得到」某種東西,我們只能「想到」某種東西?


很多有錢人其實都沒有在花錢,也沒有真的在享受,他們只是想到了自已
的帳戶上有這麼多錢,知道自己現在有這麼多「實現」「夢想」的「可能
性」,他們就「覺得」自已「當下很幸福」。


--------------------------------------------------------------------------------------------------
沒錯,一切都是「想像力」

一直都是想像力。

心想事成並不是指「心想了才會事成」,而是「心想本身就是事成」。

於是問題就會是---「到底要怎麼心想,才會有事成的效用」

各位同學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我是唯心主義,似乎一個人什麼物質環境都不需要
,只要一直坐在原地「想像」就可以了,似乎是一種鼓勵大家什麼事都不用做,
專心想像來自我感覺就好了。

不過很抱歉,我並沒有這種預設立場,其實我知道,沒有一些物質基礎,完全空
想的效用也是有限的

曾經有兩個哲學家的對話是這樣的。

甲哲學家:「一切都是幻像,所有的痛苦、快樂、悲傷、喜悅,都是我們想像出來
                 的一切幻像,我們應該對什麼事都別太在乎」

乙哲學家:「好,那你可不可以先讓恁爸踢你的鼠蹊一百下,反正你也不在乎。」

其實甲乙兩位哲學家說的都沒錯,只是他們這兩套觀點應用的領域不同,如果懂得
切換「心理場」,兩種理論都能讓人得到幸福。


筆者在前面的文章曾提過,其實人沒辦法孤單的死去,因為人只要存在,就一定是
「隨身攜帶」一整個世界,一系列自己的「人格」。

因此,如何在「自己的世界」建構「想像力場」便是這夢想實踐術的奧妙所在

而且當你想像的愈具體,愈逼真,你的心力與熱情就愈旺盛,你等於可以憑空創
造一個你的現實扭曲力場,你會有力量去影響別人,因為別人會察覺到你的內在
世界是有「力量」的,人們就是會不由自主的相信你的願景、希望與信念。


人是活在與自己身上各種人格相親相愛或戰鬥的世界,某種程度上,外界的環境是
為了方便我們內在人格的投射,內在故事的演出。

不過關鍵就在這裡,我們還是需要「環境」,我們還是需要「物質」,我們需要它
們來讓我們更方便順暢的「投射」我們的想像力,儘管我們非常清楚,我們某種程
度上都是在透過「外在」來「體驗自己」。

路邊野狗不會對美女感興趣,因為美女不是牠心中可以「投射」的「對像」

每個人的審美觀也不同,每個人也只對自己「欣賞」的對像,才能作出更心甘情願
的「投射」。

大部份的人都會想「我要滿足這個欲望」,但很少會想,「為什麼我要滿足這個欲望?」

後者會是更根本的問題,否則我們永遠會被欲望送給我們吃的搖頭丸,搞得白痴不己。

因此,一切的源頭還是回歸到,我們到底該怎麼「想像」,才不落入「空想」,而且
這樣的想像有建構性,有階層性,不容易動搖。這樣的想像力工程會對我們的生命真正
有啟發,其真實也不輸給外在環境給我們直接刺激的程度。

而我現在這麼拼命的打這麼多字,不斷的以淺顯的例子說明,就是要幫大家慢慢建構這
個「想像力工程」,想像力工程跟現實生活的建築工程一樣,都需要付出各位的心思、代價
、時間,但這是值得的,而且這樣的努力可能比大家曾經上過的任何課程還值得。

「愚人才會把城堡建築在沙灘上」

沒錯,我們常常會看到許多人把畢生的努力建立在不可靠的基礎上,最後搞得血本無歸

● 很辛苦的賺了一堆錢,結果身體沒照顧好,得了重病快死了,心裡想著「我賺這麼多錢
   有什麼用?」

● 好不容易追求到自己理想中的戀人,卻發現人心多變,當初那個那麼可愛的人跑哪裡去了?
  有時更諷刺的是,是自己變了,怎麼就不那麼喜歡對方了呢?。

● 把心血都奉獻在某個組織上面,例如二戰時的日軍效忠天皇,邪教信徒信奉邪教,直到有
   一天發現真相,方知自己一生罔渡。

世事無常,世上最可靠的,當然還是自己啊。


【全面啟動夢想實踐術】其實是需要做很多功課的,因為不做這些功課,同學光是聽理論是
不會有感覺的,正如同如果你是花了一百萬台幣才得以買到我今天寫的這本書,你一定把我
書裡面寫的每句話當作聖旨,當作座右銘放在書桌旁,不去實踐你就會覺得自己是白痴,你
不會希望告訴自己說,我被別人騙了一百萬了…。


好,各位同學,在上一堂課透過書單上的書籍解構自身原有的世界觀後,我們要來慢慢建構
更「理想」的世界觀。

我們可以這麼想,其實我們在生命中的每個「概念」,我們都應該把它當作是一種「積木」
,我們不應該被「概念串」牽著鼻子走,而是應該把「概念串」解開,將其還原為一個個
多向式的「組木」,我們將可以利用這些「組木」,建構我們要的世界。

為大家簡單說明一下什麼是概念串。

例如「受害意識」與「報復意識」是兩種不同的概念,很多人一「受害」就直覺的想「報復」
,他們把這兩個概念串得太緊,於是他們的人生就像扳機,只要有人不小心觸發到他們的扳機
,他們就把自己的人生也發射出去。

這就是看到影子就開槍的笨蛋啊。

在心理諮商有一種治療方式叫做敘事治療,它之所以有功效的原因是,諮商師幫案主重新詮釋
發生在案主身上的故事,例如把「命運」轉換一個概念叫「體驗」,把「障礙」叫做「挑戰」,
把「可憐的受害人」叫做「生命的鬥士」。

通常案主都會把自己生命中各種不好的經驗串聯起來,成為一個証明自已很悲慘的「悲情故事」
,而諮商師就是要把這些「負面概念串」打散,幫案主將「正面概念」與「好的經驗」串聯起來
取代案子原先不好的,負面信念的思考模式。


我發現「經濟學」的本質,其背後也是一種想像,是一種建構在「看不到的那隻手」的想像
,我們會發現,其實從頭到尾我們都看不到那隻手,但我們「依然」受用了這些經濟學觀念
帶給我們的一切,大家都在買空賣空,只要沒有人去兌現,大家都很開心。

而現在世界的金融問題就在於----大家開始對「是否能夠兌現」感到懷疑了。


簡單來說金融市場的高低起伏就是「製造想像」與「想像破滅」的循環。


在我看了一些書後開始出現一種感覺,明明都是大部份的人也都聽不太懂的理論,
有些人的理論就能夠推動世界(例如馬克斯的階級鬥爭論) ,有的人的理論卻明顯被當作
是唬爛。

當然,撇除理論的嚴謹性與全面性不談,我發現這跟本人的自high程度有極大相關,也就
是說,只要有一個人發自內心的投入一件事,也做了很多研究,也大概了解一般人的心理,
就能提出一種感覺好像「大有可為」的論述與「表演效果」,而且也就真的能打動人心,儘
管我們仔細去分析都會發現裡面的漏洞實在太大。

尤其看起來更嚴謹更全面的理論,更是偏見中的偏見,而人們其實是沒什麼邏輯思考能力的
,人們是誤以為自已有邏輯,然後習慣接受被邏輯欺騙的方式來為自己找所謂的答案與結果。


於是講的人其實沒什麼邏輯,聽的人也沒什麼邏輯,然後雙方都誤以為有一個共同的邏輯。


那我們還是要問,既然大家在終極的意義上都很沒邏輯,為什麼還是有的人特別有影響力
呢?


我簡單為「想像力工程」做綱要提示,以方便我們接下來的練習。


● 世界的實相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而是心不異物,物不異心。



●想像還是必需有一個外在的投射對像,但關鍵秘密在於這個投射物可以自己製造。

●我們應該學會更認真的「騙自已」

●能讓別人也相信的最大的原因是「他自已也相信了」

●「騙自己」也是一種藝術,需要設定很多橋段與劇情轉折,所以才叫「想像力工程」

●你不「自我暗示」就是「接受別人暗示」,我的建議是前者比較好,但我當然是更歡
  迎你接受我的暗示。

●人們總是會懷疑自己,所以你今天才需要來接受「我的暗示」,儘管我可能實際上並不
  比你更高明。

●一件事實如果被懷疑了就再也不是「事實」,反過來說一件事情在心裡不斷的確認就會是
  「事實」(因此我鼓勵大家要不斷「確認」自身已經擁有的幸福。)

 ●一個人的一級唯心可能是另一個人的二級唯物,因此唯心與唯物其實沒辦法截然二分
   聰明的人透過製造多重唯心與多重唯物之概念來建構「理想國」。


好,今天的理論基礎課程到此告一段落,記得繳交作業


我們下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adlive 的頭像
    gradlive

    《研究生不死,只是生不如死》之科學與玄學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