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所有人格的組合在任何一個場域都會自動形成互相
制約的平衡,因此錯以為自已在某種「美好」環境中才可以學到或得到
東西的人,可能終其一生都在追尋那虛妄的幻影,而沒有看到原來自己
每一個現在的當下,都是最有能量的時刻,都是可以觀察、感應、學習
,而且感到充實有意義的美妙原點。
◇我們一直在追求某種固定而靜態的指標,例如財產的數字,漂亮英俊
的情人,永遠對自已寬厚的老闆、乖巧聽話的兒女等等。
但其實我們如果捫心自問,我們會發現,一切都是變數,一切都是無常
,而也正因為是變數,是無常,才得以讓這個世界如果豊富美好,而且
充滿驚奇。
我們其實推想一下就知道了,我們自已其實連下一刻的心情與身體狀態
,都沒辦法控制。
你的思考不是你,而你的思考也不是你的
你以你現在的思考去想像你得到什麼東西會很開心,問題是到時萬一真
的得到的時候,你的思考與心境已經不一樣了,感受的主體與給予刺激
的客體不相容,你會有一種奇怪的感覺。
達不到是一個問題,達成了也是一個問題
人生荒謬的最大來源不是想要的得不到,而是都得到了的話,人生向前的
驅力反而不見了。
因此人生的奧妙也在這裡,你沒有預期與希望的地方,反而又給你大大的
啟發與收獲。
此外,人常常問自已說要怎麼得到某樣東西,但其實一直沒有問自己一個
也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這些欲望與目標,是怎麼成為你的目標的,你難
道是看到黑影就開槍,人家說好,你就跟著也覺得好?
你仔細的觀察了發生在生活中的種種現像,不以顯微鏡般的角度觀察自己
還好,一觀察了,就會發生其實你最細微的生活細節,就足以啟發你人生
終極的答案。
□不曉得什麼時候心情會不好
□不曉得什麼時候身體會受寒感冒,連想要睡覺、準時睡覺的時間還不一定
能控制咧。
□不曉得自己的專長與才能在哪裡,能不能成為工作
□就算自己真的是有專長,我們也不曉得別人是不是比我們更有競爭力
□你很努力,別人也很努力,因此你的努力並不是成功的保証
□當然你如果夠努力,獲勝的機率就高了一些,但相對的代價就是比較辛苦
,算一算好像損益兩平,除非你把努力的過程也當作是享受,那就是兩全其
美,沒有這個問題。
□你在某一點的成功往往就成為你在某一點失敗的原因。
□你一開始喜歡的那個男孩或女孩,不知怎麼的,你就對他喪失興趣了。你發
現你可以給的愛,並不是真的那麼無條件或源源不絕。
□你本來覺得跟到一位寬厚的老闆真是自己的幸運,但到了後來,你開始認
為老闆只是一個不懂得為自已打算的「好人」,你開始有一種想取而代之或
是自立門戶的念頭,你在弱勢的關係中成為強勢,在強勢的關係中又變動成
為弱勢。
□你最後會爬到一個你自己不能勝任的位置
以上因素乍看是無常、是變數、是缺點,但反過來看,這才是你人生的契機
所在,也是這個世界運作的秘密,是小兵為何立大功的關鍵,是以少勝多、
以寡擊眾的奧妙所在。
□如果當初秦始皇的生命沒有無常,他想要的都得到了,殘暴的皇帝一旦長
生不死,那麼人民就會生不如死
□假設一個人的人生有十個大欲望與目標想要去完成,一旦這個人完成了其
中的九個,最後那一個沒有完成的,在他心目中的比重,就會成為最大的
期待與懸念,而且邊際效用會遠超過其他九個。
別小看人的這樣心理易變結構,之前有提到過,應然最後終會勝過實然,然
後成為理所當然。
人得到的東西不會珍惜,而且眼中會一直盯著那還沒得到的東西。
從供需法則的角度來看,假設甲有九樣東西,但缺一樣自已[ 最需要] 的,那
麼這個甲最後就會願意拿自已擁有的九樣東西跟乙交換乙這個甲沒有的東西。
這就是相對的心理結構造成了絕對的受益平衡。
看到這層關係的人,就可以掌握勝敗之機。
無常是變化,是一種 空
空 是一種尚未洴發的潛力,是源源不絕的流變能量
空能制有,不空不可成其有。
空之深奧幽玄方得以成為創造萬物的真空妙有。
先看清楚這一點,你將會發現為什麼你的生涯無法規劃,但又發現也可以規劃
的原因
●你以為你的專長與興趣可以成為工作?
●你以為興趣成為了工作之後,還能一直保持新鮮?
●你以為工作作了多少之後才不會感到厭倦與沒有意義?
●讓你人生驚奇以及有熱情的東西,如果是你早就知道與早就規畫好的,那還叫
驚奇嗎?
●你對愛情非常的執著,但卻衍生出下列問題
◇我愛對方,但對方不愛我怎麼辦?
◇對方也愛我,但人會因熟而生非禮,互動模式成為行禮如儀怎麼辦,沒有了感
覺怎麼辦?
◇假若雙方修養良好,都能以善解包容感恩面對彼此,那就沒有上述問題了。
◇但此時另一個問題就會出來了,你可以對你另一半善解包容,你為什麼不能對其
他人也善解包容。當你既然也可以對別人善解包容,你就不會特別對這人善解包容
,結果原先構成你們兩個成為彼此唯一情人的條件也消失了。
可以成就一件事物的基礎,也正是使它不構成存在理由的原因。
這是悖論,
而悖論正是理論之王
它是生生不息,動態活潑的變易哲學
而不是成立証明了就可以束之高閣然後等待死去的理論
掌握了悖論,再來一一核對所有形而上與形而下的方法論,你將會有一種,一理通、
萬理徹的感覺。
它最大範圍了詮釋我們可知的變易現像。
設想一個理論在還沒証明之前,就己經被發現不被証明才可能更合理的可能,那請問我
們還要証明什麼?還可以証明什麼?是不是就可以先排除不需要被証明的部份。
這是歸謬論証最強大的地方
也是否証論會成為科學哲學之重要指標之關鍵因素
或許本來就不需要証明什麼
因為不試圖去証明換個角度來說就代表
我們真正的信入了
「信為百萬功德母,方能長養諸善根」 信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