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不禁覺得,多多回味曾有的過去,再重新檢視現在的人生,彷彿就會有一種愈趨踏實且能提
醒自己所為何來的感覺。

我想,童年時光就是一段美麗回憶的借鏡。

七十年代的童玩很多都是運動性的,例如踢毽子、扯鈴、跳繩等等,這些童玩的好處是可以單人玩,
也可以兩人對戰或多人一起玩,可以因為人數的不同,而跟著作遊戲的變化,而現在小朋友的童玩,
戰鬥紙牌最多只能夠同時兩人玩,電腦遊戲則只能在桌子前面玩,與以往在空曠地區,儘情施展肢體
,在遊戲中流血流汗暢快的傳統童玩,己不可同日而語了。

版主算是六年級後段班,因此這部份的回憶,應該五年級後段班到七年級前段班的人會比較有共鳴,

踢毽子一般而言都是三個人一組(我一直很疑惑,這些規則到底當初是怎麼訂下來的,然後又演變成
當時這個樣子),分成先攻與後守,最常見的踢毽子招式有:

●踢:一隻腳做支點,另一隻腳不斷以腳側橫踢,這種招式是最簡單的,我記得我最高紀錄是252下
●鉤:這就有點難度了,必需靠腳的前半部,向前鉤起,因為腳前半部的面積比腳側的面積小,要能連
續踢得準確並不容易,我這招最高紀錄是52下。
●拐:這又更難了,因為這招要一邊跳一邊踢,而且還是將腳繞過另一隻腳的後面,背對著踢,此時看
得到毽子但看不到腳,手眼協調要很好才能踢出好成積。我的紀錄是38下
●直:這真的很難,因為要靠腳整隻向前踢又要踢得準非常之難,也容易踢偏,所以一般人都很難踢超
過5下(我最高紀錄是十下,不知道為什麼,我還記得這些數字)

到了後來,有好多奇怪的招式,有雙腳輪流踢的,有用膝蓋去頂住,再停在腳上,然後再踢出去的,這
樣一整個流程也被定義為一個招式,搞死很多後守的隊伍。

到最後大家拼命練很難的招式,因為只要招式夠難,便可一招斃命,不用花太多時間和敵方糾纏。

於是後空翻踢就這樣橫空出世了…這麼變態的招式,根本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


「過剛易折」這麼危險的招式終究無法長久,自從使用這招的傢伙腦震盪以後,大家有了前車之鑑,就沒
人再用這招了。


以前的童玩讓人覺得互動性比較高,對小朋友的體能發育也比較好,同時也很重視場地的寬闊與平坦,這
種童玩的體驗,是許多現在的小朋友,都難得體驗到的經驗哩。

為了把這些有趣的回憶打包收藏,團長另外將此獨立成一個專題系列,歡迎大家一起來回到過去,找回自
己遺失的童真。

http://www.wretch.cc/blog/toychildren (點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