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幾天看新聞,看到許多經濟學者聲稱,要把三十年前的凱因斯再請回來,於是版
主開始好奇的想探討何謂經濟的本質,一口氣看完了被列為去年亞馬遜十大好書之
一的--「知識與國富論」,突然發現,原來經濟可以搞得很複雜,但也可以以簡單
的幾個概念一語道盡。

幾百年前的蠟蠋,是很珍貴的東西,因此只有大戶人家才買得起,雖然製造的技術
與工法比不上今日,但卻是大部份的人求之不得之物事。

隨著時代的改變,科技日新月異的成長,工業技術的改良使得所有民生物品可以大
量製造、以量制價,多元化的商品與服務,讓原本單純的士農工商,轉變為現在的
三百六十五行(應該還更多),工商業也慢慢的往服務業發展,愈先進的國家,服務業
愈發達,非必需品與所謂的奢侈品,價格慢慢的淩駕於各項民生必需品之上,而到
底是什麼東西寄生於其中?若以我們精明的慧眼一看,會發現裡面是故事、是設計、
是希望、是夢想,是一種將虛擬的物事包裝在實體商品上的能力,讓原本平凡的事
物污泥生紅蓮、化腐朽為神奇。

為什麼二次大戰以前世界各國都那麼窮,二戰後到現在六十年,世界的財富卻增加了
將近千倍?

土地與原料理論上會愈來愈少,供需的平衡下,一般的推論應該是報酬遞減,為何現
在這個世界的經濟流動卻是報酬遞增?

關鍵正在於內生科技的變革,知識經濟的導入,以及人們-----無盡的希望!!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

    古代的車輪是中空的,這樣才能安插車軸,否則車輪無法轉動,房子也
是一樣,沒有中間的真空,房子就沒有實用的價值了。所以老子才說「無
用」才是「大用」,虛比實可以製造的奇蹟更多。


建築有一個概念很特別:也即所謂的「空間設計」,既不叫建築設計,也不叫房屋設
計,卻叫做空間設計,這代表的便是,建築雖是實體具像的物,但真正能發揮實用
價值的,還是那抽象的「虛空」啊。

我們的人生其實也是這樣,當我們考上一間不錯的學校的時候,我們可能還住在一
成不變的家中,但心裡卻因為想像著自己即將漫步在充滿學術氣息的椰林大道而興
奮不己,而當我們實際來到了那心怡己久的學術殿堂,可能短短的幾天,那倘佯在
書香氣息濃厚學院大樓的新鮮感便很快就消失了,我們又開始在此曾憶想的夢幻之
地,幻想著畢業之後的鵬程萬里、前途似錦,我們以為我們追求的是某種實在的東西,
但我們如果認真審視自己,我們其實一直都是透過這些「實」來展望「虛」,透過
「現實」來夢想「未來」,不是嗎?

所以最聰明的商人,賣的正是這種「希望」與「未來」,最能打動我們的廣告台詞,
有哪一個不建立在我們自己沒有發現的「憧憬」上呢?

買豪宅真是為了那棟別墅?,還是籍由那棟別墅所引發的閒情逸志?與自己作白日夢
來想像的差別在哪?透過「實」來營造「虛」的關鍵點是什麼?

而在感情的世界也很可能是如此,我們響往的戀情,它常常被定格在拍攝婚紗照
羅曼蒂克的剎那,用這一剎那的實在,凝結未來白頭偕老的想像,追求的東西
可能一直都不是實存的,我們辛苦追逐的東西,一直是我們用來展望下一個夢想
的墊腳石啊。

記得版主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因為家裡不是很有錢,所以連自己的書桌都沒有,
那時候就會很羨慕別人家的小孩有自已的書桌與房間,但有一天自己有了自己的
房間後,卻覺得好像也沒什麼了(尤其自己一個人,而那房間的窗戶,偶而好像還
會有阿飄經過的時候),接著就是期望有一台電腦、機車、and so on…,當時都以
為只要得到自已夢昧己求的物事,便能從此安享天年、無憂無慮(這個成語用的有
點小豬…),而事實証明,人會成長,原有的欲望無法滿足我們,也或許我們想要
再進步,有更高的企圖心,於是我們勢必無視現在的所有,而將心力的焦點,都
放在我們所未有的、未感受過的、興奮的、刺激的,從沒有經驗的新鮮事物。

所以現在的布丁、蘋果都沒有小時候好吃了,過年過節也沒有往年的氣氛了,那
都是因為這些「實質」的東西,背後所原有的,某種「虛幻」的東西不見了…

所以從這一點切入來看所謂的「真空妙有」,來揣摩為什麼所有宗教的大師們都
會說「萬法唯識」、「本性俱足、不假外求」,自身就有豊富的無盡藏,就可以
慢慢摸出一點點意境了。

想要某個東西一定要與想要某個東西的人配合起來,這個東西才有其真正的價值
,一個東西我們很喜歡的同時,其實不就代表著我們己經擁有這件東西的「不滿
足」了嗎?,我們擁有的這個「沒有」的東西,才是我們追求這個「東西」的可能
性啊!

我們身上,有一種美妙的「未完成」,神奇的「不滿足」、還有豊富的「虛無」


因此,吸引力法則也就說的沒有錯了,一個人要能佈施,才能聚集更多的福德,
,因為他知道自己什麼都不缺,所有什麼都敢給,於是什麼也都得到了(也或是
他知道沒有什麼可以失去)。

一個人要相信正面的價值,才能吸引正面的力量,它是理所當然、它是不二法門
,也是絕對自信,而在這樣的基礎上,一個人才有某種力量、某種態度、某種格
局,去達成他本來以為無法企及的事。

一件事,還沒做之前就完成了,還沒了解就己經知道了,還沒期望就已經滿足了

很多東西,我們敢想就有,敢的才拿的走。

祂說「要有光」,從此世上就有了光。

光從何處來,從無何有之鄉而來,「實實在在」的從「虛空」中而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adlive 的頭像
    gradlive

    《研究生不死,只是生不如死》之科學與玄學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