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寫文章時,常常是先畫了漫畫,然後才來思考,文章的內容與漫畫怎麼搭比較貼切。
這樣有一個好處,就是先畫了就能逼自己去觀察畫中人物的處境與反應,還有自己可以
衍伸出什麼樣的演繹,這或許是一種很好的創造力訓練。
此外我也相信,任何一個心中流過小小的念頭,背後都隱藏著我們內在龐大而複雜的後
設心理結構,從這些小地方著眼,然後抽絲剝繭索引出內心思維模式的全貌,將會是一
個很值得嘉許的內在成就。
其實活在當下的概念也是如此,嚴格來講,當我們告訴自己我們正活在當下時,真正的
當下,也己經又過了3分之1秒了,我們真正活在的狀態,一直是不斷迎面而來的意識流
,再更深入一點,我們連意識流也不是,我們只是這群意識流的投票箱,只是一道過濾
思維的門檻,一陣吉光片羽的思維剪影。
諾貝爾獎得主,神經學家艾德爾曼曾言:「大部份的記憶並不是藏在我們腦海裡的某
個地方,而是我們在回想的時候,又重新建構了它。」
發生認識論的皮亞杰也如此認為:「認知結構在回溯的時候,會以當下的心理狀態與
價值判斷,重新同化過往的記憶,而也因此,目擊證人的說詞,我們千萬不可率爾
信之」。
而這篇漫畫既然畫了,我也還是要為它想個理由。
我們從小到大,很多事都被父母與環境替我們作決定了,父母說去學校,所以我們去學校
,父母期許我們找到好工作,所以我們去找好工作,不過問題也在這裡,去學校與找工作
都只是手段,但目的是什麼?與自己最想望的生活有何相關?我們其實沒有時間好好想一想
,我們習慣被安排,就算我們告訴自己要認真的去想,我們最後得到的答案,其實還是跟
環境給我們的壓迫與期許沒啥麼兩樣。
沒有給自己一個足夠的獨立的思考空間與時間,可能就註定不會有什麼突破性的覺察。
韓國三星為何能在短短的數年間竄起,品牌價值還一度超越日本新力公司,正是因為他們
有一位非常有遠見的總裁,而這位總裁平常在幹什麼呢?他其實是一名宅男,大部份的時間
待在自己特別蓋的圖書館裡面,他就是不斷的讀書、思索、整合、規劃,不斷的吸收產業
情報、市場動態,然後在公司開會時,大膽的推出他所想到,早人一步的驚人企劃,他實踐
他在圖書館中思索出來的洞見,就跟毛澤東一樣,一開始只是一名圖書館的館員,只因為看
的書多,就成為了能運疇帷幄,決勝千里的游擊宗師、歷史名將,思考這件事他絕不假手他
人,因為他知道,就算有些東西有人幫他整理好了,最後作決策,並需負全責的還是他。
所謂的行動與思考是兩回事嗎?我覺得會分成兩個類別只是為了方便說明與歸類,就如同色不
異空、空不異色,知行究竟何者為先?並無法也沒有必要去定義出一個死的答案。真正深
入的思考也就是行動,而行動又會帶動出思考,有時思維只要夠徹底,連行動還可以直接省略
。而思考也可以不如行動,它可能只有在它自已的範疇中生效,只要我們這樣的認定是對我們
有用即可。
因為真理沒有必要那麼「真」,它才因此俱備迴旋放射的能量。
我們真的曾經為自己的人生慎重的思考過嗎?不是因為被迫作什麼事才思考的嗎?還是事情先
作了之後才給自己製造合理而自圓其說的理由呢?
許多人在打了禪七後,才發現「大夢一醒五十年」,他才知道,原來自己從沒有真正的想清楚過。
關於這篇文章,所帶給你的這條小小意識流,你要緊抓住不放,因為它對你未來人生的影響,茲
事體大。
不是我在說大話,因為只要你在這一刻如此認定而相信,它就會開始對你產生作用了。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