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寫論文或作研究,最讓人感到困擾的就是騎虎難下的狀態
花了很多心血收集了文獻,也做了許多事前的準備功夫,但
是作到後來卻慢慢發現,這個研究好像沒有想像中那麼好做
而且很可能最後做不出來。
於是這個時候,我們就開始耽憂了,開始盤算原來的研究
是否繼續做下去的利弊得失。
如果繼續作下去的話,就要保證一定成功,因為要再重新
找一個主題來作,恐怕不多花個三五個月不成。
而如果不繼續作下去的話,又會覺得原來的進度作到一半
,說不定最後再努力下去還可以拼出奇蹟,況且前面辛苦
的努力也不會浪費。
只有五成把握可以作出來的東西,不用懷疑,幾乎就是作不出
來了…
像這種兩難的狀態,很容易就形成了所謂的決策癱瘓,大家都
不是笨蛋,所有的因素當然都會考慮到,但也就是因為都考慮
到了,才會變得很難決定。
有些事還真的要有一定的偏執才能完成,我們必需要能明白與
利用,這種「控制下的愚行」。
一般人遇到很難決定的時候,乾脆就不決定了,反正不決定
也是一種決定,依照著習慣走,感覺也蠻自我良好的,說不定
運氣不錯,瞎貓撞到死老鼠。
但只靠運氣來決定人生的人,從此也就失去了人生的主動權了。
一般而言,決策會產生癱瘓就是因為我們考慮到以下四個面向
不改變的好處
不改變的壞處
改變後的好處
改變後的壞處
這四個力量會互相拉扯,最後使我們難以決斷
想要大開大閤創業還是當個穩定的公務員?
想要維持現在的安全感還是追求未知的冒險?
其實都是一樣的
如果不是兩難,那麼隨便一個阿貓阿狗都可以作高明的決策,一
個人是否傑出,就看此人處在這種兩難處境之下的決斷力。
古有明訓:「抓二兔不得一兔」
但是,這句話本身也有問題
因為,我們為什麼要被這句話限制住呢?
問題問對了,答案就出現一半
就以一個想要放棄穩定無聊的工作而思考是否創業的人來說
「有沒有在改變之後,讓不改變的好處也同時一樣維持,同時極大化
改變後的好處,極小化改變後壞處的最好解決方案呢?」
不讓問題意識的二分法截斷自己的進路,學會了問更聰明的問題後,
此人的決策力與思考力會開始活化
首先要讓不改變的好處極大化,不改變的壞處極小化
「因為創業後,穩定的收入就不見了,因此先存下一筆緩衝基金,開源節流
,使自己的收入與支出能與原來達到同樣的平衡。同時,自已也設定好
預備方案,騎驢找馬,確定有成功的可能性與跡像時,才正式跳槽」
接著讓改變後的好處極大化,改變後的壞處極小化
「創業不一定會成功,因此一定要計算清楚,下定決心後就勇敢去做,一方
面是自己內心也知道,如果心裡有個夢想一直不實踐,到時候一定會留下遺
憾,而就算實踐了最後沒有成功,那自己正好可以死了這條心,回頭認份並
安之如飴的從事穩定的工作」
「重要的是,自己在這段過程中,真的認識到了自己的能耐與智慧,以及到
底還需要學習什麼?,而一旦決定要做,詳細的流程與規畫都要一一實踐才對
得起自己,在明確化、具體化、可測量化、可達成性、時間限定的五個規畫
原則上,將一切規畫付諸實行,不管結果如何,至少證明自己是一個能決斷
,肯負責的人」
「本來只是想要透過轉換工作來瞭解自己的能耐,但是為了讓好處極大化,因
此在下這個決斷的同時,也要同時觀察自己的作事能力、決策模式、抗壓力、
對自己承諾的實踐力,讓這個決斷不只是單純的決斷,而是認清自己總體意
志與磨練自己的試金石」
而就算他最後決定不改變了,他的心態與原來要死不活的樣子也一定是完全不
一樣的。
所謂的成功者常常是失敗最多次的人,因為人生又不是遊戲,輸了一次就
game over
其實仔細想,會下決斷的人並沒有比較聰明,考慮的因素也沒有比較多,不過
,懂得決斷的人至少會有三個好處:一是速度,他已經比別人更快速的下了連
續的決策與動作,而就算沒動作,至少也改變了心態,二是經驗,他透過決
斷得到了不決斷時所得不到的經驗。三,他思考,他在這樣的兩難逼迫中,
逼迫自己發揮出思考與判斷的能力。
一個人透過不斷的決斷成為了強者
是強者自動吸引成功的,而非弱者碰到了成功才成為強者。
這與遭遇較不相關,與我們的心理素質比較相關,畢竟所謂的成功,都還是我
們自己去定義與實踐的。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