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孔子說過一句話很知名,連日本人也拿來當作成語使用:「吾十有五
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這裡的天命到底在說什麼呢?對一個對鬼神存而不論、敬鬼神而遠之
的儒家學者,為什麼會說出「天命」這樣一個曖昧的名詞呢?

在詩經中也有說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永遠要配合上天給
我們的明命,追求自己與大眾的終極幸福。

   我們每個人來到這世上,有沒有上天所給予的使命呢?郭台銘也說
過一句話「阿里山上的神木之所以這麼大,在四千年前種子掉到泥土裡時
就決定了。」

   到底是什麼東西,在我們還沒出生前就決定了,「未曾生我誰是我
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知我,閤眼矇矓又是誰?」這是清朝皇帝順
治所寫過的一首名詞,他感嘆著自己一生的懞懂,不容易也未曾了知自己真
正是誰?

說到「天命」這兩個字,還真是有點敏感,這好像是說我們來到人間
早就被吩咐好要進行什麼任務了,從人生操之在我的角度來看,或許有一
些消極,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每個人的內心中,都有一種呼喚自已,
讓自己成長,讓自己感動,使自己自強不息的聲音,我們如果去靜靜的聽
那深沉的呼喚,我們將可以慢慢的記起,我自己是誰?該怎麼做,才會感到
一種真正存活、積極充實、執著無悔、本格莊嚴的存在。

說是興趣嗎?興趣常常是一種隨興而來、隨興而去的一種殘影,它還不算
是一種可以以其為終生職志的方向,說是願望嗎?混雜著欲望在其中的願望,
恐怕連主人自己也清楚該不該盲目的跟著它走吧?

 現在成功的一些知名人士,除了家境本來就充裕的情況以外,有許多人正是
靠著自己一步一腳印奮鬥才闖出一片天的,而其他的人在同樣的時間也在作一
樣的事,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後來這些人與其他人的差別呢?是一種追求成功的
偏執嗎?還是某種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呃,不,不計代價的執念呢?而這種執
念又是怎麼來的呢?這種經由人生過程中才慢慢習得的目標導向,與人一出生就
似乎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的「天命」有什麼不同呢?如何釐清呢?

美國有作一個研究,研究者把五個富有的人與五個身無分文的人集合在一起
,在年初各分給他們一千美金,看一年後會發生什麼事,結果年底到了,原本
富有的人,將這筆千元美金翻了好幾倍,而原本身無分文的人,最後還是將這
筆錢揮霍怠盡,重點是,他們完全是在無意識狀態下,走到這樣的結局,這似
乎告訴我們,有一種我們也察覺不到的因素,躲過了我們表面意識的偵察,默
默的完成了某些事情。

 我覺得現在有許多年輕學子,甚至是成年人,都還不是很清楚自己的人生目
標,一方面可能跟尚未立志有關,以前的人很重視立志這個觀念,因為它會在
人生的長河中,起著不斷提醒自己的作用,就如有許多上進的學子,很早就立
志要出國留學,而這樣的志願可以讓其在面對艱苦的挑戰中,成為排除萬難的
強大動力。另一方面,年輕人也是必需藉著更多的經驗,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
麼,就像是要點菜之前,總也要先了解一下菜單嘛。

不過,當然,這裡所說的天命,自然還是更深層,更不易發掘的屬於每個人身上
的某種特質,佛陀釋迦牟尼在二十幾歲的王宮歲月中,就開始發現自已身上有一
種別人所沒有的問題與疑惑,而在最後,這個疑惑成為他在菩提樹下悟道的起點
,林肯在年少時期,便常常因為他人感同身受而悲苦莫明,而這樣的特質,也成
就了他日後解放黑奴的不朽功業。

「天性之謂命,率性之謂道」找出屬於自己的天命,將能使身心靈完全投入,表
面意識與潛意識也不再因扞格而彼此抵銷能量,於是那條被困於淺灘的龍,終將
飛昇上天,而生來就是宇宙格局的人,哪會被這世界所侷限得住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adlive 的頭像
    gradlive

    《研究生不死,只是生不如死》之科學與玄學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