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研究心理學多年,愈覺得人類的心理實在是自相矛盾,從某個角度來說,我們觀察一個人的
容貌,可以大致猜出一個人百分之五十的性格,但是另外那百分之五十,常常扮演著豬羊變
色的逆轉關鍵,輕率而任意的以相取人,將使自己陷入不智誤判的境地。

赫曼赫塞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舉目所及、眾人皆孤獨」

這句話聽來是雲淡風輕,但實則是舉輕若重,在每天與我們寒喧問候的同學們、同事們、
家人們,他們真的了解我們內心深處的心靈嗎?「群居終日、言不及義」,朋友間的相處,
難道都只能透過嬉笑怒罵來維持那表面熱絡、實際上卻彷如旁人的關係嗎?扣掉了性格、成
長條件、重視價值不同等無法推心置腹的朋友不談,說到知心,真正了解我們的人究竟有
多少?而朋友的關係是需要經營的,我們可曾深入探討朋友的內心世界,也或是容許朋友
直窺吾不設訪之內心?

「交淺不言深」是許多人奉行的宗旨,所謂溝通的前提,還必需是對方願意和我們溝通的情
況下才成立,不過我們總是會發現,例如老闆與研究生、同學、同事之間,總是有著一道無形
的屏障,阻絕著那看透彼此的溝通之流。

「天威難測、城府極深、伴君如伴虎」,古代皇帝的領導統馭訣竅之一,便是讓部下不了解
皇帝內心真正的想法,不能讓部下覺得皇帝對部下是絕對的信任,也不能讓部下覺得他是不
重要的人,這樣部下才不敢為所欲為、無所忌憚,另一方面,也讓部下有一定的權限,能心
甘情願的為皇帝作事,而這樣的模式,正是形成那道注定無法疏通的屏障。

而這種互相折磨的模式,為什麼會成之有年呢?有一句話說的好「人會因熟、而生非禮」,
如果兩個人過於親密、熟悉了,漸漸的便開始覺得對對方無禮也無所謂,先是開開玩
笑,接下來便是說的話當作耳邊風,最後就是愛聽不聽,看心情選擇性辦事了。

於是為了維持行政體系的順暢,老闆便會保持某種程度的超然與冷淡,並在某種程度上拒絕
溝通,以免除上下之間過於親暱而產生的副作用。

於是上對下便形成一種刻意冷漠的關係、大家開始作一些實際上不是很重要,但是表面上一
定要作的事,例如發不重要的客套性公文,作表面上有合乎研究程序的研究,請吃沒什麼真正
交流意涵的飯局,開一些行禮如儀、卻來的是行屍走肉的座談會。

最後大家都在猜對方的心,但又不敢明講,因為請求溝通的人是弱勢的,對方擁有否絕溝通
或是故意聽而不聞、裝傻的權力,而請求溝通者則要面臨面子掛不住,或是被認為
別有所圖的困擾,最後沒有人願意掏心置腹,於是一同合作的同伴也只是表面的和平,大家
同床異夢的一同完成自己也不知到底為什麼要這麼做的某件事情。

事情不可以簡單一點嗎?還是事情到了複雜的人手上,就註定形成了複雜的事,根據美國一
項對公司內部的調查研究顯示:「大部份工作愈來愈複雜化,其實都是源自於公司內部,平
日最大的問題,挫折、困惑,都不是外在的因素引起,反而都是由領導人、主管、員工對外
在因素的反應所引起。」


「這個計畫麻煩你寫個計畫書與甘特圖給我」老闆常常這麼說,不過對員工而言,與其花時
間在寫計畫書與設計甘特圖,還不如直接把事情處理完比較快、歐布雷、丹尼爾說:「除了作
為訴訟的文件之外,年度績效評估根本是在浪費時間」。


說起來,兩個人要做到有效的溝通,至少同時要達成三個條件,一是雙方都有溝通的意願、二是雙 方的認知觀念必需不能差太多,三是要有足夠的討論深度與時間,而這三者的同時成立,又需要雙 方不斷觀察對方並建立某種默契,願意花時間解決問題,才有溝通的可能。

寫到這裡,我突然發現,所謂的組織就是一個目標導向、只重視績效的單位,不容許感情與
溫情來礙事,於是所謂內心世界的溝通,算了吧,當我沒說,或許我們該這麼想,能夠容許
溝通則己是需要感恩載德,而不容許溝通的環境亦是天經地義,而想要溝通卻發現雞同鴨講 則是人之常情。

大家都說事情溝通過了就好,但說溝通就真的能溝通嗎?…

有沒有更細緻的溝通手段,實在需要一本專書好好的來研究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