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個人要能持之以衡的努力下去、自我充實而不覺得厭倦疲累,必然是背後有股推動他的動機
,而動機的遠大關乎一個人的格局,一個人的格局會影響他上進的態度,與可長可久的成功基
礎、雄偉的建築勢必需要包容廣闊而又思慮深遠的藍圖,我們心中如果沒有明確的未來藍圖,
我們將不會知道自己要把自己帶到哪裡?

觀察許多同學與朋友,很多人很早就立定出國留學的志向,姑且不論是否外國月亮就比較圓,
外國的小狗就比馬大,但那份立定願景、勇往直前而又無怨無悔的毅力,實是令人動容,也姑
且不論成功與否,一個人設定了某個遠大的目標,還能一直維持著一定的步調前進,便是意志
的強者。

而這意志從哪裡來,從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信念而來,說到這裡,不由得要再深入的探討
哲學,可能是最近又看了相關的書籍,因而又特有所感。

還未建立人生觀的年輕朋友,版主推薦可以看看傅佩榮所寫的一系列哲學書籍,他的碩士論文
談的就是人生的存在問題-荒謬,一路觀察其心路歷程,發現總有其一貫的脈胳,其論理平實
而中肯、看似平淡卻意韻無窮,經過完整哲學訓練的人,我們可以從其字裡行間,看到論理
的邏輯精嚴、依理而行的自在風範,沐浴在理性世界的人,可以從劇烈變動不安的感性世界下
在內心找到一個不動如山的平穩宇宙,而這內心的宇宙,可以撫慰我們孤獨的靈魂。

國內有幾位有名的哲學大師,有的己駕鶴西歸,有的則垂垂老矣,可奇怪的是,他們所留下的
字字真言,仍然散發著耀眼的璀璨光芒,當被有心人看見時,方覺世有明珠一顆,惜世人未曾
知也。

博士被稱之為PhD,此字仍是PHILOSOPHY OF DOCTOR 的縮寫,意思是說,所有的學問皆由
哲學而出,而哲學兩個字簡單說來,就是世間所有觀念的集合,一般而言,可以分析歸納、
邏輯實証的我們稱之為科學,而科學仍屬於哲學的子集合,何以故?仍因可以實証的學問與不
可實証的學問,皆為吾人心中的概念與思維是也,也因此,了解哲學梗概的人,可以知道原
來這樣想合理,那樣想也沒錯的原因,自然就不會陷入工具理性與以形式決定實質的偏誤了。

哲學大師方東美在民國三十幾年便寫了一專文,比較人類的思考差異,他認為人類有三種文
明值得效法,但這三種文明的哲學各有偏失之處,得其一者己屬難能可貴,得其三者方可稱
覺行圓滿、不偏不倚。

一者為希臘文明的愛智之慧,他以理性為經、思辯為緯、透過開放的民主討論,得到自圓其
說而讓人心服口服的智慧,而且提出了思考的工具、邏輯的方法論、以一步一腳印的方式堆
積由粗到細的理論架構,讓後世的人容易在開放的思辯下,得其堂奧。

二者為歐洲文明的啟蒙智慧,人文主義與人性思維,使人們可以自我悅納,自我理解,從神
性到人性的一貫脈絡,使人類不再覺天路之渺遠、物質世界之冰冷、由人文主義所帶來的民
主精神與公共法制,把我們從漫無邊際的玄學、莫衷一是的道德定規,掙脫開來,讓人類有
了身而為人的踏實感與責任、義務。

三者便為東方文明的妙觀之慧,究其實質,己為儒釋道融合之哲理思想,其意境清高秀遠,
寓道德於心性之中,以易經生生不息、變化有序的本體觀,加上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儒
家入世風範,鍛鍊出知識份子的一身傲骨與高尚品德,此外以佛法的慈悲圓融,道家的無為
乃大,便成一既能入世為眾生利,又能出世養自性心的完美結構,可謂理事圓融、事事無礙
是也。

知名的哲學家都是所有的學問都要懂的,例如西方有名的哲學家懷德海(WHITEHEAD)、本身
是理工出身,精通數學,但發現了邏輯形式與實質人生的隔閡後,便決定以更宏觀的角度重
新認識學問、當然囉,其他還有維根思坦、羅素、叔本華、尼釆、史賓諾沙、伏爾太、卡謬
、黑格爾,每個哲學家都有不可忽視的偉大靈魂。

最近看的一本書叫做「科學、哲學與幾何學之空間表達」是由史作檉教授所著,第一次看到
這本書的書名時,覺得這名字取的真玄,一看就馬上搞不懂內容到底是在寫什麼,不過也因
為這種奇妙的感覺,讓人更想一探究竟,老實說,內容並不容易看懂,這種書通常要看三遍
以上,才知道到底作者想表達什麼,話說回來,如果一個人的智慧那麼容易就被別人吸收,
那還算是高深的智慧嗎?


內容大體是講說,科學以數理邏輯方法論為工具,不過這些工具都屬於一種形式與方法論,
而所謂的方法論一定是建立在某種特定的觀點與現像之上,而數理邏輯的基礎亦是建立在許
多假設上,一旦假設與前提被發現有問題,整個由邏輯結構所建立的學問之塔,便全盤崩落。


據說當初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現世,便將以往被視為人間實相的牛頓運動定律典範轉移,是
為一例,而愛因斯坦還是在自己的腦海中作思考實驗的,這代表不受限制的心靈,方能見到
那不易現形的實相與全貌。

我後來發現,每個人其實內心中著潛藏著三種屬性的智慧,過於重視理性的人會顯得冷漠,
無人性之溫情,但能保心態之平和,過於重視人性的人會感情會表現豊富,能帶給人們歡愉
,而其感性的反作用力也將燒傷自己,重悟性的人,因為不知悟從何來,因此也無法將智慧
形諸文字,而要靠個人實修之根基,無法推廣的悟性,可能成為曲高和寡的自了漢。

其實以上的分類並不算嚴謹,但也不必嚴謹,因為它己經隱約透露出了人的心理結構,就如
佛洛伊德所言,這便是人的本我、自我、與超我的矛盾與統一,人性之我是本我,雖有動物
本能,但無損人性情懷,理性之我是自我,總要思考抉擇,分析判斷方能拾階而上,穩步求
取智慧之光,而悟性之我便是超我,乃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斷眾生之心息,直取宇宙本
源之智慧靈光。

西方人會說:「你要不就說清楚,要不就不要說」這是教我們要思路清晰、用字精準
但東方人會說:「道可道、非常道」這是告訴我們有些事是想不明白的,要去體悟、要感受
而且有些事,用想的反而沒效率且容易想錯…
(有的人自以為依靠邏輯是聰明,卻沒發現邏輯陷阱造成的錯誤更可怕、更一意孤行
一句話說的好,無邏輯的殺人叫衝動,有邏輯的殺人叫屠殺…)

看似矛盾的理論,卻也能是統合的一貫脈胳

「只顧自己生心理的需求,是一種自私」
「一個人如果不曾自私,他的無私又有何寶貴?」

後來的心理學家馬斯洛,在納粹集中營的經驗,讓他了悟到人性的向善才是正道,他便把
本我、自我與超我,轉化成需求層次論,由生心理需求、自尊的本我,到安全感、愛與隸
屬的自我,到自我實現的超我,便是將哲學家的心要縱貫起來,也被認為是人類許多行為
的合理解釋。

松下幸之助說「貧窮是一種罪惡」因為據他的觀察,人如果富有了之後,反而會更重視心
靈的提昇。日本人的有禮與知恥、謙虛與氣質、從某個角度來說,正是社會富裕了之後,
所帶來的必然現像。

「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亦是相同的道理。


古往今來,東西哲人、科學家與哲學家,他們用了不同的方法與理論,得到了不同的人
生經驗但我們卻發現,原來他們所得到的答案竟是如此的近似,只要我們不被表面的名
詞所混淆迷惑,我們便能知道,其實從頭到尾說的都是同一種東西,只是以不同的角度
描述出來。


掌握了如此智慧之人,不會無入而不自得嗎,不會散發出經天緯地的格局嗎,不會因為
知道真理的本質而喜不自勝雀躍不己嗎?

「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在菩提樹下悟道的釋迦牟尼,在開悟的那一剎那,便
說出了這樣的一句擲地有聲、真知灼見。

愛情、親情、國家之情、友情、等種種情懷,莫不是心性流轉的變異,因此抓到那本性
之宗旨,哪還有因某種感情之缺憾而鬱鬱寡歡的呢?


而了解自己、了解人性、自我與超我之本源的人,才能愛己、愛人、護生、捨命,並義
無反顧的為理念奉獻,這樣,我們才可以說,他感受了愛的本質,活過了真正的人生。


(執筆之際、正值地震之時,八大人覺經中說,眾生處於無常世界,要生八種思維
其中,國土危脆便是其中之一,專門指的就是地震,人生無常而寶貴,在此願大家
早開智慧,離苦得樂、得大平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adlive 的頭像
    gradlive

    《研究生不死,只是生不如死》之科學與玄學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