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團長的英文能力算普通,所以常常還是要找英文強的朋友幫忙翻譯,上面這則
漫畫就是團長親身的案例,由於團長不是正常人,所以文章也不太正常,導致我朋友也
翻不太出來,其實這不能怪他,都怪自己太超凡入聖了。

語言這東西很有趣,世界各國的語言雖然那麼多,但文法的架構其實都大同小異,主詞
動詞與受詞等排列組合,差別並不算很大,而且通常語言比較好用的國家都很強大
會把語言比較不那麼好用的國家吃掉...

甲國將領:「我們等一下的戰術是,先圍點打援、看敵進我退,再包抄迂迴、從側翼突進」
甲國士兵:「是,戰術口訣真好記」
乙國將領:「我們等一下的戰術是先從這邊繞過來,再從那邊繞過去,如果看到敵人的話
而且人比較多的話,就打他,如果我們人比較少,就先躲起來,然後等到敵人過去,我們
再決定要不要後退,接著我們再派人從兩邊過去,看到狀況不錯時,就可以攻擊…」
乙國士兵:「這樣是要先打還是先退?,打了再看要看多久?到底是在講啥麼啊?」

溝通順利的軍隊,才能打勝仗啊!

於是我們也不用耽心無法溝通的問題,因為沒
辨法溝通,就將它併吞吧!,就像秦國統一七國一樣,語言也自然統一了。

最近聽說「long time no see」己經成為英語系國家的外來語了,也就是說,當你到
歐美國家的時候,你跟他們說中式英文的好久不見,他們也是聽得懂的,語言的實力似
乎與國力成正比,當國家愈強,那國的語言就愈多人要學,最近中國大陸的國力突飛猛
進,團長去泰國旅行的時候,發現當地居然講國文也大部份都能溝通,電視還有二十年
前的華語歌仔戲,這才發現原來中文的力量,己經無聲無息的向世界漫延開來。

我們平常生活中就使用語言,所以從來不曉得語言創造的過程是多麼的曲折,就像
是空氣一樣,重要到自已都沒有察覺到它的存在,就以成語來說好了,我們生活中有許
多事情需要靠成語來描述才會傳神,而以前的人因為發生了某些事件,因此就留下了一
些描述特殊情境的成語,而這成語庫讓我們可以表達事物更顯精準,一代又一代方便了
後人的理解與溝通,例如我們在說一件事情雖然現在不順利,但對未來說不定反而比較
好時,我們就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即可,語言的精簡與精準化,正是其魅力與實
用性的展現,韓國與日本因為國家的歷史不長,沒有夠多的成語庫可以使用,因此他們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許多成語,都是從中國的古書中借來的,例如現今日本天皇的年號-
平成,便是採詩經中,「地平天成」這句成語而來,剛出生的皇孫-「悠」仁,便從陶淵明的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首五言絕句而來,韓國的狀況比之日本更甚,他們是直接
將中文的音直譯成韓文的發音,因此當我們看韓劇時,常常會覺得,奇怪,怎麼跟我們
用的詞類發音那麼像?而且有些意思,他們不用中文的成語庫還無法表達呢!,文化的力量
也正是從這裡展現出來的。

近代的哲學家發現,語言會制約人們的思考,因此哲學家有一個很大的領域都在探討語
言的結構,例如日本的美與乾淨是同一個字,因此據說日本人天生愛乾淨很大的原因便
是文字使他們理所當然的覺得,乾淨是美最重要的表現,而例如愛斯基摩人的語言中
白只有雪白,因此他們在心中很難去抽象的想像,什麼是棉花的白、什麼又是衛生紙的
白,在中文中,「尷尬」這兩個字和不好意思很像,日常生活中是沒什麼差別,但在文
學作品的表現上,這一點點詞義的變化,就會對讀者產生天差地遠的微妙差別,描寫兩
人之間的情愫,如果沒有辨法以更細膩、更精準的語言來表達,那麼這文學的價值就等
於沒有了。

有人分析,本國語文能力掌握好的人,通常學習別國語言也會比較得心應手,其實好像
也真的是如此,例如英文中,因為與所以這兩個連接詞是不可以在前後兩個句子中聯用
的,而在中文中,也覺得因為怎樣怎樣,所以如何如何的寫法,是小學生的寫法,成
人會用更精簡的方式來表達同一個意思,而到了後來,文言文與英文的分詞構句就很像
都是不斷的精簡精簡,除了各國語言慣例的使用,讓詞類架構與排列順序顯得不同以外
其實語言的精神都是大同小異的。

從某個角度來看,周星馳的電影台詞「我走先」與英文的「 go first」就有異曲
同工之妙,或許,語言這東西本來就不應該太嚴肅的看待,畢竟許多語言的用法,
在外國人的眼中很想分得一清二楚,但在本國人的眼中,根本就是可以通用的,筆
者後來發現,當英文摘要拿去給不同老闆看的時候,最後都會得到不同的結論,那
時我心裡就在想,「當我們自己在對一個冠詞、一個大小寫吵的不可開交的時候」
人家外國早就寫了不知多少有意義的論文了,而且,如果論文本身就很爛,就算翻 的精準,會變得比較有價值嗎?

英語系國家的論文只要寫給自己看,而我們同時要寫給自己看又要寫給外國人看
,把許多精力都花在這種自己其實也不覺得有意義的形式上面,反而重要的事常
常被它排擠掉,這樣似乎就本末倒置了。

當然啦,英文學好還是很重要的,畢竟多學會一種語言,我們就多了一種思考的
方式,讓我們的世界更顯豊富,科學家也發現,口才好,說話有條有理的人,通常
頭腦中的思維也比較嚴密,做事比較有組織,只是我們在看一個人的口才還是要長
期觀察,畢竟有的人跟別人不一樣,會使用跳躍式思考,想到這裡筆者就記得一件
筆者身上發生的事,就是有一次我想要說「一個人的欲望與念頭」,結果我說成
「一個人的欲頭」,對方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什麼竽頭?」搞得場面很搞笑,話
說回來,口試是否真能表現出一個人的實力也有待商確,例如當年的韓非子,就是因
不擅長說話而在秦王面前漏氣,最後被李斯陷害而病死獄中,當秦王發現韓非子
的文章寫得超讚而要有所補救時,也己經來不及了…

從這一點我就想說一句話,一個口試時把自己不好的研究成果說的好,跟平常做的好
,但說不太出來,哪一種才是作研究的人才呢?如果我是老闆的話,我寧願取後者囉
,不過現在學界還是有一種假說,就是能夠做的好,又能表達的很好的人,才算是及
格,這當然是很好的目標,不過我倒認為,不用特別拘泥表達的形式,否則會讓一些
苦幹實幹的人,花許多無謂的心力,在作表面的裝飾與浮華上。

學語言最好能知道自己所為何來,而不是看人學才學,因為這樣是不會長久的
就如彼得克拉克所說,「難道紐約的乞丐,英文會比你差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