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很喜歡看書
但也慢慢發現很多書都建構在作者虛幻的妄想中
只因為作者當真
於是影響到讀者也當真了
其中最詭譎與最深奧的
就是各種關於人與人相處的學問
尤其是所謂的「道德」這件事,我發現不研究還好像有「道德」、「好人」
這麼一回事,但只要認真深入分析了,就會覺得好像又沒有這一回事了。
通常我們會直覺的認為一個人只要個性寬厚,對人脾氣好就是好人
但是孔子有說,一個與所有人都相好的人是鄉愿,是道德的盜賊。
由此似乎可以得知,純粹脾氣好的人不算是好人
孔子的說法似乎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是好人,會跟「壞人」不好而跟「好人」
比較好,但這一點其實不太能解釋「表面是壞人,但實際上是好人」的實際現像
例如有的警察平常跟流氓混在一起,才能透過相處了解「壞人」在想些什麼,而
得以真正抓到壞人或是因了解壞人,同理壞人而讓壞人開始改變。
可是「同理」與「了解」或「同情」壞人是一件「好人」該做的事嗎?乍看之下是
,但實際上非常可能是當你「理解」或「同情」一個人之後,你就會開始覺得他
這樣也很「合理」,於是下次你也非常可能跟對方做同樣的事。
很多心理諮商師因為「同理」個案的心情而導致自己的內心變得非常的黑暗沮喪
,並沒有因為「大愛」而獲得「好處」
而這也是為何到後來出現一種「義命分立」的說法,意思是說做對的事不要去想
說因此命運會變好,因為本來就是二個不同系統的概念。
那如果義命分立為真,當好人某種程度上確實是比較吃虧的,雖然「誤以為」自
己是好人這件事其實對一個人幫助很大。
大家可能有所不知
就連認真想要把心理學擠進科學學門的心理學家
一樣對道德的標準不是很統一
專門研究道德的心理專家柯爾堡
就發現道德標準就有六種
分別是
1避免懲罰
2相對功利
3尋求認可
4尊從權威
5社會法制
6普遍原則
我覺得之所以會出現那麼多不同的標準,問題還是出現在每個人都是怪胎的徵
結點上,因為每個人所認定的好、壞、利、害都不同,你如何付出與對方的回
應與感受不呈正比也不呈邏輯,所有的好與壞只有在你自己內在的封閉內心系
統中得以成立,而無法與別人協同的道德系統其實不算道德系統。
最後我們會得到一個結論
我們愈是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就愈是可能成為一個沒有道德的人(如果你
被別人的觀點影響的話)
而那把尺,永遠都在自己的心中。
我們可以稍微做到的是
自已有前後一致嗎?
自己有內在一致嗎?
如果發現很難,那麼最起碼的起碼一定要做到一點
也就是那句道德的金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注意,己所欲施於人並非道德)
尤其是不要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而且應該
將任何有感情與感受的生命也包括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