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我才發現,原來「當尼采哭泣」的作者,歐文亞隆曾經出過這樣的一套書籍






ISBN :957-693-570-9
EAN :9789576935701
CIP :178.8
分類別 :哲學 / 心理治療 / 心理學
開/頁 :平裝25開 / 368頁
初版年月 :2003年10月出版
叢書系列 :教育輔導
原文書名 :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
作者 :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
 


話說我前陣子正陷入「感到做任何事到最後似乎都沒有太大意義」的灰色思考中
,前天剛好在書局看到這套書,心想這簡直就是為我量身打造的嘛。


我喜歡研究靈性這東西,但我發現現在的靈性學研究少了某些東西,以致於讓一般人
以為,這好像是「怪人」才喜歡研究的主題,比如說「外星人研究」不知怎麼的就會
讓人覺得是科技怪胎或宅男才有興趣探索的主題,請問寶傑我說的對不對?

我認為,各個學門之間的相關性愈早建立出來愈好,也就是所謂的「互文」結構
,尤其不同現像在不同學門之間的詮釋系統,至少要做到一定程度的轉譯。

例如中醫將情緒對應到五臟六腑的模型建構出來後,就方便心理學領域的相關知識
,得以有運作與承接切入的地方。

網路通訊技術的進入使得資料的取得愈趨豊富與便利,終於使得不同的學門得以互
相交流,但不管是學術界還是實務界,都還是容易陷入自身專業領域的偏見與工具理性
之中,在我們這個世代,還看不出學門與學門之間,能做到大致可以互相補充與矯正到
的程度。

學問都是「對」的,但都是適合「他人」的,沒有一套完全適合「自己」的

我的意思不是說知識要依照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吸收,而是說整合多元且表相矛盾知識
的工作,必需得每個人自己親身來做,不要那麼懶,等著別人餵我們「整理」好的真
理。

在研究了各種宗教的教義之後,我發現都不能讓我感到完全的合理滿意

怎麼會這樣呢? 明明我知道我的內在有不同的人格各自喜歡其中不同的風格。

這有各種可能

● 各種宗教就像是不同的藥方,對應著不同傾向的人格,於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宗教的本質可能都是殊途同歸,但包裝與宣傳方式因為歷史的沿襲而讓人感到無法
  適應

● 不是宗教的問題,是自身人格矛盾的問題,例如正義與公平有時候其實是互斥
  的觀念,但人們卻妄想同時得到這兩者。(例如我們人類一方面肯定努力就能
  「高人一等」,可是另一方面卻又主張「不要太競爭」,「尊重「唯一」而不
  強調「第一」。

● 教義彼此可能根本是矛盾的,才會造成我等理性思考者的無所依歸與選擇「不可知」


如果有一種學門,能夠作為溝通各種學門的橋樑,那麼,藉由複雜學門之間的多點定位
與互相糾正,很有可能發展出一套放諸於四海皆準的「宏觀人生動態權變實踐系統」

請原諒我定義的如此抽象而含糊,因為這已經是最大眾版也最「精確」的「具體」陳述了

或者是不需要做到這種「大一統」的程度,只要讓人們明白,不可能大一統的合理原因與
必然內在人性結構也可以。

我覺得我這些話還是說給聽得懂的人聽得懂。


比如說一個人生病了

從抽象到具體的層次就呈現以下的序列


1徵兆-2感覺-3氛圍-4思緒-5思考-6習慣-7個性-8固著-9過度-10症狀-11疾病


而我們如果以綜合學門的角度來剖析,光是生病這一件事,就可能橫跨從玄學到科學的各種定義
比如說靈學會說一個人生命是因為前輩子心理陰影留下的後遺症
心理學會說是心因性造成的生理問題
中醫會說是氣的不協調
西醫可能會說是病毒的感染

而我們一般人最頭痛的就是--你一旦一開始採取了某一派的詮釋,似乎就陷入了這一派專家的偏見系統中


有的人看中醫看不好,看西醫好了
有的人剛好相反
有的人則是靠第三醫學治好的

這些人都會從自己的觀點來宣傳某一派的優點,最後也就自然的貶抑另一派
但很可能這些「學派」都是對的,只是因為使用的人、時機、症狀、不同,就有了完全相反的結果。


我好像扯遠了

我要說的是,這套書寫的不錯,給我頗多啟發,也還真的給了我一些對治「無意義」情結的「說法」與「答案」


我其實明白,有時候專家真的只能給我們一些說法或者詮釋,我們連証實這些詮釋或說法到底是否為真的工具
都沒有。

但至少在某一個人格狀態的剎那,我們發現自己對這種說法有感覺

然後我們會問,為什麼我們會有感覺呢,為什麼我們能夠認同這種解釋呢? 為什麼經過這樣的說明,我們似乎就
心安或釋懷了呢?


在思考自已是怎麼被說服的之後,會有偉大的成長。


不是因為我們知道那個答案就是對的,而是我們發現那個讓我們覺得對的答案,給了我們更深層了解自己的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