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的人並不相信所謂的多重人格,他們認為人格一直只有一個,只是
這個人格不斷的假裝自己在作角色扮演,一下子當A,一下子作B,然
後自我對話罷了。

不過從比利24個人格的真實案例中可以看出來,分裂的人格彼此之間
,並不知道對方做了什麼、或曾經說過什麼,有時還要透過第三者轉
告彼此,也就是甲人格知道,旁人也知道,但同一個人的乙人格卻不
知道


作過夢也應該會知道,夢境的自己與現實世界的自己無異,聰明才智
基本相同,但夢中的他人就有趣了,可以說是才華洋溢,創意無限,
我們總是沒辦法預期這些夢中的「他我」,到底是怎麼可以做到這種
程度。

因此,你的「潛意識」比你更「聰明」更「厲害」,祂連你一輩子都學
不起來的「他人姿態」、「虛擬美景」都可以做的出來了,還有什麼做
不到的呢?

而如果說夢境也只是自身大腦的產物,我們為什麼要把自己騙的這麼深呢?

這似乎暗示了一個秘密

佛家也常以夢境的原理作為証明第八意識「阿賴耶識」(也就是大家的集
體潛意識)的理論基礎。

如果說能夠創造夢境的大腦是「大我意識」,那麼在自己夢裡的我與「他
人」,就是兩個獨立的「小我意識」。

作夢的我們同時是「大我」,也同時是「小我」,只是說「小我」一旦意識
到自己在作夢,就很可能直接跟「大我」報告,而「大我」知道自己在作夢
後發現沒什麼意義,通常就會醒過來。

但有的「小我」意識到自己在作夢時,反而跟「大我」協商,一起在夢裡「
導演」夢的世界,與其他夢的「小我」遊戲,以在夢中實現創造力並體驗
與「他人」互動的快樂。

或許我們可以選擇知道也可以選擇不知道,但通常為了讓遊戲好玩,我們會選
擇不知道。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取得這種跟大我「協商」的能力,我們要在現實生活中
心想事成,那是非常合理的。

這是很有理論基礎的,而且找不太到什麼破綻,讓我仔細為大家分析。

今天早上我又做了一場夢的實驗,在知道自己是在夢裡之後,便開始做一些在平
常現實人生中沒有做過的嘗試。

這一次我做的實驗如下,真的很好玩

● 讓自己倒立飛行,體驗腳上頭下同時漂浮的感受。

● 與夢中的其他「小我」競飛,看誰能飛得最高最遠,我發現因為常作飛行的
   美夢,己經很熟悉助跑、滑行與如何發射升空的技巧,這一次的夢境飛行比賽
   得到很好的成績。

● 競飛比賽的場景很特別,整個場地是如同教堂般的圓形尖頂結構,每個參賽者要
   從地面起跳飛行,以一次跳躍飛行的高度作為評鑑成績的標準,我因為跳太高
   撞破圓形尖頂的玻璃窗,因此得到第一名。

●第二名的成績也不錯,我在裡面跟他好像很熟(夢裡覺得他是昔日好友,但夢醒的
  完全不記得關於他的一切),他對我說了一句話,「夢中飛行這種能力真的是
  愈練習技巧愈好,我這一次的成績比上次好多了」,我說我也很同意這個看法,
  這一次真的飛得很順,各種在空中移形換位的角度都很得心應手。

● 我很喜歡讓自己縱身於夜空之中,享受倘佯在星辰光海的感動,此時都會有一種
   溫馨愉悅、靜寂深邃的美妙覺受,尤其是愈往銀河系的遠處漂移感覺愈強烈
   ,這一次我試圖讓自己飛離地球遠一些,有點像是把自己當作太空船發射的感覺
   ,一般來說我剛學會夢境飛行時都不敢飛太遠,怕會跑到什麼恐佈的陰陽魔界,
   但愈熟悉就愈敢大膽嘗試與冒險,也就出現了更多神奇體驗。

●最神奇的體驗是有一次以仰式在夜晚的空河中沉浮,一開始是閉眼,後來睜開眼時
  發現週遭都是滿天波動的黃亮色透明彩帶,每條彩帶都有如星光大道的紅毯那麼寬
  ,差別在於這些彩帶是會發光而且半透明的,在靜夜星空中搖曳生姿的姿態非常曼妙
  我讓身體棲身於這些波動的彩帶,一起以共同的頻率在星空中擺盪,箇中滋味
   美妙實在難以言喻。


這一次我還有做空中追尾、急停、穿透的實驗,發現只要愈相信自己做得到,就真
的可以愈來愈接近想完成的效果,這麼說好了,自己的夢境雖然是自己的,但其實
自己也很不清楚為什麼裡面的結構會是這樣,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熟悉與學習後,
才發現自己更清楚了一些,這堂課感覺也是門需要修學分的課,經驗愈豊富,可以
感受的層次與氛圍就更多、獲得的靈感與洞見也愈多。


如此說來,夢世界與現實世界其實也很相同,差別只在於是內太空與外太空,我懷
疑夢中的「他人」,其實也是自身多重人格的「顯化」,也因為都是獨立人格,我
們才沒辦法預期對方的表現與談吐、態度、舉止還有聰明才智。


而這樣的事實其實可以給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極大的激勵與希望,為什麼呢?


●因為你不是只有自己一個人,有一大群你認識或不認識的內在人格都可以支持你
 、 幫助你、陪伴你。(當然你要去開發能感受到他們的能力)

●「叫聲像鴨子,看起來像鴨子,那麼它就是一隻鴨子」就算夢境只是所謂大腦
  的模擬情境好了,這也証明了每個人虛擬實境能力與模擬他人人格能力可以強
  大到自己都認不出來,而且可以完全樂在其中,這不就也証明了其實我們想得
  到就等於做得到嗎?

這已經不只是心想事成,而是「事早就成,但等著我們去心想。」

這完全是不一樣的觀念,是哥白尼式的世界觀逆轉啊。

我猜想,這世界是一種類例磁碟陣列般的存在「母體」,因此各種結果早就
都「有了」,只是等待被我們的意識去「想像」「演算」,所有不同結局的
錄影帶早就拍好,問題在於當事人要選擇看哪一片錄影帶我們並不知道,每
個人的本地端資料庫與伺服器數據雖然同步,但因為每個人自己的資料庫解
碼方式不同(每個人等於是一支副程式),所以同一個數據在不同人身上出現的
效果卻不同(此時讓我想到c語言的傳值與傳碼,哈哈)。

而能夠跟母體直接連線的人,就可以選擇要看哪一個故事結局,除非是為了要
感受九死一生逆轉勝的快感,否則通常都會選比較好受的結尾。(但這裡要注意
,大我與小我的立場是不同的,別以為小我喜歡的,大我就會喜歡,就跟病人
身上癌細胞與宿主本身一樣,意志也是不一致的)

●我們害怕死亡,我們害怕孤寂,我們害怕死了之後這個世界會遺忘我們,但其
  實世界就是我們,我們就是世界,這些人格就算在我們死了,還是會跟著我們一
  起走,於是死亡的定義就不再是我們孤零零的離開這個世界,我們其實是
  從一個世界帶走了一個世界。(至少這群人格會跟你一起走)


就算會離開,你的世界也必定是跟你一起離開

因為如果你無法帶走一整個世界,你根本不可能感到恐懼與害怕




當死亡的定義變得不同,最深處的恐懼獲得解放,自我防衛與自卑的最根本
基柱已經不在,我們還害怕什麼呢?害怕只是一種虛妄的想像啊。


「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性」

「心如工畫師,能生所有物」

這些道理早就有聖人發現、說過、也實現了


問題只在於

我們為何始終要裝作自己並不明白?。


是業力?、是遊戲?、是體驗?、是故事?、是宿命?、是輪迴?、是原罪?


版本很多,我建議選比較符合心理衛生也比較不自我虐待的版本,哈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