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某種程度上
我覺得世界上沒有壞人
有的只是

以錯誤的方式表達出本來應該是愛的人

不論是欲望、仇恨、或享受、樂趣,都是愛的投射

這樣的說法真的還蠻「漂亮」的

不過等等

先別急著接受以上的說法

我們其實會發現

任何說法似乎都對,也都不對

就以「任何惡都是愛的某種投射」這個概念本身

其實會在不同的時空環境下有不同意義

每次我看到報紙上慘絕人寰的兇殺案時,就會覺得
這些壞人實在很可惡
他們怎麼可以沒有同理心到這個樣子
在義憤的當下,我心中的正義感不會同意「惡也是一種愛」這種說法

我非常明白,在那個當下,這種心情是合理的

但是當我平心靜氣下來,深觀人類長遠的歷史
也就不禁覺得,以人類這樣「無能為力」的「有限存在」
就算是犯了錯,也應該只是一時的腦袋不清楚吧
因此

正如同惡人也愛自己的子女、好友一樣
立場對立的政黨,我們也可以說是各自以自己的方式在愛這個國家

如果再探討得更深入,其實自己的內在也有如此可惡的一面
如同我們人類會覺得殺人可恨,但若從動物的角度,八成也覺得人類
數千年來殺了這麼多動物,居然還能這麼面無愧色的大談博愛,實在
是太搞笑了。

我這裡要表達的重點是

其實我們在不同的時間點對同一件事理的態度與認知判斷其實是不
一致的

不一致的很自然
自然的自己都沒發現

事物沒有變,一直是我們在改變,說的更深入一點,是我們的人格組態一
直在改變。

前面文章提到的人格陣列是指一個人身上其實配置了多重且互補的人格
,例如比利二十四個人格之中,就有性格兇惡、溫和、聰明、愚笨、暴
燥、寬容等各種人格的佈置。

而這裡所指的人格組態則是不同人格為了適應環境,會讓自已的當下人格
去抓取其他人格的屬性,使自己成為最能適應當前目標需求的人格態勢。

就如我寫文章,總是不能說寫就寫,我都要等到感覺到了,某種狀態上身了
,此時再寫就文思泉湧,下筆如有神。

上一篇的「好人」人格當然不是在說好人就一定是這個樣子,而是說我們
一般認知的「好人」,會是各種人格屬性的「集合體」,而這就稱之為人
格組態。

例如若想像「好人」是什麼樣子的話,應該會是

溫和+誠實+聽話+順從+付出+和平+沒有野心+無私+寧願委曲自己

可是同樣的人如果擺在一個特殊的地點,就會變成

軟弱+天真+弱勢+無知+祭品+愚笨的單純+胸無大志+自我作賤+沒有自由意志的惡人走狗


大家發現了沒有,就跟我前面說的「惡也是愛」一樣,一件事之所以被認為是對的,都是
在某種時空環境下才成立,因此你不能說對,也不能說錯。

一切都回到當然你自己是什麼,你所看到的世界就會是什麼。

因此我最近很欣賞一句話

「自信就是終於知道自己是誰,而不是己經做了什麼」


為什麼我要提人格組態也是有原因的

那就是似乎每個人都有「認知不協調」與「人格不對稱」的情形

比如說我們通常如果覺得一個人是守舊的,那這個人應該也會很孝順
或說一個人如果很愛錢,可能就不太願意捐錢
也說一個人平常對人很兇惡,會去捐血的機率應該就很低
一個人如果是理工背景,應該比較不相信怪力亂神

我們看一堆書有時就是為了要預測別人的反應,採取攻心為上的策略以
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

我們看了太多書,吸收了太多別人傳來傳去都沒有真正去証實「刻板理論」
,結果當然就是不斷的猜錯,事倍功半。

因此,換個角度來看,相信自己什麼都不知道可能產生的力量更大

美國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高學歷者、聰明人、社經地位高的人,最容易犯
的錯誤就是認知不協調

例如如果給這個人一美元做一件小事,這個人就會覺得做這件事很好玩,是
自己想做的。

而如果給這個人二十美元做同一件事,這個人就會意識到這是一個「工作」,
反而做的不是很開心。

相信邪教而投入大半人生資金與時間的高知識份子更不容易再脫離,因為他如果
中途放棄,就更証明了自已的愚蠢、自已的聰明才智沒有用、他們的愛面子讓
他們努力追求成功,也因為這個愛面子讓他們就此沉淪。

美國未日教派的一位信徒就這麼說:「我為了信仰已捨棄跟社會所有的聯結,
如果我現在連唯一的信仰都沒辦法堅持,我怎麼跟自己交待。」


因此相對於「人格陣列」,「人格組態」比較屬於自助餐式的臨時編組,每
個人在自已的人生歲月長河中,會慢慢因應環境而增刪調整自己的人格屬性
,最後就「自成一格」了。

可是這種「自成一格」並不如「人格陣列」中的原型人格一樣「典型」,而
是不對稱、不協調,是自已在特有認知結構下去組合的。

所以,有的人在某種情況下暴燥另一種情況下溫和,在某部份很天才,另一
部份超無知,也都是因為自已有特殊人格組態的關係。


其實我在一邊寫這些文章時,也一邊會思考到底我這些觀念與正統心理學研究
得到的結果是否相合,如果有太明顯的矛盾其實我也寫不太下去,不過由於現
在的心理學研究為了讓人們相信是「科學」「量化」 「有所本」,因此做的假
設太保守、不敢寫出更創新更進步更貼近真實人性的東西,學術界也是有一種
不知怎麼的就「約定成俗」的「政治正確」,可能是前人遺留下來的風格,可
能是學派的慣例,久而久之,就不斷產出一些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又不知怎麼應
用的理論。

現今的心理學界也不太敢碰觸「靈性」的議題,很怕被別人說是怪力亂神,可
是人類一直有「靈性」需求,心理學界既然「存而不論」不提供支持,只好就
讓宗教來效勞囉。

但我覺得這一點也蠻奇怪的,那就是一個人平常是科學人,有了靈性需求時就
變成宗教人,模式一方面轉太硬沒辦法轉化,一方面也讓人們精神分裂,沒有
一種可以讓人比較容易跟各種需求相接軌的「中肯又靈活的基礎心理認知模型」


語言也是其中很大的阻礙,畢竟科學的量化語言要轉化成靈性的質化語言就超
級麻煩,但我想如果中間有架了一座「中性」的橋樑,要解決理性與感性、科
學與玄學的對立矛盾,就比較有希望了。


以人格說來建構心理模型的好像在於它能「微觀」也能「宏觀」,能「部份」也
能「整體」,它可以說明細胞等級的物理「反應」,也能說明細胞整合後的器官
「意志」,而當成為了一個人,也能說明「部份之總合不等於整體」的量子跳躍
關係。

重要的是,這跟目前靈魂學發現的各種現像可以符應,可以整合分靈說、靈子說、
三魂七魄說、分身說、中陰身說、複製說、意生身說、星光身說等各種現像。

不把人性細分成格,人性的分裂與整合就不容易說明清楚。

從進化的角度,我相信從原子到細胞,從細胞到器官,從器官到人,從人到家庭
國家、世界、宇宙,都有相對應的「意識組態」,因此從細胞記憶到器官意志,從
人格到祖靈,從國魂到世界魂,都是一種不斷提高層次的意志集合體,而整個宇宙
就是神聖意志,我們都是其中的一部份,我們既分裂,又統一,即各行其是又
隱然合意。



科學界的測不準原理宣告人類的觀察儀器已經到達研究極限
數學界的不完備定理宣告數學無法無限推演
哲學界的語言悖論己經宣告邏輯思考本身就有問題

人類某種程度其實已經走到了知識的盡頭

我們可以認識的外界,就大概是這樣了

柳暗花明又一村,看到外界宇宙的盡頭之後,正是回頭研究內在
心靈世界的最佳時刻。


如果說,真理是看我們怎麼解讀與詮釋的話


那麼,知道如何從一個最棒最美的角度來詮釋,就可以說是人生最明智的智慧了。


故事必需一開始就美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d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