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諸葛武候祠上有一首清朝趙藩撰書的對聯: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則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
我覺得重點在這句:「不審勢則寬嚴皆誤」
難的不在於寬嚴,而在於審勢。
正如同方法很有用,但不曉得什麼時候該採取什麼方法,一切白費。
看了很多教授方法的書都會有這種感覺,方法有用,問題是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用。
以我的觀察,對一般人而言寬比較容易、嚴比較難。
畢竟沒有一定的立場、地位、氣勢、演技、道德高度,是沒辦法對別人嚴格的
,就算裝也裝不像。
嚴格的人除了容易生氣以外,基本上有以下好處:
●別人會怕他,雖然不知道他在嚴格什麼?
●對一件小事有自已莫明的堅持,感覺比較神秘又厲害
●我們不是因為他厲害而怕他 ,而是因為怕他覺得他厲害(人被嚇到之後會自我詮釋與
自我安慰,會說服自已說對方一定在某方面有其長處,所以不得不怕他,畢竟厲害
的人不一定會給別人「怕」的感覺。
●讓別人覺得嚴格,似乎說話比較有說服力
●嚴格的班長感覺比較有威嚴,有主見的男人感覺比較帥(雖然嚴格與主見都不一定是對的。)
●會結面槍的人,別人比較不敢得罪,比較不會分配工作給他
●嚴格的人會主動要求自己與別人,寬鬆的人懶得要求別人,於是被動被別人要求。
通常一個人如果從嚴格變成寬鬆,我們就會覺得這傢伙真是可愛
成功的企業家如日中天時嚴格,亢龍有悔時寬鬆,我們就會覺得這真是圓滿人生
但如果早年寬鬆,晚年嚴格,大家都會覺得這傢伙是老番顛、老頑固。
先嚴後寬是聰明的處世策略,只是心臟要夠強,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
心臟強的人也不會察覺自已為什麼這麼強。
要一個人從寬鬆變嚴格,不轉變一下心態,訓練一下演技還真不行。
因為天性自由樂天,我實在不是一個會嚴格要求別人與自己的人
只是我猜這也可能是我的誤以為
●可能我對自已嚴格,但我自己卻不知道
●有的地方我對自已嚴格,有的地方寬鬆,但我只注意到寬鬆的部份
●可能我對寬鬆與嚴格的定義與別人不同
●可能心裡是嚴格的,表現出來卻是寬鬆的
●知道要嚴格,卻因為平常沒有練習而表現不出來
●人生不要太計較的人生觀讓我一開始就覺得沒有嚴格的必要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對自已嚴格就好
但也可能這一切都是表面
寬鬆的人也可能只是因為更善於嚴格批判自己
從健康的角度,寬鬆人格比較不會得心臟病,但是因為對自己太
寬鬆,導致生活作息不正常或習慣不良,可能更不健康。
從做事情的角度,嚴格人格做出來的成果比較好,但同時也給別
人跟自已很大的壓力,通常人緣不會太好。
我想最高明的人應該是可以自由遊走於寬嚴之間,能夠金剛怒目
、也能菩薩垂眉,雖然我們相信人性本善,鼓勵可以激發潛力,但
有些人就是要施加壓力才會有動靜,自己捨棄其中一種工具不用,
無異自毀長城。
人很容易因為自已只會一樣技能,便以為任何問題都靠這個技能解
決就好。
成為自我要求嚴格的人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被環境要求」的「感覺」
比較低。
因為自我要求夠高,別人就會少要求我們,長期來看,等於是一個人都
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人緣不好有什麼關係,對於這些人而言,被對自己不重要的人討厭,是
無所謂的,心裡不要去注意就好。
嚴格要求自己與別人的人比較佔便宜,不是因為他們的道理比較對,而是
在人際互動角色扮演結構上有潛在優勢。
(尤其在他自己能無視他人眼光,一直自我感覺良好的情況下)
寬鬆的人可以做什麼呢? 也只能在一旁抱怨罷了
更何況寬鬆型的人還不太懂得怎麼埋怨別人,畢竟他對別人的要求一開始就不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