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已人生走到現在有一個很大的感觸
那就是人要追求絕對的自由還真的是很困難
例如一個人想要讓人肯定就要想辦法先取得一些學歷或資歷、頭銜
想要生活過得從容就要先讓財務自由、金錢無慮、家庭健全和樂平安
想要滿足愈多的欲望就要比別人更加倍的努力
好像我們要快樂都一定要滿足某些條件似的
我們會發現我們是被自己所設的條件限制且欺騙
然後再深思下去又會發現好像自已又不得不騙自已。
可怕的是
一個人總是連自已真正要什麼其實自已也不清楚
這種不清楚不是說一個人沒有想清楚要什麼而不清楚
而是說一個人就算知道了自已要什麼,其實他還是不清楚
歸根究柢的原因是
人本身就是一種矛盾的存在物
而且在不同的時間點還會立場互相矛盾
市場上的成功學是教一個人立定目標然後激勵自已一定要達成
我發現有一部份的人可以靠這種模式成功
但另外的人之所以不成功,也是有原因的
那就是--他們發現自已並沒有那麼需要「成功」
此時我們就會看到兩種對立的論述
前者說後者因為只會打高空沒有實踐的勇氣,因此會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後者會說前者把人生看得太簡單,成功哪是可以以某種特定單一指標來定義與含概
我覺得這兩種說法都對
於是我成了雙重人格的人
而如果雙重到了極致
我會覺得一切都很好
成功很好,可以去積極的創造夢想,完成目標
不成功也很好,因為不會一直想著目的地,而失去了瀏覽沿途美妙風景的心境
自由很好,可以去做自已想做的事
不自由也很好,可以更能想像自已以後一定能做自已想做的事
正義實踐了很好,因為親眼見証公平合理的彰顯
正義還沒被實踐也很好,因為當前我們有了努力的目標,去幫助正義實踐
健康很好,我們感恩有這個健全的身體
不健康也很好,可以提醒我們身心靈哪裡還不夠平衡,召喚我們做更重要的事
而因為這個「一切都很好」
心理學的兩大問題「欲求不得」與「自卑」都不再對我們的心理產生負面作用
都「很好」了怎麼會有不切實際與強求的欲望
都「很好」了哪還會自卑到哪裡去
於是,在這樣滿足且平和的心境中
一個人的潛能、才華、品格、特質,都可以更得到正面的彰顯
於是我們這才說
是的
當下--------------就是最好
--------------------------------------------------------------------------------------
當一個人問說,哪裡有更好的路可走時,他就犯了一個最大的錯誤
那就是
他沒有肯定自己當下的存有臨在就是完美
路怎麼走都不可能完美。
而好 是最好的敵人
-----------------------------------------------------------------------------------------------
說到這裡 可能會給大家造成一種誤會
似乎人滿足現狀,就不會再想追求更好
我想這也是一種思考的二分法陷阱
因為人的滿足當下與要不要再追求更好其實是兩回事
一個人可以不滿足然後追求更好
當然也可以滿足了再追求更好
一般會認為因為不滿足所以追求更好的動機才會強烈
但滿足了再追求更好我覺得是比較沒有副作用且穩健的模式
不過沒關係
反正兩者「還是都很好」
我很樂意以同樣的理論再往上包一層…
---------------------------------------------------------------------
這種觀念會遇到的另一個挑戰是
「如果現在明明是很痛苦,例如被火燒、癌症未期庝痛,難道一個人還能
硬是強顏歡笑的說----「當下最好嗎?」
關於這一點,其實以前的哲學家都討論過了,而且其中一名持反對意見的
哲學家還當場踢了持支持意見的哲學家一腳
「最好你讓我踢一腳還覺得很好啦」
如果我正在被火燒,我覺得我也不會說出當下就是最好這句話
但我現在會這麼說有四個原因
一:我現在沒有被火燒
二:就算是被火燒,我想著快樂的事總還是比想不快樂的事好過的多
三:如果被火燒是因為機率,那麼自high的人可以把機率詮釋的對自已有利
四:如果被火燒是因為我們說被火燒也很好所以才被火燒,那麼就代表有某種
意志不希望我們過太爽而故意懲罰我們,而我們要因為這樣就不能過太爽嗎?
深入一點的想,如果說怎麼做都有人要讓我們不爽,那當然是有機會可爽就
要爽囉。
- Nov 22 Mon 2010 01:34
是的,當下就是最好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